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TCL的选择:寒冬中重塑生态

2020-04-10 10:20:01 和讯 
2019年10月,韩国总统文在寅出席了三星的一场发布会,三星高调宣布将“投资13万亿韩元发展量子点显示器”,折合人民币约为750亿元。虽然是大手笔,但并不算震惊世人,甚至有些被动应战的意味。

  2019年10月,韩国总统文在寅出席了三星的一场发布会,三星高调宣布将“投资13万亿韩元发展量子点显示器”,折合人民币约为750亿元。虽然是大手笔,但并不算震惊世人,甚至有些被动应战的意味。

  自从中国半导体显示面板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后,TCL华星等公司便持续在大尺寸面板领域加码扩建。国内制造优势和产业链协同阵营得以巩固,三星、LG不得不忍受着慢性亏损。而就在发布会一个月前,韩国媒体也发文称“三星和LG在液晶面板领域,已经被中国攻势击溃”。

  三星也尝试过技术差异化,但2013年启动的大尺寸三基色OLED项目,因为不良率过高,成本难以控制,两年后不得不放弃。LG虽然量产了白光OLED面板,但是竞争力不足,连续巨亏。因此,三星高调宣布新技术,甚至邀请总统出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己壮胆。毕竟,新技术商业成熟仍需等待良久,但主阵地的丢弃却日益严重。

  三星新技术投资计划发布3个月后,LG宣布将关闭韩国LCD面板工厂。彼时的市场,对这个消息仍心存疑虑。毕竟,2020年是赛事大年。由于大屏能提升观赛体验,因此,行业一直有着赛事年、需求旺的规律,大尺寸面板价格甚至在2020年初小幅上涨。但不料,一场疫情突袭而来。

  疫情影响下,2020年奥运会宣布延期到明年,欧洲杯、美洲杯足球联赛停摆,各大赛事也纷纷推迟或取消,面板需求出现急速萎缩。原本供大于求的面板市场,再遭寒流。因而,在今年3月底,三星显示器向客户发信表示,将停止LCD面板生产,加速推进新技术。而与此同时,国内的面板企业也并不好过,相继出现利润下滑甚至亏损。

  悲观的预期,再次笼罩在产业和资本市场,甚至有舆论痛斥面板是“价值毁灭者”。然而,正如人们常说的,不要浪费一次危机。面板行业的寒冬,其实也是一次机遇,尤其对中国企业而言,也许更是一次大时代的开端。

  低谷孕育的机遇

  面板有着很强的周期性,而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面板产业的发展中可以发现,机遇往往就蕴藏在每一次低谷中。

  19世纪60年代美国推动液晶技术商业化,希望运用在电视领域。然而当时的技术仍不成熟,想要一口吃个胖子的美国企业,几番折腾后放弃了研发。而到了1990年代,日本将液晶技术运用在手表、电脑等小型终端,终于将液晶面板从实验室产品转化为商品。

  看到商业未来的日本企业,凶猛扩张。即使在日本经济遭受巨大压力的1994、1995年,日本企业依然坚持研发、投产,累计建设了21条液晶生产线,占到全球95%的产能份额。与此同时,行业产能开始大量过剩,面板价格暴跌。面对低谷,日本企业将目光瞄向等离子等技术,试图通过差异化来维持高利润。

  就在此时,韩国企业发起“抄底进攻”。三星早在90年代初就开始介入面板领域,但规模、技术较弱。到了1995年,眼看着日本企业“撤退”,三星、LG、现代等公司,顶着巨额亏损、投建大批量面板产线。1996年10月,三星3代线建成;1997年11月,LG 3.5代线建成;1998年末,三星3.5代线量产。

  激进的扩张,并没有马上带来利润。相反的是,从1990年开始,三星连续亏损7年,高峰时期每年亏损一亿美元。而当年豪言壮语“可以承受5年亏损”的LG,也被现实吓了一跳,面板产业连续亏损达到了8年,被誉为LG集团的“吸血鬼”。吞着碎牙齿的韩国企业,毫不退缩,也终于迎来了转机。

