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人民币汇率继续走高。当天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双升破6.80关口,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更是大涨超400点。截至发稿,在岸和离岸已经双双升破6.78关口。
1月7日至9日,中美在京进行经贸问题副部级磋商。商谈期间,美元指数跌至2018年10月以来的低位。本周以来,人民币延续了去年11月以来的走强趋势,在岸人民币和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均已上涨了约700点。
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此轮大涨主要受年初季节性结汇高峰、中美贸易谈判释放利好以及美元指数等因素影响,但不意味着人民币贬值预期完全消散并进入升值后周期。不过,相比于去年,今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不太可能突破去年低点,全年有望保持总体稳定。
去年11月中旬以来已升值超2%
本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高歌猛进。1月10日,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纷纷升破6.80关口,在岸人民币汇率一度达到6.78,日内涨幅超400点。离岸人民币汇率也大涨超200点。当天人民币中间价报6.8160,较上一交易日中间价6.8526亦上涨366点。
本轮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始于2018年11月中旬,截至2019年1月9日,升值幅度已超2%。不仅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强,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总体也呈现升值态势,目前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从92.40左右攀升至93.30附近。
多位受访的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本周的大涨主要受年初季节性结汇高峰、中美贸易谈判释放利好以及美元指数等因素影响。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最近几日的人民币汇率大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近几日美元指数的确在走弱,从过去在96-97附近徘徊下跌至目前的95左右。
1月7日至9日,中美在京进行经贸问题副部级磋商。商谈期间,美元指数跌至2018年10月以来的低位。
二是1月历来是季节性的市场“强制”结汇高峰,因春节前不少企业有财务核算、海外利润汇回的需求,推动外汇市场的结汇需求增加,进而推升人民币汇率。
三是本周正值中美在京进行经贸问题副部级磋商,从中美双方官方的反馈看,中美贸易问题没有传出负面消息,市场情绪向好。
不过,资深外汇专家韩会师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虽然美元指数走弱可以进一步助推人民币升值,但从去年11月以来人民币的此波升值趋势看,此轮人民币走强并非主要源自美元走弱。
“人民币自去年11月以来升值幅度已超2%,但同期美元指数的贬值幅度仅为0.5%左右。再考虑到去年11月银行结售汇出现了179亿美元的全年最高单月逆差,人民币始于去年11月中旬的这一波明显属于‘逆势上扬’的行情,背后可能主要体现了货币当局抑制人民币贬值预期的立场。”韩会师说。
央行行长易纲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再次强调,要充实应对外部冲击的“工具箱”,保持股市、债市、汇市平稳健康发展。
人民币后市有何趋势?
对普通大众来说,关于人民币汇率走势最为关注的,不是当下的点位,而是未来的变动趋势。不少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今年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要比去年缓和不小,全年汇率有望保持平稳,甚至也不排除会小幅升值。
“2019年末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预计会较2019年初保持总体平稳,今年人民币汇率突破去年低点的可能性不大。”鲁政委说。
韩会师也认为,人民币始于2018年11月的升值行情可能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如果美元指数也比较配合,后市能够延续偏弱的走势,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态势将更为清晰。
“除非美元指数升值,否则人民币兑美元需要维持强势,当前有了美元指数走弱的配合,只是让人民币的强势更容易实现而已。”韩会师说,至于后续美元指数的趋势,则不确定性较大,但预计今年仍不会太弱。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有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自2015年“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就经历了四个阶段:
2015-2016年是贬值阶段、2017年-2018年上半年是升值阶段、2018年二季度-2018年底是贬值阶段,今年以来有望再次进入升值阶段。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周期变换主要是由于国内因素由消极到积极变化所致,比如经济由进入新常态到企稳回升,资本由外流到基本平衡,境内外利差由收窄到走阔。
王有鑫认为,第三和第四阶段切换则将是外部因素由消极到积极的变化。去年人民币汇率贬值主要由外部冲击所致,包括美国经济复苏加快,中美经济周期背离,美联储过快加息,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美挑起贸易战等。而从今年的情况看,去年的主要影响因素将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今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利好人民币走强:
一是中美贸易摩擦有所缓和,正朝积极方向转化,市场预期好转,最近两天汇率快速上涨就是体现。
二是美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中美经济周期逐渐趋同,下半年随着政策利好逐渐显现,中国经济有望企稳,而美国经济压力将愈加显现。
三是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美元指数回调,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暴跌,中美利差再次走阔。因此,上一轮贬值阶段的主要外部压力全部好转,将带动人民币汇率走强。
End好文!必须点赞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