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万晓芳:金融环境与市场环境变化催生租赁业转型动力

2019-11-07 12:21:34 和讯网 

  我国租赁业在最近十余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高速发展和规模重大跨越,同时迎来了深刻的变革。尤其是近两年来监管政策、金融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变化都对租赁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新要求。

民生租赁总裁万晓芳
民生租赁总裁万晓芳

  11月7日,由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主办的“2019(第六届)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峰会”在天津举行,大会主题为“把握长期大势 破解租赁变局”,和讯网对论坛进行全程图文报道。民生租赁总裁万晓芳在致辞中表示,我国租赁业在最近十余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高速发展和规模重大跨越,同时迎来了深刻的变革。尤其是近两年来监管政策、金融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变化都对租赁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新要求

  以下为嘉宾部分发言:

  虽然全球经济形势已经进入到减速的时代,但是中国的经济还是短期放缓,长期向好的。我们来看一下三季度的季报,前三季度保持了6.2%的增速,在国际经济体中依然名列前茅,表明我国的经济在中美贸易战不利的影响下依然稳定发展的基本面是没有变的,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也没有变。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体本身强大的韧性还是提供了充足的证据。对于中国金融业而言也是一种激励和鼓舞,面对全球经济的“缓”、我国经济的“稳”以及蕴含其中的“变”,我们应该看到对于租赁行业的生机和潜力。

  这些成绩的取得,我认为跟前两年我国面临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挑战,确立的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有关的。

  我认为明后年是这样几方面的机会。

  在行业环境方面,我认为新的环境会催生租赁业转型的动力。

  我国租赁业在最近十余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高速发展和规模重大跨越,同时迎来了深刻的变革。尤其是近两年来监管政策、金融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变化都对租赁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新要求,环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监管趋严。

  二是经济转型。

  三是经济降速。

  第一个,监管趋严。

  在监管趋严方面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监管的主基调,这两年深刻感受,牢牢锁住风险底线是金融监管的首要任务,2017年监管令密集发布,监管政策链条及措施不断完善和丰富,到2018年一系列重大顶层设计构建完善,金融监管朝着更深刻的程度推进。我们身在其中,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条路是不可逆的。

  在深刻的监管环境下,作为租赁行业,监管趋严对于企业内部规范、经营模式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行业长期发展和自身的稳健发展而言,新的监管环境有利于规范企业行为、防范经营风险,促使我们回归到实体经济的本源,对于企业的运营模式、资产管理大有裨益。

  如何看待类金融行业的意义?前面刘行长和楼行长的意见非常中肯,我也认为,前一阵又在讨论租赁业是不是应该不要去给“类信贷”这几个词打上负面的印象,对于我们而言,类信贷并非否认其融资的功能,而要记住是融物+融资的。

  刚才楼行长讲到的一点,从我们租赁行业很多的问题资产、不良资产的产生来看,如果仅仅是看到信贷功能,却忽视了作为商业银行做信贷要考量其他的风险控制的手段、措施和因素以及的能力而言是不可取的。

  第二个,经济转型方面,推动资产、质量和结构优化。

  在租赁行业重启快速发展脚步的阶段,自2008年以来,受当时经济环境的影响,同时基于企业发展初期的需要租赁企业普遍把规模放在质量前面,利用规模扩张提升发展效益。银行业协会统计,从2008-2018年中,租赁总额增加30倍,净利润增加25倍,利润的增速低于规模增速,在经济上行期具有一定合理性,占有更多的市场资源,从而挖掘更多的业务机会。

  但是随着我国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凭借自身的业务结构、资产结构、效益结构的优化,进一步把注意力转移到提升发展质量上来,可以说规模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这是第二个行业发展环境。

  第三个,经济降速。

  要求我们行业务必风险管理严谨,受国内国外多重的影响,出清需求骤减,产能落后、技能落后的企业面临出清的压力,网红企业出现“爆雷”,租赁业务需要对行业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我们做项目要深刻地研究行业,除了研究行业也要对企业进行把握,缺一不可,要复盘教训防范风险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

  在破解的方向上,有三个建议,存在三个破局的方向,有望给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第一个转变,从重规模拼速度向高质量效益兼顾规模转变。

  长远而言依旧是机遇大于挑战,而把握机遇的前提很重要的是完成从规模促利润,向高质量、高效益轨道发展的转变。在这个方面,规模应该是理性地增长,结构应逐步地优化,风控意识和能力应该不断强化。

