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领域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工业领域碳达峰对于全面实现碳达峰至关重要。
8月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下称《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早在去年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就将“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列为“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今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下一步将启动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董秀成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去年提出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到现在下发具体实施方案,在政策方面来说,其内容更科学细致,逻辑更严谨。对工业碳达峰的指导是越来越具体,从实施上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也更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从去年提出“双碳”目标,到现在的《方案》,其时间点和节奏上把握比较准确,更有利于工业领域“双碳”目标的实现。
绿色产业链和传统制造业相比,区别是生产全过程更清洁干净低碳,另外也与新能源系统紧密相关。视觉中国
钢铁等行业进行煤炭减量替代
工业领域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工业领域碳达峰对于全面实现碳达峰至关重要。因此,《方案》提出,要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深入推进节能降碳方面,《方案》指出,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有序推进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煤炭减量替代,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促进煤炭分质分级高效清洁利用。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增长。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升级。
对此,林伯强表示,节能降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节能,即通过技术进步来尽可能节省能耗,还可以通过循环经济等来减少能耗;其次是积极寻求替代,用天然气和清洁能源把传统的煤炭替代出来,通过电气化来走减少煤炭这条路。
关于电气化的终端改造方面,我国终端用能电气化改造进展情况如何?林伯强指出,技术上并不算难,关键是价格比较贵,而且现在电力主要还是以煤电为主,现实中运用天然气的压力也比较大,特别是目前供气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用火电来支持电气化不利于碳减排,所以只能通过新能源来支持电气化,这样才能是真正绿色的发展。长期而言,肯定要走电气化这条路,因为今后风能、光伏这样的清洁能源主要是以电的形式出现的。
董秀成建议,在我国高耗能产业如何减煤方面,可以通过把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纳入碳市场交易体系里,从而促进减排降碳。
在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方面,《方案》还明确,要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创新突破和改造应用,以技术工艺革新、生产流程再造促进工业减碳去碳。布局“减碳去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低碳颠覆性技术研究,突破推广一批高效储能、能源电子、氢能、碳捕集利用封存、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以水泥、钢铁、石化化工、电解铝等行业为重点,聚焦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等关键技术,推进生产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减少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积极推行绿色制造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共识,许多国家对工业节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也要求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
绿色制造是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及系统优化,使产品在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回收、拆解与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人体健康与社会危害最小,并使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方案》中着重提出,我国将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建设绿色低碳工厂。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支持汽车、机械、电子、纺织、通信等行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加快推进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
记者注意到,此前国家层面在制造业发展战略中也把绿色发展确定为基本方针,全面部署推行绿色制造,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林伯强表示,绿色产业链和传统制造业相比,区别是生产全过程更清洁干净低碳,另外也与新能源系统紧密相关,包括风电、光伏发电、电动汽车、储能、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智能电网等,这也是今后绿色产业链的发展方向。
董秀成表示,绿色产业链即整个产业链体系各个环节都强调绿色生产,生产过程中的上下游资源集约利用不浪费,同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装备等绿色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已经有龙头企业积极推动绿色供应链的构建。施耐德电气提出,企业要推行全生命周期减碳,需要把减碳目标贯穿在产品设计、零件采购、生产制造、运输交付以及后期回收的各个关键环节,从而带动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减碳。
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
当前,制造业正飞速步入工业4.0、全面数字化的新阶段。工业企业非常重视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包括生产流程、业务模式、管理方式等在内每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对提供核心支撑的数字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主动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也是重点任务之一。《方案》提出,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对工艺流程和设备进行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深入实施智能制造,持续推动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管理优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于工业的绿色转型可以带来哪些促进作用?现状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副研究员谭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数字化赋能工业绿色转型具有精确性、时效性以及全流程系统性的优势。数字技术可实现工业能源管理关键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专业应用,并保障数据获取与传输的高效性、准确性;可助力制造业实现“源头-过程-末端”的系统性全流程节能;可助力企业提升自主排放管理能力,是企业进行排放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工具;可为各级政府监测企业能源消耗乃至制造业整体运行情况提供大数据监测手段。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已有借力数字技术加速绿色转型的研究和探索。据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推进协会(GeSI)的研究,数字技术在未来十年通过赋能智能制造、智慧能源(600869)等行业可以减少全球20%的碳排放。美国在推进净零排放目标过程中,高度重视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包括发布数字化方向排放标准、为开发节能模型提供资金支持等一系列政策工具。
谭力建议,加快培育数字化节能第三方服务主体,丰富数字技术服务供给。增强数字化节能产品供给能力,最大程度发挥供给端牵引作用,促进数字技术进步拉动制造业绿色转型。
《方案》提到,强化企业需求和信息服务供给对接。谈及目前企业使用数字化进行绿色转型的应用情况,谭力表示,我国在数字化赋能工业节能方面有系统规划,投入了不少资源推进工业企业的数字基础设施进行节能。例如,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已覆盖了我国几乎所有大型钢铁、化工等高耗能企业。但客观而言,在技术应用方面,数字技术、绿色技术还没有完全连通。
“下一步,要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的融合创新,加速推进机器视觉、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减少排放、循环利用等工业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李明明 编辑:李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