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营中工国际伊拉克油气项目:最短工期纪录是怎样炼成的

2024-06-18 00:00:00 证券时报 
新闻摘要
王小伟/摄翟超/制图证券时报记者王小伟两年时间,伊拉克巴士拉市北50公里的一处荒漠,快速嬗变为一座“石油之城”。在中工国际伊拉克九区油气中央处理设施项目现场,一座座高大设备已经错落有致地架起,原油处理设施运行平稳,中央控制系统也在实时监测着各类数据。这个项目是伊拉克目前在建的最大规模的油气工程项目,也是中工国际首次进入油田地面工程领域的“拓荒式”项目

王小伟/摄 翟超/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王小伟

两年时间,伊拉克巴士拉市北50公里的一处荒漠,快速嬗变为一座“石油之城”。

中工国际(002051)伊拉克九区油气中央处理设施项目现场,一座座高大设备已经错落有致地架起,原油处理设施运行平稳,中央控制系统也在实时监测着各类数据。再往远处望去,一柄伴生气火炬熊熊燃烧,似乎在对着推进中的“气包”项目发出投产召唤。

这个项目是伊拉克目前在建的最大规模的油气工程项目,也是中工国际首次进入油田地面工程领域的“拓荒式”项目。相比于交通设施、房屋建筑等传统业务,油气工程专业化程度高、项目体量大、竞争尚未白热化。中工国际正致力于将伊拉克九区项目打造成通往蓝海市场的新名片。

证券时报记者现场探营了解到,今年4月底,“油包”项目已较原定工期提前3天投产,创出伊拉克同类项目最短工期纪录;“气包”施工正进入设备安装高峰期,目标是年底完成处理设施投产。项目推进中,中工国际搭建起油气领域“朋友圈”,建立起与海外传统油企执行项目不同的、相对独特的“业主—总包—分包”模式。

新项目的破茧,意味着中工国际的蓝海新名片勾勒成形。以此为支点,能否撬动其他油气项目和中东项目,将成为市场的新关切。

从0到1

中东油气工程总包项目,正在经历从欧美、到日韩、再到中国的变迁。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传统石化行业龙头企业在中国总包服务中占据优势地位。证券时报记者探营的伊拉克九区油气田项目,是 “三桶油”之外的央企相关主体,在油气工程领域斩获的首单大额总包项目。

两年前,中工国际联合体与联合能源旗下的科威特能源签署10亿美元订单,以总包商身份为油气开发业主服务。中工国际借此扩大了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市场份额,也正式切入油气新赛道。

中工国际副总经理刘生承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公司进入油气行业的想法由来已久,一方面有国家层面强调能源安全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公司挖掘业务增量空间的需要。

2018年后,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特别是传统基础设施领域市场需求下降,僧多粥少,竞争激烈。相比而言,油气行业现金流充足,项目体量大,合同金额高,成为公司差异化竞争的新抓手。

但伊拉克各种不确定因素很多,油气工程本身具有高门槛的特征,传统油气企业已具备先发优势,九区项目的油田地面工程还涵盖了原油处理+天然气处理两大类别,这些都使工程难度大幅提升,项目尚未启动就已挑战重重。

中工国际把伊拉克九区项目定格为“公司级项目”,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全力出击。以团队组建为例,内外并进,众人拾柴火焰高。从项目负责人少将排长制的“低职高配”,到抽调其他事业部骨干,再到外聘行业内专业工程师,由此组成了一个非传统油气工程公司框架下的油气工程专业团队。

公司副总经理刘生承和时任公司专务杨传良出任联席项目总监,六部总经理杨志刚兼任项目经理。“组织架构超规格配置的好处在于更好地发挥责任担当,协作效率更高,可以实现更多优势资源更快的调动。” 杨志刚表示。

为头部油气公司做总包商要求极高。工期紧、执行标准要求高就是硬性要求之一。中工国际破局对策之一,是与大股东国机集团内的兄弟单位抱团出海,协同作战。

“蓝科高新、沈阳仪表院等装备制造公司、中机工程等专业炼化工程公司、合肥通用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外加高质量厂商整合,都参与到项目中来。” 刘生承介绍,“这种供应链整合是中工国际的传统优势,在路径上轻车熟路。尤其是国机集团内部众多兄弟单位参与到项目多个环节,也为这些公司的装备与服务‘走出去’提供了新平台。”

