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力创通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8-15 19:51:24 同花顺
新闻摘要
华力创通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公司主要业务简介公司长期致力于国防及行业信息化领域,在卫星导航、卫星通信、雷达信号处理、仿真测试、无人系统等领域,已形成规模化的科研生产能力,为精确制导、电子对抗、航空电子、信息化作战、指挥控制以及先进装备系统的研制,提供了先进的器件、终端、系统及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主要产品及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1.1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自2020年北斗三号成功组网以来,我国相继出台《“十四五”规划》《关于大众消费领域北斗推广应用的若干意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政策,以促进北斗在交通运输,公安,能源,应急,自然资源等行业的应用

华力创通(300045)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主要业务简介

公司长期致力于国防及行业信息化领域,在卫星导航、卫星通信、雷达信号处理、仿真测试、无人系统等领域,已形成规模化的科研生产能力,为精确制导、电子对抗、航空电子、信息化作战、指挥控制以及先进装备系统的研制,提供了先进的器件、终端、系统及解决方案。公司秉持“服务国家、回报社会”的理念,主动服务于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在智慧城市、卫星大数据、应急通信、安全监测、海洋工程等范畴,为众多用户提供整套的技术体系与解决方案。历经多年的发展积累,公司于卫星导航与通信、雷达信号处理、仿真测试领域,已跻身行业领军企业之列,并凭借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在无人系统领域的部分方向获得客户的认可。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主要产品及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服务的主要客户群体为国防军工用户及民用市场用户。鉴于公司所处行业的特性以及不同客户的具体需求,公司推行“专用定制化与通用产业化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依照客户类型、应用端场景、技术规格等方面的差异,产品能够划分为两大类:其一为依据客户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予以定制的定制化产品;其二为根据市场趋势及预判所研制的通用标准化产品。借由项目定制化,精准契合专业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持续积累并增进公司技术储备的广度与厚度;通过产业化路径,塑造出可量产、可复制、可迭代的通用货架产品。

(三)行业发展情况

1.卫星应用领域

卫星应用产业作为“中国制造2025”航空航天装备领域的重要支柱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卫星导航、卫星通信等卫星应用主要产业领域在国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及政策支持下,产业规模呈现增长态势。

1.1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

自2020年北斗三号成功组网以来,我国相继出台《“十四五”规划》《关于大众消费领域北斗推广应用的若干意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政策,以促进北斗在交通运输,公安,能源,应急,自然资源等行业的应用。随着北斗产业化应用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北斗系统在众多行业领域实现深度应用、规模化发展。据国家有关部门研究测算,到2025年,在国计民生重点行业领域,北斗将实现全面覆盖及规模化应用,在大众消费领域将实现北斗普及应用,北斗兼容应用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根据中国卫星(600118)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362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增长7.09%。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同比增长5.5%,达到1611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30.04%。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7.79%,达到3751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达到69.96%。

今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遴选的通知》,通知提出,当前北斗规模应用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关键阶段;开展试点工作,以特色应用和创新研究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为目标,着力打造一批北斗产业完善、应用成效突出的试点城市;加快培育优势企业,持续提升产品水平,大力推广北斗应用,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全面助力北斗赋能千行百业;围绕大众消费、工业制造和融合创新三个领域,结合当地北斗产业基础、城市发展特点和建设情况,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加快提升北斗渗透率,促进北斗设备和应用向北斗三代有序升级换代;通过“北斗+”“+北斗”与区域特色、产业基础相融合,持续开展北斗特色和创新应用,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形态,构建新的产业链。在政策鼓励发展下,随着试点的逐步落实,北斗换代的逐步推进,北斗产业有望迎来更高规模增长。

1.2卫星通信

目前,我国已建成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覆盖区域主要为中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可于覆盖范围内实现移动通信服务。2024年3月,据媒体报道,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中国电信(601728)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国际电

