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它与2021年7月启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共同构成完整的全国碳交易市场体系。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碳交易市场的建设作出部署,指出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建设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上海环境(601200)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控制以及减少污染物排放等重点内容,碳市场对推动这两大工作任务都具有重要作用,“碳交易机制的核心是将碳排放的外部社会成本转移到企业生产成本之中,从而促使经济主体节能减排,将环境权益转化为一种有偿使用的生产要素,并通过交易来确定其价值”。
碳排放权要素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意见》指出,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把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非常强调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忽视的环境要素,因此要把碳排放权纳入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总盘子,“本质是把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作为要素对待,一旦成为要素,意味着可以优化配置,即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让碳排放资源实现产出效益最大化”。
在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各种政策工具中,碳市场被认为是一个优选项。“碳市场作为促进减排增汇的市场型政策工具,相对于命令型、财税型的政策工具,在成本效益、全面性、灵活性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主要负责人何锦峰向记者表示,“通过碳市场配置碳排放资源,能够提高环境资源要素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整体上降低经济社会减排成本”。
目前,我国碳排放权要素市场建设已取得积极进展。全国碳市场已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多家,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598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42亿吨,累计成交额249.19亿元。
赖晓明告诉记者,全国碳市场自上线以来总体运行健康有序,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达到了预期建设目标。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期,超六成重点排放单位参与过交易,较第一个履约周期增加了26%,且企业交易管理意识逐步加强,多数企业提前制定交易计划开展交易,2023年交易高峰出现在10月,较第一个履约周期(12月)提前两个月。
地方试点碳市场也已显现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成效。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交易服务部负责人柳骏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深圳作为全国首个启动交易的试点碳市场,10年来在法律制度框架构建、市场机制体系设计、碳金融产品创新、境外投资者引进等方面积极探索,碳市场减排成效显著,“深圳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已分别降低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2013年至2021年间,管控制造业企业平均碳排放强度下降42.07%,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62.65%,实现了减碳增效的高质量发展”。
四川碳市场2016年12月开市交易,是全国唯一只有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没有碳排放配额交易的单品种碳市场。由于CCER的刚性需求主要来自配额市场的抵消机制,这意味着四川是一个没有本地刚需、对外部市场依存度更高的市场。
“按道理说,四川碳市场要做大市场规模、提升市场活跃度和流动性的难度相对更大,但四川碳市场的实际表现却超出预期。”何锦峰告诉记者,“就交易规模而言,四川碳市场开市以来几乎年年上台阶,其中2023年成交214.3万吨,排名全国第三,占全国CCER交易市场份额14%”。
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市场化配置改革
“将碳排放权作为要素进行市场化配置时,首先要确权,同时要定价合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流动。”李志青向记者表示,“目前,碳排放权基础设施的建设、价格机制的构建等,仍需要进一步攻关”。
在赖晓明看来,碳市场作为一种新型要素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还相对较短,市场形态还没有成熟,存在碳交易多体系并存、碳价格不统一、交易规模较小、活跃度不高、尚未与关联市场形成高效衔接等阶段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市场机制。
赖晓明建议,按国家政策要求,应积极推进碳市场与用能权、绿电绿证市场、传统能源市场等其他相关市场的协调和衔接,重视碳交易与其他减排政策工具有效互补,增强市场间的耦合,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叠加压力,减少企业的管理复杂性和减排成本。同时,研究与相关市场的价格传导机制,探索开发跨市场产品,为降低企业生产经营风险提供支持工具,在各市场维度上互联互通、互为补充、协同发展,形成功能齐备的市场体系。
“碳市场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健全完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就目前而言,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如在政策法规方面存在政策完善性、成熟度、稳定性还不够的问题。”何锦峰也向记者表示。
柳骏同样认为,健全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顶层的碳交易法律法规、配套行政规章及标准、交易平台的交易制度规则,三个层次的法律法规制度环环相扣才能保障碳市场的健康平稳运行。
可喜的是,《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即将正式出台,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碳市场建设上位法规缺失的问题,对于配套建立和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提供了法规依据。
何锦峰还表示,碳排放权要素市场体系方面还存在交易机构布局缺少适度竞争性、纳入市场的行业和参与主体不够丰富等问题,应当加快碳市场的扩容步伐,包括纳入更多的行业和重点排放企业,市场要更早向第三方服务机构、投资机构乃至自然人投资者开放。
扩大碳市场纳入行业范围
《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建设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进一步提高,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这为全国碳市场的深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赖晓明表示,上海环交所将积极配合主管部门扎实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主动做好企业服务,积极做好交易组织,全力保障全国碳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针对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赖晓明建议:
一是有序逐步推进行业扩容,建议逐步扩大碳市场纳入行业范围,优先考虑的领域包括:产业转型紧迫、转型压力较大行业;单位产品碳减排成本小,边际减排成本差异较大行业;国际影响机制相关行业;数据质量基础较好的行业;碳排放核算、核查关键技术成熟的行业。
二是丰富碳市场功能和内涵。稳步推进碳交易市场化探索、发展碳金融。引入投资机构等非履约主体参与交易,丰富交易产品和交易方式,逐步建立市场调节机制。有序推动碳金融创新业务。完善碳金融监管体系,建立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
三是做好配额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的协同。增强全国碳配额市场对自愿减排市场的促进作用,大力推进优质减排项目投资开发。发挥自愿减排市场对配额市场的补充延伸作用,降低重点排放单位履约成本,畅通市场间的联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四是推动碳市场国际化发展。在国家的统筹下,探索和推动与境外碳交易机构开展合作,积极参与巴黎协定下国际碳市场多边或者双边市场机制,打造国际碳交易中心和碳定价中心。
何锦峰向记者表示,随着全国碳市场进一步走向完善和成熟,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启动,国家有关部门对碳市场的建设也会有新的考虑和部署,“四川将以各种方式、各种角色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和全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建设,继续将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交易纳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进一步健全环境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
责编:万健祎
校对:苏焕文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