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上市后首个周末迎来客流近万,试驾排至凌晨3点,显示出“后发布时代”的热度不减。然而,小米汽车也需要面对产能和门店不足的挑战,在为创业梦想勇者欣喜和鼓舞的同时,也需要客观看待这些挑战。
目前,小米汽车的门店规模为59家,工厂一期规划产能15万辆,但产能爬坡仍需一定时间。多数机构预估数据显示,小米汽车在2024年的交付能力将在7万到10万辆区间波动。如何平衡产能供需,成为小米汽车的首要课题。
未来,小米汽车可能会提速工厂二期建设或采取“产能借用”,通过合作形式利用传统车企产能,快速实现产能复制。这将在二级市场掀起波澜。
实现大规模放量落地是小米汽车延续高光的关键。保持订单后续的稳定性并不容易,交付周期过长可能导致潜在客户流失率上升。
另一方面,小米汽车将正式“入表”,可能带来公司净利润和毛利率等财务指标的波动。去年小米营收在2700亿元规模,经调整净利润增幅翻倍,盈利水平创上市以来第二高。但小米汽车方面目前没有出海计划,年度创收规模还不足以与核心业务基本盘相比较。
小米SU7需要尽快提升销量,摊平先期成本;同时,也需要合理权衡调降价格之后的成本压缩,保障供应商和整车企业的长期利润。
虽然目前小米现金流充裕,但未来是否会有开放融资的相关考虑,既能“补血”,又能有助于绑定生态合作伙伴,值得关注。
小米汽车盈利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智能化和互联网服务能力。销售表现、市场占有率的提升速度以及公司运营效率的优化程度,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根据市场观点,小米汽车从上市到盈利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小米SU7热卖下,已经掀起新一轮价格战。极氪、问界等品牌已经提出新的优惠政策,使小米拉高品牌调性的难度加大。
国资委曾明确表示,新能源汽车业务将进行单独考核,这意味着更多汽车玩家都将竞逐其中。市场化竞争只要是良性的,那么就并非是抢蛋糕,而是多元主体一起把蛋糕做大,是对新质生产力的集体锚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