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B毒株刷屏,上海最新回应!大批核酸检测机构将陷入财务危机?开年首周近千亿元解禁来袭,翻倍大消费牛股停牌核查;A股布局时点或在春节后,聚焦"四大安全"领域

2023-01-03 08:25:13 和讯网 

  行情回顾:

  上周五,上证指数报3089.26点,上涨0.51%,成交额2503.56亿。深证成指报11015.99点,上涨0.18%,成交额3537.08亿。创业板指报2346.77点,下跌0.11%,成交额1080.02亿。总体上个股涨多跌少,两市超3200只个股上涨。两市合计成交6040.64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467亿。盘面上,电商、web3.0、教育、手机游戏等板块涨幅居前,熊去氧胆酸、新冠特效药、医药商业、中船系等板块跌幅居前。北向资金全天净买入0.93亿元,其中沪股通净买入15.68亿元,深股通净卖出14.75亿元。

  外围方面,美股三大指数上周五小幅收跌,道指跌0.22%,2022年累计下跌8.78%;纳指跌0.11%,2022年累计下跌33.1%;标普500指数跌0.25%,2022年累计下跌19.44%。热门科技股中特斯拉涨超1%,去年累计下跌65%,亚马逊去年跌近50%,苹果、微软去年跌超20%。日本央行正在考虑于今年1月份上调通胀预期,以显示2024财年的物价增长接近2%的通胀目标,此举可能为扭转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依据。

  重要消息:

  1、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随着这一波大部分感染的重症,感染高峰过去以后,往后就会出现往下走的趋势。病毒传播一定有它的传播系数,传播到一定程度了,病毒总会越来越弱,通俗讲就是说传不动了,到了这样一个阶段的话,这个困难一定会过去的。

  2、近日,针对市民对于欧美地区毒株BQ.1和XBB传入的担心,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袁政安表示,目前上海所发现的奥密克戎BQ.1和XBB毒株,仅在极少数入境隔离人员中检出,尚未在社会面上造成本土传播。

  3、中国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报47.0,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预估为47.8。12月份,疫情对企业产需、人员到岗、物流配送带来较大影响。

  4、据公安部网站消息,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日前印发通知,部署全国公安食药侦部门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涉疫药品、检测试剂及制氧机、血氧仪等相关用品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全力服务疫情防控工作大局,努力为人民群众欢度元旦春节营造安全稳定环境。

  5、近日,网传服用布洛芬或导致死亡引发关注。对此,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主任张波回应,世界各国,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组织了相关的专家进行了论证,认为布洛芬在对新冠引起的症状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6、据界面新闻消息,一位投行人士介绍,虽然社会上的共识是认为这三年核酸检测概念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但业内却有一个相反的共识。实际上,核酸检测企业的业绩问题特别是高额的应收账款问题,将在2023年集中爆发。投行人士分析,很多做核酸检测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企业门槛并不高,只要能拿到资质就能运营,但检测量难以突破,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来赚钱。

  7、1月3日晚上24时,国内成品油将迎来2023年以来的首次调价。鉴于调价窗口近在眼前,根据目前的参考原油变化率数据,本周期内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基本成定局。

  8、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2023年,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更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推动重点领域和大宗商品消费持续恢复。将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9、深交所发布《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2022年修订)》,禁止产能过剩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淘汰类行业,以及从事学前教育、学科类培训、类金融业务的企业在创业板发行上市。

  数据观察:

  1、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度全国电影总票房为300.67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255.11亿元,在总票房中占比为84.85%;全年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7.12亿。

  2、“文旅之声”微信公众号消息,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元旦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元旦节假日同期的42.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5.17亿元,同比增长4.0%,恢复至2019年元旦节假日同期的35.1%。

  3、随着2022年A股收官,公募基金年度业绩出炉。黄海包揽了年度冠亚军,他管理的万家新利以48.56%、43.66%的回报率位于主动权益类基金第一、第二名。季军花落缪玮彬,他管理的金元顺安元启同时也是2022年“网红”橱窗基金。

  4、1月2日,人社部官网发布了全国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截至2023年1月1日),从月最低工资标准来看,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达到2590元,全国居首。其次是深圳,月最低工资标准达到2360元,第三名是北京,月最低工资标准达到2320元。总体来看,14个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达到2000元及以上。

  5、交通运输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元旦假期三天,交通出行保持恢复性增长。公路、水路预计发送旅客总量达6143.68万人次,同比去年基本持平。其中,公路预计发送旅客6048万人次,水路预计发送旅客95.68万人次。

