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行业:新质生产力构建新能源技术创新 关注固态电池与氢能产业机会

2024-03-17 08:15:04 和讯  东方证券卢日鑫/李梦强/林煜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而新能源作为新质生产力产业代表之一,必然要在双碳和能源转型大趋势下,布局建设新的未来产业,培育新的能源产业生态,并丰富完善终端应用场景,抢占未来能源竞争的制高点。其中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锂电池产业创新技术,也将进入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和培育产业化应用阶段;此外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再生的能源,正逐渐受到全球关注,是国家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未来有望在诸多领域加速发展。
固态电池技术契合“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部分强调的一方面需要巩固优势产业的领先优势,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对前沿新兴产业、新增长引擎发展的要求。
固态电池相较传统液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明显,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电池技术之一。2022 年以来,固态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是国内企业在半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均大幅超预期,以卫蓝新能源和赣锋锂电等为代表的半固态电池在2023 年实现量产装车,标志着半固态电池已经进入产业化元年。随着电池企业的产能规划落地和更多车企车型的装车应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有望加快。
氢能行业符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部分提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要求。2024 年来,氢能政策的不断出台,推动氢能时代加速到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围绕石化化工、钢铁、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3 月5 日,加快氢能产业发展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名列2024 年重点工作之一。未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大背景下,氢能将在诸多领域形成商业化应用,成为由旧能源向新能源转型的重要途径。
随着电池企业的产能规划落地和更多车企车型的装车应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有望加快。建议关注布局半固态的电池企业宁德时代(300750,买入)、亿纬锂能(300014,未评级)、赣锋锂业(002460,未评级)等。与液态锂离子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在材料端的核心变量为固态电解质,并有望提升高性能正负极材料和软包封装的渗透率。建议关注在相关材料上布局深入进度领先的企业:电解质上海洗霸(603200,未评级)、金龙羽(002882,未评级),正负极材料容百科技(688005,未评级)、当升科技(300073,买入)、贝特瑞(835185,未评级)、杉杉股份(600884,未评级) 、璞泰来(603659 , 未评级) 、天齐锂业(002466 , 未评级) 、赣锋锂业(002460,未评级),铝塑膜新纶新材(002341,未评级)、明冠新材(688560,未评级)。
氢能源产业链近期建议关注绿氢制取领域。相关边际变化建议持续关注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绿电成本、以及终端电价政策。相关标的建议关注华电重工(601226,未评级) 、华光环能(600475 , 未评级) 、昇辉科技(300423 , 未评级) 、科威尔(688551,未评级)。
风险提示
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度不及预期、技术路线革新风险、氢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不达预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