信联盟批准,取得E.164码号(882)52及E.212码号(901)09,分别作为天通卫星业务的用户拨号码号和网络识别码号。本次获批国际码号资源后,中国电信可面向“天通一号”卫星覆盖区域的国际用户提供手机直连卫星通信服务,随着天通卫星移动业务实现国际化运营,将推动卫星通信产业链需求进一步释放。

在卫星互联网领域,低轨卫星市场正处于崛起阶段。随着卫星互联网被国家发改委划定为“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之一,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卫星互联网建设。

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等七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深入推进5G、算力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千兆光网等建设,前瞻布局6G、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连卫星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联、智能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2024年6月6日,海南商发二号工位竣工,随着火箭发射场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火箭验证进程有望加速。根据航天科技(000901)集团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2024全年我国航天发射任务次数预计达到100次。随着卫星发射提速,将促进卫星互联网建设。

我国高度重视在战略性、前沿性领域推进自主可控,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射成本的降低,未来我国在卫星应用相关领域将加速国产替代,市场空间逐步打开,国内卫星应用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2.仿真测试

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仿真测试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前沿科技行业,在高科技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仿真测试通过精准模拟复杂多样的条件,为产品的开发与测试构建了高效且安全的环境,保障产品在实际运用中的卓越性能和高度可靠性。仿真测试凭借其显著的成本效益优势、出色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不仅在航空、航天、兵器、船舶、国防电子等军队国防工业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撑,而且在能源、电力、高铁、智能制造等民用高科技行业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仿真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其应用领域迅速拓展,市场潜力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行业报告,从2016年至2021年,中国计算机仿真市场规模实现了显著增长,从1210亿元一路攀升至约196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2.4%。到2022年底,全国市场总规模更是突破新高,超过2200亿元,较2021年同比增长12.3%。基于目前的发展趋势和预测数据,预计到2025年,中国计算机仿真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大关。

国家对仿真技术的高度重视,在政策的有力驱动下,仿真技术作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对推进高新装备制造、信息产业等发展起到重要基础支撑作用,其应用范围持续扩大。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挖掘,仿真测试领域有望在更多新兴产业中发挥关键作用,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增长前景一片光明。

3.雷达信号处理领域

在当今全球武器装备信息化、智能化已然成为现代化战争显著特征的大背景下,雷达作为现代战争中的“千里眼”,无疑是当下电子战和信息战的核心装备。而现代雷达的目标检测和抗干扰处理基本都在雷达数字信号处理阶段完成,是现在雷达装备的核心所在,并向人工智能化阶段迈进,是雷达装备的“大脑”。

在我国,雷达信号处理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军用方面,随着“武器装备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军用雷达市场空间呈现出高增长的态势。据MarketResearch预测,全球军用雷达市场规模预计会从2020年的140亿美元攀升至2025年的174亿美元,2020年至202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4%。因受益于信息化建设,我国军用雷达市场空间增速显著。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院预估,2020-2025年我国军用雷达整体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1%,到2025年将达到565亿元人民币,未来的增长前景令人乐观。

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正逐渐成为主流。相控阵雷达具有波束指向灵活、能实现多目标探测等优势,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对高性能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的需求。

在民用领域,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在边防管控、大气探测、海洋监测、资源勘察、农业普查、航空管制、智能交通、无人机载雷达避撞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我国民用航空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交通系统的不断完善,对高精度、高可靠性、低成本的民用雷达需求持续增长。

4.国防军工领域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战略需求的背景下,我国近年来出台多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政策,推进国防装备领域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均指出,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步伐,加速推进武器装备的升级换代,并积极发展智能化武器装备,为军队武器装备建设指明了提速增效的发展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

随着政策推进,我国国防预算呈现出持续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据财政部公开的数据显示,我国国防开支预算自2010年的0.53万亿元一路攀升至2023年的1.55万亿元。2023年增速达7.2%。稳定增长的国防预算为军工行业的长远、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随着国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军工行业有望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自主可控的卫星应用核心芯片研发能力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卫星导航与卫星通信融合应用技术的科研单位之一,前瞻性地布局了芯片设计研发领域,重点开展卫星导航、卫星通信等领域芯片的设计研制,并已成功推出多款卫星通信导航基带芯片,全面掌握了基带处理算法、低功耗、小型化等芯片设计核心技术。公司将持续深耕北斗导航、北斗短报文通信、天通卫星移动通信、北斗+5G室内外融合定位、卫星互联网高低轨协同通信等芯片及模组的研发,重点推进相关技术产业化为我国航天发展(000547)及卫星应用产业化贡献更多力量。