  尤其是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和主要的骨干,必须把这三点形成共识。规模理性地增长,拼速度和拼规模一度成为过去行业发展的常态,随着经济形势发展深刻的变化,租赁行业规模大幅扩张的日子或将一去不返,而作为资本的回报,效益体模式的创新公司,将脱颖而出。所以我们坐在一起,一年一度的论坛、同业交流,更多关心的是ROE、ORA资本汇报的回收以及资金回收率的情况。

  并且在行业同业的竞争中,日复一日地筑起护城河,成为企业和另外一个租赁同业的护城河。

  结构应逐步优化,过去的业务结构,类信贷成为普遍的模式,占比比较高。这种投放主要基于客户的信用能力,利润多来源于规模和利差,忽视了租赁的本源,没有利用好租赁物这一抓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跟商业银行信贷的主要渠道没有形成差异化,并且给自身业务的发展不可持续。比如说我们自身是不吸收存款的,资金形式、资金价格发生重大的变化,就会大幅影响我们企业的经营效益,所以这种发展不可持续。

  每一个租赁企业有必要结合自身的条件、特点和资源禀赋,找准自己的定位,调整资产的结构,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定力基础。

  三是风控意识和能力要不断地强化。

  良好的风险管理的理念和兼顾风险管理的体系是租赁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础,更加是关键。因此租赁企业需要建立起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发展中还要控制风险的能力,将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牢固构建起多层次的风险防线。

  虽然我们整个行业有着十多年的历史,每个企业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付出一些探索的成本和前期发展模式的成本,在这些成本除了总结之外,还得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实还要关注我们自己的风险理念,不能为了解决过去的问题,又没有控制好新的风险。

  第二个转变,从传统领域向国家战略布局区域及新兴产业转变。

  战略区域和新兴产业往往蕴含着更多的市场机会,从地域方面和产业方面跟大家分享。

  地域方面从近年大的经济形势提供的机会而言,我认为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在进行战略布局的区域,其中给我们金融带来的发展动力比较强劲,京津冀城市群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超大城市群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等方面依然极具活力。

  对我们来讲,不一定纠结在大的城市群是不是又要聚焦于政府融资平台,或者是房地产企业,而是应该去关注与此相关联的供应链领域,比如说这种大型的大批的城市群的建设,在能源、钢铁以及工程机械、环保设备方面的领域,我们在这些领域找到进一步服务大的区域的建设城市群的建设的有利的机会。

  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新一代的经济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领跑,势必也会创造对新兴资源设备的需求。就像刚才的日本同业说到这一点,他们从原来硬的物质转向软的物质,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好的借鉴。

  证明了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这些领域中,我们如何抓住新一代通信技术5G、互联网和智能机器人(300024,股吧)等产业在哪方面给我们提供对接的机会,看起来这些软的东西如何跟我们的固定资产租赁有大的关联,因为软的IT的技术,背后是要有基站的建设,还有一些场景应用都会涉及到一些设备,蕴含着租赁企业渗透着良好的空间。同时,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说医疗设备的更新、文化旅游的发展、城市出行的优化都是比较可为的业务机会。

  第三个转变,从传统的类信贷模式向真租赁转变。

  这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在这里再次地提出来,还是想说到回归本源的事情,租赁业务应该回归本源,逐步缩小类信贷的规模。构建租赁特色模式,积累起租赁在众多金融业态中的差异化的优势。从近年来业务实践来看,开展真租赁需要打造硬核,培育复合的能力。打造硬核首先是理念上要确立,在自己的公司内部形成共识,什么时候完全进行转型?一定是以来于行业、同业的发展,以及自身团队能力的建设等等,但是自身的方向是很关键的。

  由基于客户的信用能力,向基于租赁物的本身价值转变,信用能力也不可少。租赁业务作为业务的硬核,提升生产力的核心和要素,基于设备,但并不是是个设备就可以用租赁进行对接,这些设备是客户提升自身生产力的核心设备,存在于核心竞争力的设备和要素。能够独立产生现金流,或者是有残值可以转让,或者是可以通过掌握其股权和经营权进行转让,只有这样租赁企业才有可能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掌握主动权。

  另外一个关键词是复合能力,做类信贷主要依靠金融、财务和信贷的评估能力,真租赁除此之外还要围绕租赁物创造价值,需要租赁企业有很强的复合能力,具有资产的选择、评估和处置能力,对承租人市场的分析能力,以及对政策风险、行业风险的把控能力。所以只有将金融产业、行业的知识与技术结合起来,形成较强的复合能力,租赁企业才有可能走出对类信贷的路径依赖,真正地把真租赁做起来。

(责任编辑:王刚 HF004)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