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监总局、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出席,介绍“实施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下称《纲要》),作为指导我国质量工作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掀开了新时代建设质量强国的新篇章。
相关负责人指出,要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机制,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同时,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优化石化、新能源汽车等重大生产力布局,持续巩固钢铁去产能和产量压减成果,推动轻工、纺织等行业优化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此外,在推动品牌高质量发展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鼓励各地方结合实际,出台品牌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品牌发展激励和要素保障机制。
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专节形式深入阐述“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
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司负责人龚桢梽指出,国家发改委将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龚桢梽强调,要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切实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同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并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机制,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优化石化、新能源汽车等重大生产力布局,持续巩固钢铁去产能和产量压减成果,推动轻工、纺织等行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同时,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市监总局质量发展局局长黄国梁也表示,下一步,市监总局将会同有关部门,紧扣重大区域战略,打造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
建设国家质量创新先导区。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城市群开展质量协同发展试点。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实现城乡质量均衡发展。
创建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完善品牌运营和管理,形成一批质量引领力强、产品美誉度高的区域品牌。同时,发挥示范区集聚效应,培育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
推动品牌高质量发展
品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也是质量强国的内在支撑。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品牌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
《纲要》提出,到2025年,品牌培育、发展、壮大的促进机制和支持制度更加健全,品牌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企业争创品牌、大众信赖品牌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品质卓越、特色鲜明的品牌领军企业持续涌现,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
龚桢梽指出,作为品牌建设牵头部门,近些年发改委印发实施了《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组织编制年度《中国品牌建设报告》,并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依托中国品牌日活动平台,推动中国的品牌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结合《纲要》,从以下方面推动品牌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高起点办好品牌日活动。高质量办好每年的中国品牌博览会和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同时,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开展特色的品牌创建活动。
二是持续放大活动效应。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品牌创建实践工作中,不断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并加强品牌的国际传播,提升品牌的国际形象,提高中国品牌的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进一步健全活动长效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组织开展品牌建设的工作接力,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参与、消费者期待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四是完善服务支撑体系。鼓励各地方结合实际,出台品牌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品牌发展激励和要素保障机制,激励广大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工信部在去年组织举行了“三品”全国行系列活动,面向家电、家具、服装、家纺、消费电子、健康适老产品等领域,在多地举办了百场“促消费”专题活动,并且在今年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继续将“实施消费品‘三品’行动”列为了2023年经济稳增长的重点工作。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日前表示,工信部将通过打造知名品牌、培育新锐精品、塑造区域品牌,创建300家“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培育200家百亿元规模知名品牌,提升我国优质企业核心竞争力。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日前撰文强调,工信部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立足点,瞄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增强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