(二)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能力

公司将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以创新谋发展,在卫星导航、卫星通信、雷达信号处理、系统仿真等领域的核心技术能力不断积累突破,奠定了业内领先的技术优势。

公司常年保持较高比例的研发投入,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不低于30%,培养了具有丰富经验和优秀技术能力的研发团队,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在50%以上。多年来,公司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和重大仪器设备开发项目、发改委产业化项目、工信部03专项中的项目、军队武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以及多个北京市科技攻关与产业化项目。先后参与完成了北斗导航、天通卫星通信等国家重点专项任务,组织开展了国产飞机卫星导航、卫星通信机载设备的研制。

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建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46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5项,软件著作权479项。公司将继续探索各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同时兼顾多领域技术的通用性,实现技术和产品经济效益高效转化,为公司保持贴近市场的技术领先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深化合作关系,构建产业闭环

公司持续完善产业布局,加速产业集聚进程,大力推进产业链与生态链的建设工作。公司持续与商业航天企业、电子元器件企业、行业大客户、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保持着长久且稳固的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推进卫星导航、卫星通信等领域的技术攻关、项目开发等。公司已形成“芯片+模块+终端+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业+产品”的全体系布局,在夯实基础产品的同时,不断完善应用端产品建设,形成从基础产品到下游应用的产业闭合。

(四)资质及品牌影响力

公司较早地取得了完整的国防军工准入资质,北斗导航民用服务资质及北斗民用分理服务试验资质。公司在军用软件研制方面遵循工程化改进流程,通过GJB5000B-2021军用软件研制能力二级评价;在航空航天产品研制生产方面遵循AS9100D:2016及适航标准,通过了AS9100D:2016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中国民航局颁发的CTSOA适航认证。公司同时注重科研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健康安全,通过了GB/T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GB/T45001-202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持有北京市卫星通信导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行业资质。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GB/T27922-2011售后服务五星级认证,公司通导技术团队入选2023年度“感动海淀”文明集体、《基于北斗的精准时空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入选北斗时空信息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子公司华力智飞收到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感谢信,充分彰显公司实力,公司“品质卓越、服务超群”的品牌形象得到广泛认可。

(五)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培育创新奋进人才团队

自公司成立伊始,始终将企业文化视作发展的核心基石之一。借由华力俱乐部公众号、妇女节与端午节等线上线下(300959)相结合的载体及活动,成功构筑起一支对企业文化高度认同的员工团队。与此同时,公司确立了以能力素质培养为宗旨,打造奋进向上、勇于创新的人才队伍这一建设目标。公司持续增进管理团队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导师培训制度、组织中层干部培训、绩效管理培训和新员工培训,保证其综合能力与公司的发展需求适配,同时培育员工的积极态度和拼搏精神,激励员工追求卓越,唤醒创新意识,推动公司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公司精心制定并推行全面的培训计划,广泛涵盖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和创新思维等领域,为员工提供系统的能力提升渠道以及丰富的实践契机,并借助实际工作中的挑战和任务,锻炼并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公司具备完善的激励机制,切实保障团队成员的努力和成果能够获得公正的评价及相应的奖赏。公司持续强化企业文化的引领效能,通过多元化的培养体系、与时俱进的管理模式,激发管理团队的创新精神与拼搏动力,促使公司持续推出契合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产品与服务。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经营管理风险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拓展以及业务板块的持续增加,公司现行的制度体系、生产管理、运营模式、内部控制活动、信息系统与沟通、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均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公司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系渐趋繁杂,能否及时依据公司经营规模的发展状况来调整优化公司组织架构、业务体系、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经营业绩以及企业文化,能否顺利推进分子公司在业绩实现、业务体系、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部经营整合,都直接关联着公司的运营效率与财务状况。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对经营管理层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公司管理层面临着因集团化发展所导致的经营管理难度加大的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一方面,公司将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持续推进信息化管控,升级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优化业务流程。不断完善内控体系,明确职责权限,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提高管理效率。强化各项监督职能,构建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加强财务管理,做好财务规划与分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进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公司依据业务发展需要,持续优化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员工培训和人才引进,拓宽引才渠道。通过多种培训和岗位轮换等方式,培养、选拔和任用管理人才,增强管理层的通用管理能力和专业管理能力。公司将密切关注市场动态,评估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提升管理层能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最大程度降低经营管理风险。

