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是工业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我国石油化工行业起步较晚,对相关工艺技术研发时间较短,因此在过去一段时间基本处于技术跟随者角色。
近年来,以瑞华技术(872869)为代表的石油化工技术服务企业快速成长起来,甚至成为相关细分领域内国产化技术的“破冰者”。常州企业瑞华技术十多年如一日,对标国外巨头企业,以创新为矛,攻坚核心技术,最终在环氧丙烷生产工艺关键技术上实现进口替代,并实现了乙苯/苯乙烯成套技术等多项技术的国产化突破。
瑞华技术的资本运作也在近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北交所公开发行申请已于8月29日获证监会注册,接下来是发行上市。
关键技术领域打破进口替代
瑞华技术成立于2007年,聚焦于化工技术服务行业,为石油化工领域客户提供化工工艺包服务。随后,公司在技术实力加持下,将业务拓展至化工设备和催化剂领域,形成成套技术综合解决方案。
公司典型的技术突破是环氧丙烷生产工艺。
环氧丙烷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合成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醚、丙二醇等,环氧丙烷衍生物广泛用于汽车、建筑、食品、烟草、医药及化妆品等行业,是精细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
关于环氧丙烷的生产方法,传统的是氯醇法生产工艺,约四分之一以上产能采用该工艺,但缺点是会产生大量含氯化物的废水和废渣,极难处理,环境污染严重,我国也将这种生产方法列为限制类。
可替代上述办法的是环氧丙烷/苯乙烯联产成套技术生产法,该项技术更加绿色环保、经济效益好,但稀缺性较高,之前一直掌握在荷兰壳牌、利安德巴赛尔、雷普索尔等国际巨头手中。
为解决传统氯醇法环境污染的问题,瑞华技术自创立之初就瞄准更优的技术方向,将间接氧化法制备环氧丙烷的工艺技术纳入研发范围。经过几年攻坚与沉淀,公司通过自主研发乙苯间接氧化法制环氧丙烷技术,在环氧丙烷/苯乙烯联产成套技术上实现国产替代。2016年,公司成功实现环氧丙烷/苯乙烯联产成套技术服务转让,是国内首套,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对外提供该类技术服务的企业。
实现从0到1的突破后,瑞华技术并没有止步,而是继续向上攀登。公司在掌握环氧丙烷/苯乙烯联产成套技术的基础上,朝着低能耗和低物耗的目标进一步进行创新,也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公司的该项技术已服务于中信国安、浙石化、广西石化、东明石化等知名客户,打破了国内企业从国外引进环氧丙烷生产技术的惯例。
除环氧丙烷生产技术上实现重要突破之外,公司自主研发的乙苯/苯乙烯成套技术、正丁烷制顺酐成套技术、聚苯乙烯成套技术等工艺技术也都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在低能耗、低物耗及装置运行稳定性方面都位居国内领先地位。截至2023年末,公司形成了36项已授权发明专利、23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际专利以及23项在申请发明专利。
以技术创新为发展根基
瑞华技术之所以能够实现国产化技术突破,离不开公司持续以技术创新为发展根基。
首先是核心技术人才引领。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徐志刚同时也是技术带头人,他出身化学工艺专业,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此前曾在华东理工大学工作14年,先后任工艺与装备教研组讲师、工艺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等,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数据显示,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学工程学科实力位列全球前10强。
徐志刚2003年走向市场,2007年创建瑞华有限,踏上专注于技术商业化的新征程。他主持并完成了多项氧化、加氢、脱氢、脱水、聚合等工艺技术的研发及工业化应用,其中,苯乙烯、环氧丙烷、顺酐等上下游低能耗物耗技术实现了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局面,曾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获得了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等奖励7项。
其他几名核心技术人员也拥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公司总经理吴非克、工艺技术员周海燕、子公司山东瑞纶总经理和成刚均是化学工艺专业、研究生学历,其中吴非克、和成刚都是高级工程师。三人行业经验均在10年以上,在公司多项技术突破中具有突出贡献。
其次,瑞华技术在以自主研发为主的基础上,也通过与高校合作研发的模式,借助“外脑”智慧攻克技术难题。近三年里,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达成研发合作,通过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邀请袁渭康院士担任工作站首席科学家,共同进行相关技术开发工作。
另外,瑞华技术近年来也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构筑技术壁垒。2021年至2023年,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1560万元、1798万元、2149万元,逐年提升;截至2023年末,公司研发人员共38名,占总人数比例超20%。根据招股书披露,不论是研发强度,还是研发人数占比,瑞华技术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
截至目前,公司正在研发的项目还有11项,其中多项技术瞄向国产化技术突破。如“丙烯直接氧化制环氧丙烷的研究”,拟实现的目标是开发丙烯直接氧化制环氧丙烷的新工艺技术,使之成为绿色环保、简单节能的具有竞争力的国产化技术,降低对进口技术与服务的依赖度。
瑞华技术持续以技术创新为立身之本,已取得亮眼发展成绩,2023年,公司营收规模为3.94亿元,净利润达到1.14亿元。着眼于未来,公司依然保持以技术为本的战略定力,驱动在更长周期实现高质量成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王治强 09-05 21:12
董萍萍 09-03 16:39
郭健东 08-26 15:15
贺翀 08-25 11:12
董萍萍 08-21 12:24
刘静 08-19 14: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