  1998年,建成多条3.5代线的韩国,在技术上领先了只有3代线的日本。随后韩国企业与苹果、飞利浦等巨头合资办厂,再次在市场份额上战胜日本。眼看被后来者超越,本土崛起无望的日本,开始帮助台湾来对抗韩国。

  2001年面板产业再次陷入低谷,而台湾却直接上马了高世代5代线,产能大幅扩张。短短几年,便诞生了友达、奇美、中华映管、瀚宇彩晶和广辉等“面板五虎”。

  面板产业先后经历了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区的扩散、转移。而核心要素来自三点:逆周期投资、高世代迭代、新技术驱动。
液晶产业在技术、终端需求、产能供给等几大因素的影响下,呈现了强周期性。低谷期产能退出,供给逐渐弱于需求,面板缺货引起涨价、利润增加;涨价再次催生新的供给、高世代线投建、供给逐渐增加、成本大幅下降,再次导致供过于求、面板降价、利润下滑;行业再次进入低谷。

  液晶产业在技术、终端需求、产能供给等几大因素的影响下,呈现了强周期性。低谷期产能退出,供给逐渐弱于需求,面板缺货引起涨价、利润增加;涨价再次催生新的供给、高世代线投建、供给逐渐增加、成本大幅下降,再次导致供过于求、面板降价、利润下滑;行业再次进入低谷。

  而理性的企业,则会在产能过剩的低谷期大规模扩张投资,赶在行业上升期间释放产能,收割价格红利。扩张的核心,则在于高世代产线、新技术应用,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回头来看,日本、韩国、台湾面板产业的崛起,皆源于此。行业寒冬,往往意味着格局改变的机缘,而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韩退中进的浪潮

  中国面板产业源于电视机行业的发展。2008年底,新一轮面板低谷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加速扩散。已经挤进全球前三的台湾面板产业,骤然停摆,开工率不足四成,企业停薪休假,面板有产无销。

  一片凄凉眼看无尽头,但海峡对岸的大陆,作为全球彩电生产中心、面板产业的第一大客户,向台湾伸来援手。自2009年初起,九大彩电厂商两次赴台采购,交易总金额44亿美元,总量超1200万片。然而,海峡两岸互帮互助的热情,却突然被韩国浇了一盆冷水。

  2009年2月起,韩国企业大肆购入了台湾库存的400万片面板产能,同时签下采购协议、垄断了台湾面板未来的产能。在完成了产能控制后,韩国面板企业便动了心思,5个月时间,推动面板价格上涨了30%以上。国内彩电企业叫苦不堪却又无可奈何,面板进口金额也连续上升。
经历了“锁喉”之痛的中国产业,开始谋求改变。尽管是行业低谷,但这一年,中国仍启动了高世代线建设,拿出了数倍于当年韩国的亏损决心,立志在耻辱中实现突破。

  经历了“锁喉”之痛的中国产业,开始谋求改变。尽管是行业低谷,但这一年,中国仍启动了高世代线建设,拿出了数倍于当年韩国的亏损决心,立志在耻辱中实现突破。

  4月,京东方6代线在合肥动工,10月,京东方8.5代线在北京开工。而TCL也通过高薪挖来了日韩台专业人才百余人,和中国大陆工程师一起,在2010年直接上马了8.5代线,起跑就超越了中国台湾同行。

  通过工程师们的努力,中国大陆8.5代面板生产线在2012年前后相继投产,不再被人卡脖子,面板进口金额也逐渐下滑。七年后,TCL华星又率先挑战了全球第一条11代产线。逆周期投资和高世代投产双管齐下,大幅提升了中国面板产业的实力,总产能、以及手机、电视等主流面板出货量,都实现了对韩国企业的超越。
推动中国面板崛起的因素,包括终端制造业协同、高效的客户反应以及成本等诸多优势。而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在大尺寸高世代线上的布局。