2.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项目型收入,通常涉及产品研发、测试、交付、调试、验收等诸多环节,受行业特有的业务模式和结算模式的影响,公司应收账款金额较大、回款及时性较差,影响了公司资金的周转效率。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始终保持对应收账款回款及时性和完整性的关注,依靠公司全流程应收账款管理机制,不断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和责任落实,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强化责任担当,加大考核权重,保证重点项目落实责任主管,确保应收账款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此外,公司加强项目管理及客户履约能力核查,通过系统管控提前对客户履约能力进行风险评估,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并在合作过程中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进行关注和动态管理,降低坏账的风险。

3.人才资源不足与流失的风险

公司所属行业乃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且其主营业务涵盖卫星应用、仿真测试、雷达信号处理、无人系统等众多业务板块,于技术研发、运维管理、供应链保障等各个环节皆需大量专业人才予以支撑。受国内外复杂局势影响,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各路资本纷纷涌入,致使技术人力成本显著上扬,人才竞争愈发激烈。公司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产品工艺设计能力以及关键管理人员的高效管理能力,乃是公司于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保持人才团队的稳定,并持续吸引新的优秀人才加盟,对公司经营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秉持“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在人才培养层面,公司构建了完备的内部培养体系,借助线上、线下、专题培训、封闭培训等多元的培训方式,为员工适时补充实用的专业知识,持续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致力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通过导师培养机制,全生命周期的关注新员工的融入与成长。在人才引进方面,公司积极拓宽招聘渠道,通过校园招聘、员工内部推荐以及社会招聘等多样的途径为公司稳定地输送人才。另外,公司通过绩效制度改革,构建并健全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加强员工关怀,充分激发公司管理层人员及核心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成公司与员工利益的有效捆绑,降低核心人才的流失率,让核心人才扎根于企业、热爱企业,与企业共同发展。未来,公司将持续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优化团队架构,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4.核心技术研发风险

作为一家典型的科研创新型企业,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及技术方向认知能力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公司在芯片设计、装备研制、多技术融合领域进行前沿探索和应用创新。因公司部分研发项目具有技术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开发周期长、外界环境变化不确定、研发投入高、市场成熟度低等特点,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时间才能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存在技术设计风险和技术研发失败风险,以及因新技术和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低而产生的不能预期完成经济效益转化的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努力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充分进行技术可行性论证,重视产品立项评审管理和前期技术验证;加强研发计划和预算管控,重视研发过程监管;注重产品研发规划和节点控制,持续提升投入效力,降低技术设计风险和技术研发失败风险。公司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策略,进一步建立健全研发管理体系,充分进行市场调研,重视产品立项评审管理,重视研发过程监管,力争降低因新技术和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低而产生的不能预期完成经济效益转化的风险。另外,公司将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内部项目研发管理流程和体系,提高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控制研发成本,从而提升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竞争力。

四、主营业务分析

2024上半年,我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随着宏观政策持续发力,公司主营业务市场需求逐步恢复。公司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紧跟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全体员工凝心聚力、奋勇前进,实现公司主营业务稳健增长。上半年营业收入36,741.71万元,同比增长66.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2.65万元,同比增长123.06%。

1.卫星应用领域----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突破方向,产品及服务品质稳步提高

