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日一度因为“三文鱼携带新冠病毒”而获得涨停的獐子岛(002069,股吧)在6月24日接到了证监会的一纸罚单。
证监会统筹执法力量,走访渔政监督、水产科研等部门寻求专业支持,依托科技执法手段开展全面深入调查,同时利用科技执法手段,借助卫星定位数据,对公司27条采捕船只数百余万条海上航行定位数据进行分析,认定獐子岛公司成本、营业外支出、利润等存在虚假。这也意味着,此前扇贝“自杀”、“跑路”等故事泡沫,最终被戳破。
据了解,基于公司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证监会作出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决定,对獐子岛公司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对15名责任人员处以3万元至30万元不等罚款,对4名主要责任人采取5年至终身市场禁入。
多次上演扇贝事故
证监会表示,獐子岛公司在2014年、2015年已连续两年亏损的情况下,客观上利用海底库存及采捕情况难发现、难调查、难核实的特点,不以实际采捕海域为依据进行成本结转,导致财务报告严重失真,2016年通过少记录成本、营业外支出的方法将利润由亏损披露为盈利,2017年将以前年度已采捕海域列入核销海域或减值海域,夸大亏损幅度;此外,公司还涉及《年终盘点报告》和《核销公告》披露不真实、秋测披露不真实、不及时披露业绩变化情况等多项违法事实,违法情节特别严重,严重扰乱证券市场秩序、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近些年来,獐子岛在资本市场并不陌生,主要原因就是公司曾多次经历“扇贝事故”,几度亏损,却并未触及退市红线。
故事要从2014年说起。2014年10月,獐子岛发布公告称,该公司进行秋季播虾夷扇贝存量抽测时,发现存货异常,因此第三季度直接亏损7.63亿元。北黄海异常冷水团导致扇贝等存货异常,这是獐子岛扇贝的第一次“跑路”,当年公司亏损11.8亿元。
2015年獐子岛亏损额度为2.4亿元,但在2016年实现扭亏。2017年,獐子岛再度交出亏损的成绩单,而公告中披露的原因是,降水减少导致扇贝的饵料生物数量下降,养殖规模的大幅扩张更加剧了饵料短缺,再加上高温导致虾夷扇贝摄食效率下降,造成扇贝瘦弱进一步加剧,长期累积效应导致扇贝死亡。当年,獐子岛经营业绩为净亏损7.2亿元。
在2018年实现3200万盈利后,獐子岛的“存货”又在2019年出现了问题。2019年4月27日,獐子岛发布一季报,公司称一季度亏损4314万元,理由是“底播虾夷扇贝受灾”,市场人士戏称其“扇贝又跑路了”。11月,獐子岛再发公告称,秋测时发现底播虾夷扇贝短时间内“大规模自然死亡”,预计损失2.78亿元。
獐子岛始创于1958年,2006年,獐子岛集团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上市时市值为70.24亿元,如今,市值仅为21.7亿元。
卫星定位数据核查
2019年7月10日晚间,在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后,獐子岛披露称由于涉嫌财务造假、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和涉嫌未及时披露信息等情况,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事先告知书。
由于2016年虚增利润1.31亿元,2017年虚减利润2.79亿元。证监会拟决定对獐子岛处以60万元罚款,对董事长吴厚刚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并处以30万元罚款。
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曾就此事件接受媒体采访,并在采访中表示,他认为证监会的处罚没有事实依据,监管部门不应该以假设编制的证据作为行政处罚依据,如果处罚不能依法公正,公司将会诉讼。
而在此次发布的行政处罚中,证监会披露了利用科技手段执法的过程。
证监会表示,獐子岛公司案的查证涉及对深海养殖水产品底播、捕捞、运输和销售记录的全过程追溯。证监会统筹执法力量,走访渔政监督、水产科研等部门寻求专业支持,依托科技执法手段开展全面深入调查。獐子岛公司每月虾夷扇贝成本结转的依据为当月捕捞区域,在无逐日采捕区域记录可以核验的情况下,证监会借助卫星定位数据,对公司27条采捕船只数百余万条海上航行定位数据进行分析,委托两家第三方专业机构运用计算机技术还原了采捕船只的真实航行轨迹,复原了公司最近两年真实的采捕海域,进而确定实际采捕面积,并据此认定獐子岛公司成本、营业外支出、利润等存在虚假。
证监会表示,证监会一贯重视科技执法工作,在案件查办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查办了包括信息披露案、操纵市场案、老鼠仓案等多起大案要案,有力地打击了证券市场违法行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证监会稽查执法工作将更加智慧、更加高效、更加精准,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必将无处遁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