  推动中国面板崛起的因素,包括终端制造业协同、高效的客户反应以及成本等诸多优势。而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在大尺寸高世代线上的布局。

  尺寸越大、切割成本越低,较七八代产线更具备经济效益。高世代产线的建设,与下游需求的不断发展正在互相增强,共同推进全球显示产业的高端化和大尺寸化趋势。如今,TCL华星的大尺寸产线已走在世界前列。
在下一代技术储备上,中国企业也已经打破了全面落后追赶的形势。大尺寸领域开始主导,小尺寸领域不断缩小差距。在Mini LED、QLED、印刷OLED、Micro LED等下一代技术方面,中国和韩国等几乎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在下一代技术储备上,中国企业也已经打破了全面落后追赶的形势。大尺寸领域开始主导,小尺寸领域不断缩小差距。在Mini LED、QLED、印刷OLED、Micro LED等下一代技术方面,中国和韩国等几乎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韩国LG面板业务连续四季度亏损后,不得不宣布停止韩国产线,三星显示也宣布退出液晶面板产业。韩国企业躺在液晶面板上数钱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但三星继续保持在小尺寸柔性OLED的优势,并全力开发QLED等新型显示技术,而且在材料、工艺、装备生态链上布局完善,依然是全球显示产业的领导企业。

  目前虽是行业寒冬,但需求依旧在。延迟的比赛,明年还会举办;推迟的电视手机更新潮,也依然会再开启。但这场韩退中进的浪潮不可避免,国内面板生态体系崛起的暖风值得期待。

  那么,一家企业应该如何做,才能在寒冬中存活?又该具备怎样的特质,才能迎接暖春?

  攻坚拓土的TCL华星

  尽管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但TCL液晶电视2009年销量实现了翻倍增长。然而,公司创始人李东生却充满担忧,他一直挂念着被海外卡脖子的面板国产化进展。也就是在同一时刻,TCL投资的华星光电项目正式在深圳开工,把剑砍向了海外垄断的锁链。

  TCL华星可谓高举高打,第一个面板项目便是国内领先的8.5代线,并在随后的十年里,先后开启了6个覆盖多技术路线的项目。而今,华星的大尺寸面板规模已经成为全球第二,2019年业绩交流会上,李东生明确提出了要在大尺寸LCD领域实现全球第一的目标。预计到2023年,TCL华星总产线产能面积份额也将位居全球第二。

  十年光阴,TCL华星从零起步,逐渐成为行业领军企业。而这个发展过程,根据我们多年的跟踪交流发现,有“四个招式”格外重要。

  结硬寨。虽然TCL华星进入面板行业是高举高打,但它的项目投产并不鲁莽冲动,恰恰相反,TCL充分发挥着结硬寨的耐心和优势。

  在时间方面,TCL华星一步一个脚印。第一个项目量产两年后,公司才启动第二个项目。随后的每个项目,也几乎都有一年左右的间隔。新建项目并不只是产能的扩充,也是新技术的迭代升级。

  循序渐进投产,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公司积累的建设生产经验、减少犯错、提高效率;也可以根据技术发展趋势,合理安排资金投入,避免低世代“上线便是下线、投产便被淘汰”的窘境;而且,稳健的投产,更有助于财务稳健、经营有效,这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也格外重要。

  在这种循序渐进投资策略背后,TCL华星的每个项目建设都以自筹资金为主。这个路径,不同于一些杠杆资金野蛮生长的做法。但是,却可以保持效率、效益领先,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TCL华星建厂布局采取了“双子星”策略,t1、t2;t6、t7生产线都在深圳,t3、t4同在武汉。这种布局可以发挥聚合效应,提高配套资源利用。据测算,这一策略比同规模项目,节省项目成本9亿元、运营成本6亿元,供应链协同,还可以节省3千万左右。

