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切换下的A股“估值洼地”?沪深央企去年营收近29万亿,机构看好央企配置“性价比”

2022-10-13 10:11:4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赛男 上海报道

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国内稳增长成为重要抓手。作为中国经济核心的央企,其价值优势再度受到资本市场重视。

广发证券策略团队近日指出,A股央企以行业巨头为主,具备市值大、估值低、高股息、业绩更稳定等特征,是A股盈利增长的权重“稳定器”,将在四季度市场波动及风格收敛的过程中凸显配置“性价比”。

“性价比”的背后是稳定业绩作为支撑。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国企改革40余年不断纵深发展,自2020年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已进入全面落实阶段,相关企业的改革成效如何?A股上市央企是一个较好的观察窗口。

沪深央企业绩稳步向好

截至2022年9月30日,沪市央企共有262家,在沪市公司中占比一成左右,其中主板238家,科创板24家。沪市央企市值逾15万亿元,在沪市中占比超过3成,相较2020年初沪市央企市值增幅超过7%,规模持续提升。资产规模方面,截至2022年6月底,沪市央企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为224.99(实体类31.75)万亿元和26.41(实体类10.45)万亿元,相较2019年末分别增长28.43%(实体类22.36%)和23.09%(实体类17.48%)。

深市方面,共有183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占深市上市公司总数的6.81%,总市值为3.57万亿元,占深市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1.27%。

业绩表现上,沪深两市的央企“稳定器”的作用持续凸显。

2021年度,沪市央企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5.67万亿元,净利润2.48万亿元,相较2019年22.22万亿元的营业收入和2.12万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而言,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5%和8.2%。

深市央企近三年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复合增长率则分别达到22.26%、18.60%、13.62%,均超过市场整体增长水平,在自身较大体量背景和复杂宏观环境下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其中2021年深市央企营业收入达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9.08%;实现净利润达1836.31亿元,较上年增长25.52%;2021年末总资产为7.69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4.90%。

就行业分布而言,沪深两市各有特色。沪市央企行业分布相对集中,涉及15个证监会门类行业。其中近五成公司聚集在制造业,近三成分布在电力供应业、交通运输业、采矿业以及建筑业,涵盖产业链上中下游。

深市央企则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三大领域特色鲜明,分别拥有企业家数29家、47家、18家,分别占深市央企总数的15.85%、25.68%、9.84%。深市先进制造业央企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合计1,800.07亿元,同比增长12.81%,实现净利润合计123.78亿元;25家数字经济央企实现盈利增长,12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30%;超过八成绿色低碳行业央企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实现增长,超过四成公司营收净利润齐升。

东方证券策略团队指出,“近10年央企ROE均高于整体A股0-2个百分点。且自2021年起,央企ROE较全A的差距有扩大趋势,体现出央企在对抗特殊情况以及抵御经济下行的能力上好于A股其他企业。”

重组再融资活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央企IPO、再融资、分拆上市等动作频频,助力上市央企主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深市新增上市央企合计18家,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国防军工、能源等行业,IPO募集资金总额249.50亿元,募集资金规模前三名的企业分别为中国广核(003816)(125.74亿元)、华润材料(23.19亿元)、中铁特货(17.60亿元),中国广核IPO募集资金排名深市第二,成为市场首家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的核电企业。

在国资委大力推进重组整合之下,上市央企纷纷响应。经统计,2019年至2022年三季度末,沪市央企共披露重组方案50家次,涉及交易金额约2870亿元。完成非公开发行28家次,募集资金约1009亿元。

例如,中国建材集团2020年以来积极推动旗下中材国际(600970)、宁夏建材(600449)、祁连山(600720)等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完善公司产业链,实现行业深度整合。中国宝武集团下属宝信软件(600845)、宝钢包装(601968)通过重组,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主业,提升综合竞争力。

股权再融资方面,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深市央企通过非公开发行、可转债、配股、优先股等累计再融资860.75亿元,为企业做大做强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科大讯飞(002230)2019年以来成功实施两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合计54.77亿元,用于提升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并保障项目开发,为公司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保持竞争优势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分拆上市得到监管鼓励之后,央企也成为分拆上市的排头兵。

中国铁建于2019年12月披露沪市首单分拆上市方案,目前已先后有9家沪市央企披露分拆方案。例如,中国交建(601800)、中国中铁、中国能建等建筑央企,均选择将下属设备制造、工程设计等业务相对独立的子公司进行分拆,打造专业化上市平台,实现业务聚焦,拓宽融资渠道。

中国中铁相关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详细阐述了分拆原因。其表示,中国中铁是以基建为主、相关多元化的综合性建筑产业集团,业务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主业外还有勘察设计、工业设备制造、矿产资源等业务,而在这些业务中建筑业估值较低,且资本市场给予中国中铁的估值都是按照低估值的建筑业给予,并不能完全体现中国中铁全部业务的内在价值,需要利用分拆政策将体内高估值的业务分拆出来,重塑中国中铁新的估值体系,打造新的融资平台,并为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新的路径。

“通过对全级次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筛选,发现高铁电气具有明显的科创属性,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创属性等要求,最终选择将高铁电气分拆至科创板上市。”该人士说。

激励制度改革有效落地

细数本轮国企改革的成效,除了盈利改善、融资拓宽、助力产业发展之外,激励机制的不断健全也常为市场所推崇。

招商证券策略分析师张夏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资委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各项工作,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为改革重要组成部分。股权激励计划不仅有效缓解了企业治理的委托代理问题,亦充分调动了核心骨干成员积极性,提升了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2021年,沪市共有28家央企披露股权激励草案,涉及激励股份10.31亿股,以定向发行股票作为主要股票来源,激励对象涉及董监高和核心技术骨干人员等,激励价格最低达到5折;2022年1-8月间,沪市央企新增宝钢股份(600019)、中国联通中国化学(601117)等六家披露股权激励草案。

深市央企也在齐头并进,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53家深市央企实施了63单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家数占深市央企的28.96%,激励总数达13.52亿股(份),其中6单为员工持股计划、42单为第一类限制性股票、12单为期权、3单为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深市央企也充分利用股权激励工具的灵活性,激发员工创新创业活力,2021年以来,有中建环能、机器人(300024)等3家创业板央企公司创新性地采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实施股权激励。

“公司自主选择和实施符合公司需求的激励工具,用好用足各项激励政策,建立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先后开展两轮员工股权增持计划。实施超额利润分享机制,使管理层和核心骨干员工保持激情与斗志,克服困难与压力,在为公司持续创造超额利润的同时,共同分享公司改革发展成果。”当升科技(300073)相关负责人在受访时表示。

中国巨石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公司创新应用中长期激励工具,实施超额利润分享计划,使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技术骨干,参与决策、分享收益、承担风险,将自身利益和企业利息紧密结合。

与其同时,央企的社会责任意识持续提升。2021年度,沪市央企实施利润分配金额合计5988.80亿元,相较2019年度4455.21亿元的分红总额,增长34.42%。

深市方面,183家深市央企自上市以来累计分红4,010.36亿元,74家公司分红总额超过上市后融资金额。2021年136家深市央企披露现金分红方案,分红金额710.45亿元,同比上升27.89%,创近3年新高,股利支付率达38.14%。103家央企连续3年分红,19家央企连续5年分红比例超过30%。

(作者:张赛男 编辑:巫燕玲)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责任编辑:赵艳萍 HF094)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