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巍:拥抱经济新格局 呼唤租赁新担当

2020-11-04 11:03:05 和讯网 

民生金融租赁董事长周巍
民生金融租赁董事长周巍

  11月4日,由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中国·东疆租赁产业(人才)联盟联合主办的“2020(第七届)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峰会 ”在天津举行,大会主题为“聚焦双循环,谋新十四五”,和讯网对论坛进行全程图文报道。民生金融租赁董事长周巍参加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四五规划《建议》,总结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就,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大势,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展望了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壮丽图景。“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规划,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规划,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规划,是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规划。大变局孕育大作为、新格局呼唤新担当,在“十四五”大幕即将拉开的当下,众多租赁同仁齐聚一堂,共话经济大势、共谋行业发展,对于发展中的中国租赁业来说恰逢其时,下面,我重点从行业的整体趋势、未来的发展方向、展现行业新担当等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思考,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行业整体向好趋势不变,高质量、特色化发展已成为共识

  过去十多年,中国租赁业抓住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在国家政策、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现快速发展。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近年来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租赁业依靠规模扩张带动利润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行业出现资产规模增速放缓、资产质量承压、资金成本上升、利差收窄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从外部看,我国宏观经济进入下行期,强监管、去杠杆逐渐成为国内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经济产生严重冲击,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必然影响到租赁业发展。从内部看,部分租赁公司在过去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忽视长期发展,没有真正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习惯赚快钱,开展通道业务,滋生监管套利,不可持续;三是人才队伍建设水平跟不上业务发展速度,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问题无需回避,只是前进路上的一点插曲而已。让我们欣喜的是,基于租赁“融资+融物”的独特属性,近年来,租赁业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支持作用越来越明显,行业面对疫情挑战更是体现出了很强的发展“韧性”,从毕马威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租赁业调查报告》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租赁公司总资产规模持续增长,且增速回归更为理性的水平;行业营业收入持续提升;更多租赁公司通过增提拨备等方式,不断强化自身风险抵御能力,可以肯定地说,行业总体风险可控,整体保持着向好的发展态势。

  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中国的租赁业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更是培养了一大批租赁专业人才,制约租赁行业发展的瓶颈基本打通,行业发展越来越规范有序,虽然不可避免地走了一些弯路,付出了一些学费和代价,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越来越强,也逐步树立了中国租赁业在世界租赁业的地位。同时,我们也深刻感受到时代变化、环境变化给行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一是行业出现两极分化。伴随近年来租赁行业的快速发展,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大量企业设立融资租赁公司,但租赁是资金密集行业,对资金量要求较高,急速扩张的规模必然会带来较大的财务压力,在监管趋严、风险暴露、疫情爆发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下,租赁行业“优胜劣汰”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一些专业化水平高、业务特色鲜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租赁公司将更具发展前景,市场逐渐向头部公司集中;而那些整体实力较弱、管理机制不规范、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小型租赁公司将面临较大挑战,个别上市公司已经放弃对旗下租赁公司的增资,或选择直接退出。

  今年6月银保监会发布实施《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租赁行业统一监管时代正式到来,伴随更大一轮的市场重组,“马太效应”势必更加明显,强者愈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租赁公司将受到冲击,大量“空壳”公司将会被清退,但对于经受住“大浪淘沙”检验的租赁公司而言,“洗牌”带来的,将是更为健康的行业发展环境。

  二是金融科技成为赋能源泉。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正在成为变革传统金融的重要驱动力。金融新科技在租赁业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帮我们找到客户,告诉我们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如何控制风险、如何提升服务;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使得从获客渠道到资产管理,租赁的服务效率更高,客户体验更好,服务场景更多。可以说,科技增强了租赁业发展的动力,租赁业未来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技创新。

  目前,民生租赁在车辆租赁业务中,已经开始使用物联网技术,来进行资产实时、科学管理;我们还利用大数据构建了汽车零售业务风控模型,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实现汽车零售业务线上进件、电子签约、自动审核、租后管理。毋容置疑,科技改变了世界,科技也正在改变租赁。

  三是新经济带来新市场。当前,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迅速发展,计算机、通信设备、视听设备等新制造,5G、新能源汽车等新基建,教育、健康等新消费正风起云涌,新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正越来越大,新经济对于提升长期经济增长动能,降低成本、降低能耗等具有长远意义。尤其是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使新经济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不管是出行还是工作,共享经济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能制造、共享经济等新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展动能,也为租赁业带来了新的业务机会。

