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回顾
过去一周(2024.7.29-2024.8.2),中信机械行业上涨1.58%,表现处于中游,在所有一级行业中涨跌幅排名第15。具体来看,工程机械下跌1.19%,通用设备上涨2.46%,专用设备上涨1.06%,仪器仪表上涨3.01%,金属制品上涨2.36%,运输设备上涨2.47%。
主要观点
中国中车6-7 月签订459.9 亿元合同,23 年12 月-24 年7 月动车组高级修订单达到284.6 亿元,轨交设备景气度持续提升中国中车于8 月1 日发布公告,公司于 2024 年 6-7 月签订459.9 亿元合同,包括约136.8 亿元的动车组高级修合同、约 82 亿元的货车销售合同、约 75.3 亿元的城市轨道车辆销售及维保合同、约 70.2 亿元的机车销售合同、约 61 亿元的机车修理合同、约15.1 亿元的动力集中动车组销售合同、约 10.6 亿元的风电设备销售合同、约 8.9 亿元的动车组销售合同;叠加公司3 月份公告的23 年12 月-24 年3 月的约147.8 亿元的动车组高级修订单,公司23 年12 月-24 年7 月的动车组高级修订单达到284.6 亿元。
我们认为:
1)2024H1 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铁路客运需求量均创历史同期新高,需求高增或将给轨交设备带来增量。根据中国铁路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3 亿元,同比增长10.6%,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20.96 亿人次,旅客周转量完成7779.52 亿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8.4%、14.1%,均创历史同期新高,需求高增或将给轨交设备带来增量。
2)动车五级修有望进入放量期。我国动车组既有修程修制分为5 个级别,其中一、二级为运用修,在动车所实施;三、四、五级为高级修,在动车段或主机厂实施。三级修检修周期一般为120±10 万公里或者3 年,四级修检修周期为240±10 万公里或6 年,主要包含了转向架分解检修、车辆设备(车顶、车下、车端)分解检修、车体清洁、编组、静调试验、动调试验等等。五级修一般只有返回原生产商进行检修,五级修周期为480±10 万公里或者12 年,检修内容在三四级修的基础上增加主要电气部件、内装设备的分解检修,部分部件更换新品。根据国铁集团机辆部动车客车处处长单巍在2023 年11 月16日召开的第四届世界铁路合作发展论坛的移动装备安全及绿色发展分论坛上发言:2012-2020 年,中国高速动车组保有量经过了一个快速增长期,近几年进入平稳增长期。以不同速度等级动车组占比看,时速350 公里动车组占总量的62.64%;时速250 公里动车组占比36.25%;时速160 公里动力集中动车组占比1.11%,我们认为,按五级修周期为12 年算,我国动车组五级修将在2024 年进入放量期。
3)老旧机车淘汰等相关政策的推出有望加速轨交设备的更新换代。2月28 日,国新办举行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闻发布会,国家铁路局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内燃机车排放标准和管理办法,完善更新补贴政策,加快推动新能源机车推广应用,力争到2027 年实现老旧内燃机车基本淘汰。”6 月7 日,交通运输部等十三部门印发《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件提到,“支持老旧机车淘汰报废,鼓励新能源机车更新。依托复兴型等系列机车产品研发,采用大功率动力电池、新一代柴油机、内电双源、氢动力系统、低碳/零碳燃料发动机等技术,推动老旧内燃机车更新升级。采用混合动力及新能源动力等技术,实现调车机车替代应用;装用新一代低排放低油耗中高速柴油机,实现干线货运机车替代应用;采用柴油机+动力电池集成应用,实现干线客运机车替代及动集系列化;采用高效交流传动技术,实现机车产品技术迭代升级。”我们认为,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2023 年统计公报,国家铁路机车拥有量为2.14 万台,其中内燃机车0.73 万台,占34.0%;电力机车1.41 万台,占66.0%。
老旧机车淘汰等相关政策的推出有望加速轨交设备的更新换代。
建议关注:中国中车、中国通号、时代电气、思维列控等。
产业端进展频出,人形机器人迎来密集催化,持续关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