最短工期纪录

2024年4月27日,是中工国际总经理助理杨传良近年 “最兴奋的时刻”。

随着关键阀门的缓缓开启和火炬在暮色中点燃,伊拉克九区原油中央处理设施实现了全流程投产一次成功,比原定工期提前3天,刷新了伊拉克同类项目的最短工期纪录——把3年惯例压缩至25个月。

这是一座日产10万桶的原油处理系统。作为伊拉克目前在建的最大规模油气工程项目,这次投运将显著提升产量,助力九区油田实现10万桶/天的战略性增长目标。按照600元每桶来算,每天产值达6000万元人民币。

“工期太短了,项目是整个团队‘拼’出来的。”复盘整个项目,杨传良认为难点无处不在:首先要过设计关。设计提要求,厂家来支持,部门专门组建设计小组和采购小组,将设计院和厂家之间的缝隙实现平滑链接。采购关的难点在于催交,采购团队为每个业务包指配包主,责任到人,坐镇厂家生产现场督促进度。设备运到现场后,留给施工作业的时间极短,而油气工程中设备安装的比例远大于土建,只能通过超计划上人,才能实现进度的换挡提速。

各分包环节都在抢工期。包括国机集团体系内的中机工程,中国石油旗下的北分院、西南院和川庆钻探、中铁旗下川铁等,都参与到项目设计、施工、安装等环节,加入到中工国际的油气项目“朋友圈”。

川庆钻探是中国石油二级子公司,伊拉克九区项目是川庆钻探首次做中石油体系外的分包项目,被公司称为“双外项目”:既是系统外业主,也是系统外总包商。

“供应商出现回款困难,总包商能够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提前支付;总包商遇到货物清关等问题,业主方也不遗余力积极介入解决。这使‘业主与总包商’‘总包商与分包商’之间,都不再像甲乙方合同关系,更像是并肩作战的伙伴关系。这与此前我们参与的日韩和欧美企业模式很不相同。”川庆钻探相关负责人介绍。

刘生承表示:“能源央企更专业,经验丰富,预见性强,对各个环节心中有数,项目做起来往往更得心应手。中工国际则需整合多元资源和专业团队,在整个过程中更加细心谨慎、顽强拼搏,用更拼的精神和更多的投入克服作为新手的不足。最终证明,公司辛苦的付出获得了业主认可,我们并不比传统油气工程公司做得差。”

这一判断有数据做支撑。截至目前,项目安全管理已超1300万安全人工时;质量管理方面,焊接RT一次合格率99.06%,过程报验一次合格率99.47%。“这些都是顶着压力,倍加小心拼过来的。”刘生承这样形容。

迎战“气包”

“油包”投产只是第一步。今年年底,中工国际还要保证“气包”顺利投产。

前文提到的火炬,燃料为原油投产中的伴生气,这在伊拉克是一种常态。因地面配套处理系统不完善,伊拉克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天然气等伴生气绝大部分只能直接烧掉,“一天烧掉一辆奔驰”。只有“气包”尽快投产,才能最终把火炬灭掉。

据中工国际第六工程事业部副总经理耿奎介绍,“气包”未来产能是每天1.3亿标准立方英尺,可以供50万人使用。“目前设计工作已经完成,采购、施工等正在按进度稳步推进。”

届时,中工国际在伊拉克总价值超10亿美元的油气项目将全部完工,两项目将成为公司2024年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伊拉克巴士拉,也将在荒漠中从无到有地崛起一座持续运行的油气之城。

油气工程还具有“敲门砖”的意义。刘生承表示:“伊拉克不少大型基础设施都在战乱中遭到破坏。目前伊拉克财政状况逐渐向好,我们通过九区项目实现扎根。未来,新能源、工业建筑、医院学校等民生工程,都值得跟踪。”

近年来,中工国际借国企改革深化推进“二次创业”,伊拉克九区油气中央处理设施项目,是这条路上一个新地标。公司董事长王博介绍:“中工国际发展理念之一就是坚持做正确而困难的事,取得中东油气工程市场入场券,只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窗口开启的一缕阳光。新的市场布局、新的赛道及新的资源配置方式,都将是中工国际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点。”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有问必答- 持牌正规投资顾问为您答疑解惑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