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上海市委金融办、市金融工作党委负责人: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一线调研行

2024-04-08 12:24:16 证券时报网 微信号

  编者按: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出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这为我国当前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目前,各地正以饱满的热情、切实的行动投入到金融强国建设的实践中。为此,证券时报策划“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一线调研行”大型报道,全面呈现各地贯彻落实“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战略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和具体部署,敬请关注。

  多措并举 全面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

  证券时报记者:“金融强国”以及“五篇大文章”都是近期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上海在贯彻落实“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战略方面,有哪些行动和布局?

  上海市委金融办、市金融工作党委负责人:在建设金融强国进程中,上海肩负着党中央寄予的殷切期盼和光荣使命。为助力金融强国建设,我们牢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使命,不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以金融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效为金融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一是切实加强优质金融服务供给。聚焦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引导金融机构贴近企业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快布局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配合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科创板关键制度创新,构建有力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国际绿色金融枢纽能级,强化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功能,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升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和普惠金融顾问制度成效,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支持。深化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

  二是持续加强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集聚高能级金融机构,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沪展业兴业,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辐射效能。配合完善注册制改革,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服务功能,拓展参与机构。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丰富“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三是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深化拓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丰富人民币金融产品,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支持浦东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提升跨境服务能力和全球竞争力,更好助力企业“走出去”。探索推进金融数据安全有序跨境流动。

  四是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央地金融监管协同,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健全风险处置责任机制和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加快地方金融监管平台建设,提升金融监管科技化水平。加强金融投资者和消费者宣传教育,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证券时报记者:近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

  上海市委金融办、市金融工作党委负责人:近年来,上海立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扎实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当前正迈向全面提升能级阶段。

  目前,上海金融市场发展格局日益完善,金融中心核心功能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备,近年新设上海票据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中国信托登记公司、跨境清算公司、城银清算公司等多家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市场定价功能不断提升,“上海金”“上海银”“上海油”“上海铜”“上海胶”等价格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成为人民币汇率水平的主要参考指标;金融市场产品更加丰富,与国际接轨的期货及衍生品产品体系初步形成,国内首个航运指数期货、国际铜期货、原油期货、原油期权、30年期国债期货等系列产品上市。

  上海金融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持续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不断完善科创板制度体系,目前科创板已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注册制改革经验在全市场复制推广。全力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上线绿色金融服务平台,首批入库项目11个,促成项目融资35.81亿元;制定印发《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试行)》及使用说明,推动浦发银行、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等落地首批转型贷款。深入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持续赋能金融产品、业务和服务,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

  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更加凸显,国内外交流合作持续扩大。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创新先行先试效应显著,创设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2023年,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20万亿元,在全国结算总量中比重超过40%,继续保持首位。近年来,中外资金融机构集聚效应明显,全国6家新设外资独资公募基金、国内五大行参与设立的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超过一半的新设外资控股券商全部落在上海。截至2023年末,上海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企业达90家,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达63家;上海持牌金融机构1771家,其中外资机构548家,占比超过30%。

  金融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金融中心城市影响力明显提升。强监管防风险能力不断提升,出台《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地方金融监管配套细则、行政处罚操作规程陆续印发。上线地方金融监管信息平台,建立上海市金融稳定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平稳处置重大金融风险个案。金融法治环境建设深入推进,《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上海市促进浦东新区融资租赁发展若干规定》颁布实施,上海金融法院、上海金融仲裁院影响力持续扩大。金融品牌知名度日益扩大,开展“上海金融创新奖”评选,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性强、示范性好的优秀成果。“陆家嘴论坛”已成为国内外金融高端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加快构筑,上海金融从业人员接近50万人。

  深入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

  证券时报记者:当前,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正在加速落地。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何筹划?

  上海市委金融办、市金融工作党委负责人:2024年,上海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新组建市委金融委,设立市委金融办,保留市金融工作党委,同时加挂市地方金融局、市金融中心建设办。机构改革后四块牌子将一起发力,形成整体协同推进的格局,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未来,上海将持续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不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增强现有金融要素市场功能,推进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重大平台建设。集聚各类中外资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工具,加快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同时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营造优良的金融营商环境,加强金融法治、信用、人才等环境建设。

  证券时报记者: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施路径等在多个文件中都有提到,能否透露下目前推进情况?