  TCL华星建厂布局采取了“双子星”策略,t1、t2;t6、t7生产线都在深圳,t3、t4同在武汉。这种布局可以发挥聚合效应,提高配套资源利用。据测算,这一策略比同规模项目,节省项目成本9亿元、运营成本6亿元,供应链协同,还可以节省3千万左右。

  TCL华星依靠投产节奏、空间方面的合理优化,为每一个产线都奠定了稳定的生产经营基础,使之成为国产面板在打破垄断、产业崛起的征途上,一个个有着超强作战力的硬寨。

  建联盟。面板是一个重资产行业,生产线耗能高、而且一旦产线开始运作,哪怕短期的关停、改装调整等等,都会给经营带来负担。因此,生产订单的强预见性、计划性,对于面板企业而言,非常重要。稳定、良好的下游客户关系,也成为关键。

  TCL华星面和所有彩电大客户都有业务合作,包括海信、长虹、创维、康佳等国内厂家,以及三星、索尼等国际顶尖客户。近期,TCL华星又成为了华为智慧屏的重要供应商。

  三星的大尺寸面板是与TCL华星相同的VA路线,这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强合作关系。2009年华星成立之初,三星便是其股东;而TCL也是三星苏州产线的股东。可谓,强强联合,互相促进。

  为保持面板业务的独立性,2019年,TCL完成了重大资产重组,将面板业务和终端业务分拆为相互独立的两个产业集团——“TCL科技”和“TCL实业”。

  分拆后,TCL科技旗下的TCL华星面板和客户完全没有竞争关系,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客户基础,在产业低谷也实现了满销满产。

  重创新。面板不仅是高资本密集,也是高技术引领。TCL华星在研发方面不遗余力,2019年研发投入46.6亿元,收入比为13.7%,并不逊色于华为的15%。华星的研发资金有序地投入到了各个技术路径。

  在大尺寸领域,公司布局了印刷OLED、QLED、Mini LED等技术,也在研发触控传感器等面板微系统。在小尺寸领域,公司在柔性屏、触控一体、轻薄化等环节都有突破。

  技术的布局,也在产品收入分布方面有所展现。公司先后赢得了三星、华为、小米等手机客户,也导入了联想ThinkPad高端商务系列。商业显示领域,也突破了鸿合等头部客户。TCL华星的收入结构,在技术推动下,守正出奇、不断优化,中高端需求持续增长,竞争力持续加强。
强经营。TCL华星面板业务属于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行业。企业的战略布局、业务规划、产品管理、工艺技术等能力要求都很高,经营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强经营。TCL华星面板业务属于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行业。企业的战略布局、业务规划、产品管理、工艺技术等能力要求都很高,经营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而在业务发展方面,公司将业务战略分解到每年的业务规划和落地举措,并细化到每个组织和每个人。既明确了责任,也清晰了权益。TCL华星通过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改善,提高了公司存货周转速度,也提高了公司人力效率,人均费用率(人力成本/营业收入)长期处于行业低位。
结硬寨、建联盟、重创新、强经营,这一系列措施,成为TCL华星经营的支柱。该公司是唯一一家自2012年起每年盈利的面板公司,而衡量公司运营效率的EBITDA指标,也连续29个季度排名全球领先。TCL科技在2019年也实现了36亿元净利润,115亿元的正向经营现金流,公司负债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

  结硬寨、建联盟、重创新、强经营,这一系列措施,成为TCL华星经营的支柱。该公司是唯一一家自2012年起每年盈利的面板公司,而衡量公司运营效率的EBITDA指标,也连续29个季度排名全球领先。TCL科技在2019年也实现了36亿元净利润,115亿元的正向经营现金流,公司负债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

  稳健的财务、高效的管理,这些元素成为TCL华星熬过寒冬的“筋骨”,而其前瞻的布局、发展的内涵,则是迎接国产生态崛起暖春的“精气神”。

  重回“产业链制高点”

  面板制造一度在资本市场上有一个称号,叫“价值毁灭者”。意思是,投入的资金多,但产生的利润无法收回成本、甚至无法产生利润。客观而言,这个评价有一定道理。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有四个原因:

  重资产。面板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单项目投入资金很大,如果投产决策错误,造成的影响自然也很大。

  周期性。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供需的不断失衡、均衡,加之技术路径的不断提升,面板制造呈现了很强的周期性,也导致收入、利润的波动。

  创新力。中国面板制造行业启动时间晚,几乎一直处于技术、成本追赶状态,尤其在技术冲击下,低世代线很容易落地即遭淘汰。然而,也正是靠着这些企业的“忍辱负重”,中国彩电、手机等面板需求行业,才能迎来价格合理的供给。

  因此,如果扩大到整个工业体系来看,面板制造商绝对不是价值毁灭者,而是产业利润的驱动者,整体效益要远高于成本。

  价值链低位。相对而言,面板制造商当下似乎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下端,毛利率在-20%和30%之间波动。但上游基板、光学膜、化学品等领域却还有着不错的收益。而占据这些领域的,几乎都是日本、美国、韩国等企业。

  可以说,这并非半导体显示行业常态。半导体显示产业投资巨大,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和产业链变革的牵引者,也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战略控制点和价值制高点:半导体显示产业是技术创新的发起者,驱动着上游的设备、材料技术的发展,并推动着彩电、手机等终端产品形态的创新。

  产业里的Mini LED 、OLED、QLED以及Micro LED等革新技术,都是由面板制造商发起,并牵引着背光、模组、IC的同步配套,也为下游带来了新的产品、体验。当前各手机商的创新也都是基于屏幕展开,全面、挖空、折叠……

  世界是屏的。半导体显示产业,作为中游中枢,本应是行业地位、利润回报较高的一环,却被迫沦为价值毁灭的称号。造成这种状况和产业周期属性有关,也和过去几年在各类资本驱动下,国内产能无序扩张有关。杠杆野蛮生长,无法实现资金回报,也破坏了行业效益。

  如今,产能过剩的势能和惯性余威犹在,其影响尚需时间完全消化,在这一个漫长的周期当中,只有运营、效率、技术综合表现优异的企业才能盈利,才能生存下去。而它们迎来的,则是产业链价值提高的三股暖风。

  供需改善。供给端,韩国产能相继退出,国内面板产线投资也会更加趋于理性,TCL华星和京东方双寡头的局面渐渐成型,获取超额收益的行业基础也在夯实。在需求端,也酝酿着新机会。诸如华为智慧屏这样的视频交互场景加速渗透,商用显示市场快速增长,会成为缩短当前产业周期的变量。

  技术红利。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LCD液晶面板技术都不会受到显著的技术威胁,OLED应用推广、MicroLED的产业化导入都尚需时日,LCD仍将长期是商业主流。

  依靠大尺寸LCD市场积累的超额利润,中国双雄可以赢得足够的时间和利润,去缩短与韩系企业在柔性显示领域的差距,同时布局下一代显示技术。而技术环境的相对稳定,更有助于现有龙头企业发挥规模优势、改善商业回报。

  价值重塑。面板中游崛起,也带动着材料、设备等环节的国产力量不断壮大。而随着上游技术突破、产品供给增加,不仅能够打破日韩垄断的局面,从他们的口中抢到肉,也会降低中游的采购成本,日韩材料公司躺着赚钱的日子也将成为回忆。而模组等环节供需格局也会产生变化。
这些要素都会促使产业链利润、价值的再分配。而产业既往的周期历史已经证明,这一局面的必然结果,就是领先者将享受到丰厚的超额收益,显示产业链的价值“倒微笑曲线”渐渐成型。

  这些要素都会促使产业链利润、价值的再分配。而产业既往的周期历史已经证明,这一局面的必然结果,就是领先者将享受到丰厚的超额收益,显示产业链的价值“倒微笑曲线”渐渐成型。