  今年以来,新基建作为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技术创新、产业链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不少租赁企业抓住机遇,在特高压、5G、充电桩、轨道交通等领域加大投入。

  在挑战与机遇面前,走高质量、特色化发展道路逐步成为租赁业内共识,越来越多租赁公司坚定回归租赁支持实体经济的本源,越来越多同业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和资产经营能力,越来越多同仁凭借开拓创新在特色领域作出了显著成绩,可以说,以“高质量、特色化”为特征的新时代中国租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必将更加光明。

  二、“十四五”规划为租赁行业指明发展方向、带来良好机遇

  “十四五”规划是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规划,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与实体经济同生共存的租赁业来说,“十四五”规划也为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

  从发展方向上看,租赁业应当坚定服务新格局建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最大的亮点。新冠疫情世界大流行加速了全球大变局的演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格局都发生了深刻调整;我国经济也正处于转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此时明确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对于积聚国内经济优势力量、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双循环”格局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对于租赁业来说,“双循环”格局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多地,从支持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的角度进行业务切入,将租赁产品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诸多经济环节相结合,通过发挥租赁优势,助力打通难点与堵点。

  从发展机遇上看,“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任务,都是租赁业的发展机会。在服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产业升级、消费升级,以及支持中小微企业等方面,租赁都将大有可为。

  一是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主线。“十四五”规划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此为带动,在科学装置、实验平台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数字经济产业化、传统产业数字化,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增长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二是关注“绿色经济”催生的能源革命。按照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任务,“十四五”期间,清洁能源开发与供给、生态环保技术推广、智慧能源(600869,股吧)系统建设等领域,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开展“绿色租赁”的重要着力点。

  三是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将继续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会带来大量的资金和设备需求。租赁集融资、融物于一体,并且熟悉行业,能够有效帮助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增强资产流动性,既能支持“中国制造”走出去、又能支撑关键技术引进来,为经济结构调整发挥积极作用。

  四是助力消费升级。消费领域必将迎来新的增长空间,医疗教育、文化旅游、交通出行、体育健康等正成为消费升级新引擎,围绕消费升级的B端和C端都有着巨大的租赁服务需求。

  五是支持中小微企业。疫情等挑战下,中小微企业面对的压力更大,租赁公司可以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发挥租赁优势,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困境。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民生租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大力发展商用车、工程机械等汽车零售业务,为全国11万多名车主提供专业化、特色化的融资租赁服务,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三、金融坚定服务“双循环”,租赁勇于展现新担当

  金融作为支撑供给与需求两端的关键力量,在支持和服务“双循环”格局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以更加稳健、高效、精准的服务,对接新格局建设,其核心是保证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持,既要通过稳定的资金供给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等提供金融支持,又要防止“脱实向虚”、债务扩张和资产泡沫等问题的出现。

  “双循环”也催生了租赁服务新需求。新冠疫情引发了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同步收缩,“双循环”格局建设需要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的租赁体系予以支持,中国租赁业理应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以新的担当、新的作为,为构建“双循环”格局作出贡献,这既是我们的责任担当,更是发展的大好机遇。

  一是适应变革环境、直面变革挑战。在扩大内需、畅通循环的过程中,租赁业势必会面对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等从前没有的事物,我们需要拥抱变化、更新理念、保持发展,紧扣实体经济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新格局建设任务特别是制造业转型需求,勇于创新,精准提供来自租赁的金融支持。

  二是优化投放结构,服务供给改革。结合国家在“内循环”补短板中形成的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利用,以及居民消费升级等需求,租赁公司不仅可以发挥租赁的独特优势,提供设备购置等直接支持,更可以通过对城市物流等领域的扶持,融入更多经济环节,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引领租赁行业发展新趋势。

  三是走出去引进来,扩大对外开放。过去十余年,中国租赁业在帮助中国装备制造向外输出、国外先进设备引进来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在服务“走出去”和“引进来”方面仍将大有可为。一方面租赁公司应跟随“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步伐,以资金为抓手,通过与制造厂商合作,积极协助其开拓海外市场,把中国生产的设备租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让中国的产品、技术惠及更多国家。另一方面,租赁公司自身要立足“一带一路”沿线进行业务布局,加快自身国际化进程,提升中国租赁业在世界的竞争力。随着“一带一路”在更大范围内的推进,中国租赁公司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王刚 HF004)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