公司作为国内少数同时掌握“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紧随国家航天发展战略,全面参与北斗导航、天通卫星移动通信的系统建设,开展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的先期探索,在卫星应用领域形成的“芯片+模块+终端+平台+系统解决方案”的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全国产化的自主产品和体系化解决方案在应急管理、地灾监测、交通运输、民用航空、国防装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特种行业领域,公司聚焦国防信息化和北斗三号系统的应用步伐,拥有多款面向车载、机载、手持、便携等应用场景的北斗三号终端产品,具有较强的产品竞争力。北斗三号终端产品订单逐步落地,公司正完成由小批量试生产向大批量生产预备的转变。多款自研终端产品完成了研制和试验,即将进入鉴定与试生产阶段。

在民用行业领域,公司专注于卫星导航、卫星通信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发展,不断探索实践,紧跟政策指引和系统建设步伐,推进天通、北斗服务行业应用和产业发展。公司在卫星导航领域积极运用“北斗+”和“+北斗”的推广模式,依托核心技术和应用研究积累,进一步夯实和增强北斗综合应用能力,将“终端+平台”模式逐渐深入到行业细分应用领域。

在高精度安全监测领域,公司子公司华力天星自主研发的低功耗普适型GNSS接收机,可以在无光照条件下待机30天的最低功耗表现得到客户较高认可;智能数据采集终端RTU和专业型RTU正式投入使用,该设备兼容性强,适配内置或外置的多种类型的安全监测传感器,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4G/5G物联网以及北斗、天通卫星通信渠道完成数据的实时、高效传输;单北斗GNSS监测设备正式推出并投入使用,该设备在抗恶劣环境能力和解算精度上都得到了客户高度认可,目前已进入国家单北斗目录,有望在野外场景下得到广泛应用。公司产品因其具有双通道卫星通信技术的加持,与传统的单物联网通信技术相比,拥有低功耗、易安装,兼容性强和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能更好的应用于应急、地灾、水利、电力、交通、桥梁以及矿山等诸多安全监测场景。智慧水库综合平台全面升级,新增三维场景演示模块、洪水预演模型、无人机倾斜摄影模型等多项模块,配套产品水库APP可在手机上实时监测水库状态,现已在项目中投入使用,为水库安全监测保驾护航。

公司正积极布局、迭代北斗船载产品线,为出海导航、渔政监管、渔船出入港管理、海洋灾害预警、渔民短报文通信等提供优质产品。

在天通通信领域,公司重点关注应急行业需求,为地方抗洪救灾提供稳定可靠的卫星应急通信保障,手持终端产品开始应用于河南、湖南、湖北等地的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建设。公司着力拓展产品线以满足客户需求,推出车载天通卫星终端HTL6903,为汽车制造商及车辆用户提供应急通信解决方案;推出天通HTK1611模组套件,集模块管理、语音、短信等业务功能于一体,正陆续向客户分批交付。小型化卫星通信芯片按照交付计划有序向客户交付。公司将继续挖掘卫星通信在行业领域的应用需求,将卫星通信和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相结合,不断探索卫星应用领域新方向。

2.仿真测试领域----多项产品实现优化升级,平台国产化和数字化提升

公司仿真测试业务面向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兵器等国防工业和电子、电力、高铁等民用高端装备制造业,利用通用化的仿真测试平台打造个性化的仿真测试解决方案,服务于国之重器的设计和研制工作。

在产品和通用模块方面,公司稳步推进产品性能优化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ARINC818多款产品实现硬件统型,单组通道速率提升至40Gbps,达到行业领先水平;AFDX产品速率升级至千兆,可支持光纤模式和电接口模式,性能和适用性大幅提升。

