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涨192倍,开盘1万块,收盘192万”,“牛市一天190倍,满仓期权一天赚出上海一套房”,“几个小时账面财富自由,涨到你怀疑人生”……
2月26日,A股绿盘收官。
市场热议的“50ETF购2月2800”期权合约大跌91.74%,而昨日该品种以暴涨19266%收盘,大起大落。
“市场对期权的宣传,部分观点较为以偏概全,并存在诱导投资者的现象。就昨日情况而言,190多倍是前一日收盘价与当日收盘价之比,并非当日买入能够获取的巨量涨幅,且当日开盘价格实质上已发生变更。”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进一步而言,暴涨当日能够买到的投资者是少数;即使已经买入,由于总体持仓量较小,也不会出现如描述一般赚取上百万收益的投资者。”
今日上午,期权官方微信公众号“上交所期权之家”发布文章称,“期权的本质是风险管理工具,而非投机工具”,建议投资者理性交易。同时,受访专家呼吁,考虑到期权交易的高专业度及风险性,投教工作需做足做实,并在正确的舆论氛围引导下,树立对衍生品交易工具的正确认知。
1
“神话”的诞生
2月26日,“50ETF购2月2800”期权合约收盘报0.0048元/份,跌幅达91.74%。
开户满6个月;
模拟期权交易至少10笔,且通过考试;
开通前20个交易日日均资产50万以上;
满足上述条件即可开通期权。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然而,赚钱真的这么容易吗?
2
官方辟谣:涨幅不等于实际收益
2月26日上午,期权官方微信公众号“上交所期权之家”发布文章称,“期权的本质是风险管理工具,而非投机工具。投资者应当客观判断行情,把期权作为优化资产组合配置的工具,以风险控制为第一要务,注意控制期权仓位,时刻保持止盈止损意识,防控相关风险,理性进行交易。”
首要问题是,这192倍收益,人人都能抓得住吗?
对此,该文章表示,“上周五收盘时该合约持有者最多也就几十户,真正能在周一实现138倍收益的寥寥无几。”
更重要的是:“涨幅不等于实际收益。期权合约涨了多少,只能反映该合约前后交易日结算价的变化,不同投资者在日内买入卖出的时点不同,成本和收益自然不同。”
以“50ETF购2月2800”这一合约为例,昨日成交均价为0.0232元,收盘价0.0581元,若以均价买入,当日收益率为150%,这说明平均来看,当天入场的大部分投资者实际上获得150%的收益,与所谓的100多倍的收益相差甚远。
3
期权能稳赚不赔吗?
作为一种衍生品,个股期权存在各式各样的风险。
首先就是波动性较高,暴涨之后再暴跌。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跌幅呢?
上述文章解释称:
“50ETF购2月2800这一合约是一个临近到期日的合约。这一合约的昨日收盘价0.0581元中,只有0.016元(内在价值为标的价格-合约行权价格,即2.816-2.800)是这个合约的内在价值,其余的0.0421元是俗称的期权的时间价值。
时间价值会随着到期日的临近逐步降低至零,这意味着,目前这个合约中70%的价值会在明天到期归零,风险巨大。”
另外,期权还有临近到期的风险,根据上交所的相关提示:
“持有2月份到期的上证50ETF期权合约的投资者需注意,您的期权合约明天就到期了,请谨慎进行交易并注意价值归零风险。
通俗来讲,价值归零风险就是到期时,买入认购期权后标的证券价格在行权价以下或者买入认沽期权后标的证券价格在行权价以上,期权在到期日处于虚值状态,变得一文不值。”
4
专家呼吁做实投教
一般而言,期权是交易双方关于未来买卖权利达成的合约。
就个股期权来说,期权的买方(权利方)通过向卖方(义务方)支付一定的费用(权利金),获得一种权利,即有权在约定的时间以约定的价格向期权卖方买入或卖出约定数量的特定股票或ETF。当然,买方(权利方)也可以选择放弃行使权利。如果买方决定行使权利,卖方就有义务配合。
按照期权买方的权利划分,分为认购期权(看涨)和认沽(看跌)期权。“50ETF购2月2800”便属于看涨期权。因此,A股普涨时,看涨期权会出现暴涨。
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学术委员、东北证券(000686)研究总监付立春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市场确实存在过度夸张和误导性的成分,加之期权风险及操作难度相对较大、专业度较高,如若造成投资者认知错位以及恐慌,十分不利于投资者树立对期权等衍生品工具的正确认知,亦不利于期权市场(作为风险对冲工具本意)的健康发展。”
“中国资本市场热炒的一些投资文化,诸如韭菜、暴富以及内幕消息等,对市场的健康持续性发展带来一定阻碍,需要引起各方重视。一是从监管层以及机构角度来说,要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且做足做实;二是树立正确的舆论引导与传播氛围,亦十分重要。”付立春表示。
记者 王媛媛—— / 好文推荐 / ——
又延期!易到司机提现一拖再拖,股东输血数十亿已被拖垮……
粉丝千万,难阻“咪蒙”之死……
“救”了贾跃亭,却拖垮自己,韬蕴资本陷资金链断裂危机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金融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