这个现象并不罕见。对比半导体行业来看,位于制造中游的企业台积电,依靠技术、成本等优势,牢据行业前列。而它也不再是单纯的制造公司,既可以和上游共同研发,又可以通过技术驱动下游产品设计,甚至手机厂商需要“说好话”才能获得台积电产能安排。而台积电的利润率也非常乐观,净利润率产业第一。

  这个现象并不罕见。对比半导体行业来看,位于制造中游的企业台积电,依靠技术、成本等优势,牢据行业前列。而它也不再是单纯的制造公司,既可以和上游共同研发,又可以通过技术驱动下游产品设计,甚至手机厂商需要“说好话”才能获得台积电产能安排。而台积电的利润率也非常乐观,净利润率产业第一。
中游带上游的趋势,正在展开。TCL科技旗下不仅有TCL华星制造商,也有华睿光电在材料领域猛攻,广东聚华在印刷显示的工艺和设备端的持续整合。

  中游带上游的趋势,正在展开。TCL科技旗下不仅有TCL华星制造商,也有华睿光电在材料领域猛攻,广东聚华在印刷显示的工艺和设备端的持续整合。

  华睿光电的战场是日本材料巨头出光兴产、住友化学所垄断的发光材料,目前已经研发了500多种产品。广东聚华,则拿下了下一代OLED工艺中至关重要的打印柔性面板技术。
而且,TCL也依托TCL华星通过合作、合资、共同研发等模式,广交“朋友圈”,打造贯穿行业上下游的“生态航母”。包括TCL电子、小米、vivo、摩托罗拉等终端企业,也包括默克、佳能等一干国际材料、设备巨头。

  而且,TCL也依托TCL华星通过合作、合资、共同研发等模式,广交“朋友圈”,打造贯穿行业上下游的“生态航母”。包括TCL电子、小米、vivo、摩托罗拉等终端企业,也包括默克、佳能等一干国际材料、设备巨头。

  今年3月,TCL就与LED龙头三安光电(600703,股吧)签约成立联合实验室,重点研发Mirco LED 芯片,一起卡位新技术核心环节。此外,TCL旗下的投资创投业务早已在上游领域布局,包括材料领域的纳晶科技、无锡帝科等,以及芯片领域的寒武纪、集创北方、宏祐图像等投资。

  TCL华星的做法,正是产业变革的写照。面板制造中游,正和广阔的下游市场、开始突破的上游领域互相结合促进,完善生态建设、占据技术高地、提升商业利润。下个十年,中国迎来的将是面板、材料、设备三大集团军的全面突围。这也将驱动面板中游从“价值毁灭”迈向“利润改善、价值创造”。

  尾声

  中国近代工业、科技体系的发展,充满了自主突围的故事,而面板产业也是如此。

  20年前,面对着面板高昂的价格、甚至还要看韩国企业的脸色,国内企业包括TCL在内,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冒着风险、顶着巨力大举介入上游领域,在一片质疑中靠着无数工程师、研发人员,数十年艰辛,最终实现了面板制造的突破。

  在这过程中,TCL科技也坚守着回馈社会、回报投资者的理念。面板制造突破,不仅大幅降低了电视、手机等终端屏幕采购的价格,也让投资人得到收益回报。自2012年起,TCL累计发行股票融资77亿元,而分红达到了81亿元。

  然而,正如TCL华星所担忧的,尽管面板制造环节看人脸色的状况大幅缓解,但材料等上游领域卡脖子的现象依然严重。面对这次行业寒冬,TCL华星再次面临选择:保守收缩还是乐观把握机遇。显然,面板的征途未尽,而李东生带领着TCL也选择了后者,将利剑指向了被垄断的上游、被限制的产业生态。

  我们期待,甚至可以预见,行业的寒冬会成为TCL华星等理性乐观企业的大机遇,面板大产业也将迎来一次次突围、发展。

  这弥足珍贵的时代浪潮,既不是靠一次危机,也不是靠一次运气,而是靠一代代企业家、一批批产业人的选择与坚守。

(责任编辑:何一华 HN11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