在仿真测试平台方面,公司深刻理解客户需求,SIVB、HRT等平台产品持续优化升级,国产化和数字化程度有效提升。自主研制的1+N数字化试验管理平台、便捷式仿真机在多个项目中实现推广及应用,并得到用户高度认可。国产化提升和数字化转型成为公司增强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解决方案方面,公司解决方案不断扩充完善,应用领域实现拓展。飞机铁鸟台、智慧产线、基于MBSE的虚实结合仿真验证系统、移动式飞控航电测试系统等系统已在主机所广泛应用,其中基于MBSE虚实结合仿真验证系统,建立数字化飞机仿真模型、创建了飞行器故障注入和诊断模型库,可对设计进行前期仿真和验证,有效提升产品的研发效率、质量和可靠性。

公司完成国产发动机整机试验台项目的交付与验收工作,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加速发展;积极参与多项民航飞机仿真测试试验台项目,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技术和服务,助力民用航空的持续发展;成功研制出某型飞机高精度的仿真模型,该模型可依据真实飞行气动数据进行精细校验,是公司首次实现数字模型在实体飞机上的应用;前瞻性地启动低空飞行器eVTOL(电动垂直起降)仿真测试台的建设工作,助力低空经济领域的蓬勃发展。

在系统仿真应用领域,主要业务方向包含仿真软件、数字孪生、智慧+、可视化应用、高性能计算等。公司研制的光学载荷仿真HWA-SenorIR产品的仿真效果进一步增强,形成可复用、可集成的模块化产品,可单独支撑光学传感器仿真项目,可通过光电成像手段生成多波段载荷仿真画面,可实现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中波红外、长波红外等多种传感器画面的仿真,仿真效果获专业人员认可。在数字孪生领域,重点拓展了人因工程,优化“人-机-环境”的系统配置,使设计的机器与环境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人为本,提高人的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适感,自研人因数据采集软件平台,支持眼动、心跳、脑电、肌电等不同传感器数据解析,集成专业领域的算法与评估模型。

3.雷达信号处理领域----降本提质初见成效,产品矩阵更加丰富

公司坚持走自主可控和国产化替代路线,专注于雷达、通信、电子对抗和复杂电磁环境三大领域,共建设有导引头测试、雷达模拟器、信号处理平台、电磁感知四大产品线,可为国防军工用户提供成熟的终端产品、系统解决方案以及优质的配套服务。

供应链及项目方案优化等多项“降本提质”措施落地实施,产品可靠性和项目成本管理水平有效提升,项目利润率实现增长。产品矩阵进一步丰富,多个新型研制产品获得突破:机载系列信号处理平台陆续交付用户使用,深度满足客户需求;平台信号处理板卡首次涉足星载领域,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小型化干扰机硬件平台、侦查干扰算法形成可实用技术成果,公司干扰类产品更加丰富;模块化雷达测试仪进入自动化产线建设领域,具有功能全面、可扩展性强、适配度高等多项优势;通感一体化感知设备初涉民用领域,可应用于6G基站研制厂商产线测试。

公司将继续深化技术研发、优化产品性能,打造优质产品服务于我国雷达装备产业发展。

4.无人系统领域----项目研制进程顺利,产品交付稳步推进

公司专注于军品级、工业级无人机系统,在产品上,重点聚焦中小型复合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无人靶机等。以紧贴需求、技术创新、优质服务为驱动力,具备无人系统产品的设计、研制、集成、测试、生产、飞行服务等能力,可为客户提供行业领先的中小型无人机系统产品、整体解决方案和专业技术服务。

公司针对市场和客户需求进行专项研发和产品优化,稳步推进无人机产品的研发和交付,以满足客户需求。公司多个研制项目进展顺利,多旋翼无人机集群及服务项目,顺利完成产品交付和服务保障,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肯定。特种领域复合翼无人机继续进行生产和测试,即将交付用户使用。面向低慢小反制领域的侦扰捕无人机,进行了各分系统的综合集成,即将完成功能性能的测试,具备系留和自由两种飞行模式的快速转换,以及侦扰与抓捕两种功能,技术创新成果得到了实际应用。开展了面向应急领域的复合翼无人机以及高亚音速靶机等研制,为后续业务的拓展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董萍萍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有问必答- 持牌正规投资顾问为您答疑解惑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