  6、限售解禁:本周,共有58只限售股解禁,解禁数量共计37.05亿股,解禁市值达到972.01亿元。其中,宁德时代(300750)以431.80亿元排名解禁榜第一,中国移动和国芯科技分别以188.03亿元、54.92亿元排名第二和第三。

  7、本周(1月2日-1月6日)共1只新股申购,为北交所欧福蛋业。欧福蛋业发行总数4500万股,网上发行3600万股,IPO发行价2.50元/股,发行市盈率23.30倍,公司主营蛋液、蛋粉、白煮蛋及各类预制蛋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8、2023年首个交易日,将有20只新基金启动发行,销售渠道已积极预热,冲刺2023年“开门红”。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去年11月以来市场赚钱效应再度显现,新基金发行市场已有所回暖,叠加基金公司、销售渠道通力合作,如果年初有“开门红”行情,那么新发情况或将进一步改善,增量资金可期。

  公司直击:

  1、全聚德(002186):由于近期股价波动较大,将于1月3日开始停牌核查,成为2023年首家停牌核查企业。2022年12月16日-30日,股价累计涨幅高达106.23%,创近五年新高。截至2022年12月30日收盘,报22.83元/股,当日大涨9.18%,总市值为70.42亿元。

  2、比亚迪股份:1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23.52万辆,同比增长150%;全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86.35万辆,同比增长208.64%。

  3、1月1日晚间,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在公司内部发出了一封《致全体恒大人的一封家书》。许家印在信中表示,2023年是关键年。坚信只要全体恒大人齐心协力、永不放弃,努力拼搏、苦干实干,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做好全面正常施工、恢复销售、恢复经营等各方面工作,一定能完成保交楼任务,一定能偿还各种债务、化解风险。

  4、2022年12月,蔚来交付新车15815台,同比增长50.8%,环比增加1637台,创月度交付新高;2022年全年,共交付新车12.2万台,同比增长34%。

  5、科兴制药公告,新冠小分子口服药SHEN26胶囊II期临床研究成功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

  6、赛力斯公告,2022年1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16643辆,同比增长170.62%。

  7、麦趣尔(002719)回复关注函,股东于2022年12月30日减持50万股。

  8、中国稀土公告,拟定增募资不超20.3亿元,用于收购江华稀土94.67%股权。

  9、众生药业(002317)公告,创新药RAY1216片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全部患者入组。

  机构视点:

  对于当前市场走势,中信证券(600030)表示,2023年是A股的“转折之年”,1月全年战略配置期和战术入场期叠加,在全国疫情“达峰”后,将开启关键的做多窗口,建议提高仓位,配置上由12月的均衡配置转向偏成长风格。首先,1月全国疫情流行期“达峰”可能早于预期,基本面预期迎来拐点后修复空间大,基于基本面和政策趋势判断,1月是A股2023年重要的战略配置期。其次,2022年年末收官的市场成交和估值都明显偏低,今年开年内外资入场共振有望打破存量博弈困局,机构定价权将明显增强,结合市场估值和交易行为分析,1月A股将迎来战术交易层面关键的入场时点。再次,战略配置期与战术入场期叠加,全国疫情“达峰”后观察适应期结束,全年关键做多窗口将在1月开启,A股全面修复行情将由政策预期驱动的第一阶段,切换至业绩预期驱动的第二阶段。最后,建议提高仓位,配置上由均衡配置转向更偏成长风格,聚焦“四大安全”领域,包括能源资源安全的储能、风光,科技安全的半导体、数字经济产业,国防安全的导弹、航发产业链,粮食安全的种业;同时关注医疗器械、合成生物、工业自动化。

  华鑫证券表示,布局时点或在春节之后:强预期与弱现实博弈延续,关注政策支持、确定性强的结构性机会。政策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政策基调以稳为主;促消费方面,香港全面通关在即,多地发放消费券助力消费修复;流动性方面,年底市场流动性偏紧,再加上社融数据持续低于预期,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释放出降息信号,总量宽松值得期待;微观层面,市场交易情绪已降至低点,市场继续向下的压力和空间不足。

  春季行情建议关注有政策支撑、确定性强的两个方向:一是疫后修复,疫后消费修复叠加节日效应和消费券刺激,关注食饮、医药、免税、酒店、机场、美容护理等;二是数字经济,疫后需求回升、低位估值修复叠加政策明显改善,关注数字经济相关的TMT、数据要素等。

  

(责任编辑:邵晓慧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