  上海市委金融办、市金融工作党委负责人: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加快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赋予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重要举措。在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立足实体经济的跨境投融资需求,不断改进和优化金融服务,便利资金在境内境外双向流动,做了一些探索。

  以深入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为例,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支持下,2022年,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启动。目前,部分试点已实现扩围,2024年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发布《关于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的通知》,开展新一轮试点,试点范围为上海全域,进一步促进了上海地区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提高。

  下一步,上海将在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支持指导下,坚定不移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在金融服务“走出去”和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坚持需求导向,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不断提升服务贸易投资的水平。

  培育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证券时报记者:当前外资金融机构投资中国的趋势如何?外资金融机构有何诉求?上海将如何进一步留住以及吸引外资?

  上海市委金融办、市金融工作党委负责人:去年以来,我们走访了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在调研走访中,外资金融机构普遍表示中国市场前景广阔,依然是全球范围内最具增长潜力与吸引力的市场,未来将持续扩大在沪投资。比如,已开业的外资独资公募基金近年已多次追加投资,不少国际顶级机构正在推进或计划在沪新设机构,这些都体现了外资金融机构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坚定信心。

  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目前外资金融机构的诉求主要集中在申请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个人养老金等业务资质,以及申请数据跨境等方面。这些诉求表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扩大金融市场开放,持续优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稳步扩大与境外金融市场合作范围;推动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和统一对外开放;推出更多面向国际的金融产品。同时,着力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支持外资金融机构深度参与上海金融开放创新,在财富管理、养老金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积极引入先进国际经验,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持续优化“双Q”试点(QFLP、QDLP)工作流程,增强业务创新活力,探索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安全有序参与数据跨境流动等试点。

  证券时报记者:上海作为国内主要的股权投资集聚区之一,请介绍下上海股权行业的集聚发展情况。目前上海股权行业的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和堵点?未来将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上海市委金融办、市金融工作党委负责人:近年来,我国股权投资行业发展稳健、结构优化、活力迸发,已成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上海历来高度重视股权投资行业发展,通过培育产业、出资引导、优化环境、出台政策等方式,对行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持,着力发挥股权投资在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目前,上海已经形成股权投资机构的集聚效应。根据中基协公布的截至2023年底数据,注册在上海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管理人1843家、管理基金8950只、管理规模2.3万亿元,股权投资在投项目1.95万余个,在投本金超过1万亿元,均位居全国前列。

  近两年,受多重因素影响,股权投资行业在资金募集、投资退出、行业发展等方面面临一些难点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股权投资机构进一步做大做强。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培育一流投资机构。上海作为国家战略集中承载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地,有基础、有条件在股权投资领域率先探索。为进一步促进股权投资行业发挥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作用,上海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在股权投资“募、投、管、退”全流程、各环节都提出了可实操、可落地的具体举措。

  下一步,上海将持续细化、优化“募、投、管、退”全流程、各环节服务,打造投早投小投科技的风向标,培育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吸引更多投资机构落户上海、长期发展,以更扎实有力的举措支持股权投资行业发展,推动国际一流投资机构加快涌现和集聚,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打造“浦江之光”行动升级版

  证券时报记者:企业上市方面,“浦江之光”行动2019年发布,自行动实施以来,上海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情况如何?

  上海市委金融办、市金融工作党委负责人:为支持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建设,促进上海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7月,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着力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促进本市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即“浦江之光”行动,作为上海各部门合力配合科创板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近五年来,上海积极落实“浦江之光”行动,致力于打造一流投融资生态体系,推动上海科创企业上市。截至2023年末,上海境内A股上市公司440家,2019—2023年新增上市公司173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89家,排名全国第二,累计首发募集资金2284.9亿元、总市值1.4万亿元,均排名全国第一。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在科创板的集聚效应凸显,先后有59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在芯片制造、国产创新药研发等多个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助力上海科创企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证券时报记者:在推动企业上市、做好企业服务等方面,上海将有哪些升级措施?

  上海市委金融办、市金融工作党委负责人:下一步,我们拟会同相关单位着力打造“浦江之光”行动升级版,高质量完成“浦江之光”行动修订工作。“浦江之光”行动文件将于2024年7月到期,我们已在梳理“浦江之光”行动开展以来的具体措施及成效,将充分吸收各兄弟省市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创新做法、优秀经验,及时完成文件修订工作。

  在前期“浦江之光”行动企业库和政策库基础上,上海还积极打造“浦江之光”行动数字化服务平台,目前已初步建成服务市区两级上市服务部门的“政府版”和服务拟上市企业、相关中介机构的“公共版”,正在汇总搜集各方使用反馈信息并修改完善,适时正式对外发布。

  为精准服务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上海市委金融办还将会同相关部门针对上海产业体系,举办更多细分领域的专场对接活动,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责编:万健祎

  校对:王朝全

  

  

(责任编辑:董萍萍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