1)英伟达GR00T 项目取得突破。为了加速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英伟达宣布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制造商、AI 模型开发商和软件制造商提供一套服务、模型和计算平台,以开发、训练和构建下一代人形机器人。这套产品包括用于机器人仿真和学习的全新 NVIDIA NIM微服务和框架、用于运行多阶段机器人工作负载的 NVIDIA OSMO 编排服务,以及支持 AI 和仿真的远程操作工作流,该工作流允许开发者使用少量人类演示数据来训练机器人。为人形机器人开发者提供先进的数据捕获工作流的方法为:首先,开发人员使用 Apple Vision Pro 捕捉少量远程演示,然后在 NVIDIA Isaac Sim 中仿真录音,并使用MimicGen NIM 微服务从录音中生成合成数据集,开发人员使用真实数据和合成数据来训练 Project GR00T 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并降低了成本,然后开发人员使用 Isaac Lab 中的Robocasa NIM 微服务(一种机器人学习框架)来生成经验以重新训练机器人模型。在整个工作流中,NVIDIA OSMO 将计算任务无缝地分配给不同的资源,为开发者减少了数周的管理工作量。
2)Figure 02 将在北京时间8 月7 日正式发布。当地时间8 月2 日,Figure 公布了Figure 02 预告片,并表示将在北京时间8 月7 日正式发布该产品。相对于Figure 01 搭载Open AI GPT4 的视频演示,此次展示介绍的重心在于硬件,预计硬件能力有大幅提升。Figure 重点展示了新款人形机器人的关节、执行器、仿人足部与灵巧手,头部和全身的自由度都增加不少,比如腿和躯体至少180°可旋转。Figure 02 的手臂关节执行器A2 款扭矩50NM,对应的关节活动最大角度范围148°,下肢腿关节展示了2 款旋转关节执行器:L1 款扭矩150NM 用在大腿靠近髋关节位置,关节活动最大角度范围195°;L4 款扭矩150NM 用在膝关节,关节活动最大角度范围135°。手部的点阵式黑色表皮预计集成了触觉传感器,这将大幅提升机器人的触觉感知能力,同时增加的摩擦力有助于抓握和操作各种物体。同时其手指的整体设计更自然贴近正常人的手,手指的灵活性更高。Figure 于2023 年3 月发布概念视频,一年半时间内,Figure 人形机器人完成了从概念到原型,再到商业化应用的跳跃,在本体系统、现实场景运行的数据采集、模型构建和商业化上实现了闭环。
我们认为:
自从特斯拉股东大会以来,机器人板块调整幅度较大,但8 月产业端迎来密集催化,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发展进一步提速,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已经成为国内外确定性极高的应用趋势。当前AI 算法在特定任务上表现出色,但在泛化到新任务或环境时表现不佳,这限制了机器人在多样化任务中的应用。想要让人形机器人本体和人工智能形成飞轮效应,最终仍然需要往与人交互的层面上发展,确保人形机器人在与人类做物理交互的安全不能仅依靠纯位置控制,最终能决定机器人人机交互能力的主要是AI 算法及软件平台能力,我们认为,英伟达开放服务、模型和计算平台有利于增强人形机器人的泛化能力表现,有利于更多的玩家进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参与竞争,加速产业迭代节奏。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目前正处于“0-1”向“1”不断加速靠近阶段,2024 年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2024 年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或将经历从B 样到C 样的产品定点和供应链确立,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可期。建议关注受益的国内零部件厂商,后续建议关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事件催化:Figure 02 的发布、8 月21 日—25 日2024 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召开、几周内Optimus 的最新进展更新等。
建议关注技术壁垒高、价值量高、国产化率低的环节,建议关注:①总成:三花智控、拓普集团;②传感器:汉威科技、东华测试、安培龙等。③减速器:绿的谐波、双环传动、中大力德等;④丝杠:北特科技、贝斯特、恒立液压等;⑤电机:鸣志电器等;⑥设备:秦川机床、华辰装备、日发精机等。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下行风险、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