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601166)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1、行业情况.2024年上半年,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
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为银行业稳健经营创造了良好环境。银行业积极把握内外部形势,抓住发展机遇,有效应对挑战。
宏观形势方面,从国际形势看,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偏弱,通胀具有粘性,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贸易摩擦等问题频发,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有所分化。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产业向“新”向“绿”转型态势更加明显,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扎实推进,新产业(300832)新产品日益成为新的增长点,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与此同时,国内结构调整阵痛有所显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较以往更为复杂,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
政策举措方面,上半年,宏观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等工具,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组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实施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大对重点领域支出的保障力度,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强监管严监管态势进一步延续,金融监管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引导金融机构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行业发展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银行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总体保持稳健运行。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升级优化产品体系和服务方式,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截至2024年6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247.93万亿元,同比增长8.3%。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推进场景应用与创新,扩大延伸服务对象,在满足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金融需求的同时,提升风险防控、管理决策、精准营销等数字化能力。整体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推进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持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2、战略实施情况.报告期内,公司深刻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对金融工作的新要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
展这个首要任务,将“国之大者”化为“行之要务”,立足实体经济转型方向,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助力经济增长模式加快向“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循环转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努力为客户、股东、员工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一是锚定经济转型方向。
将“三张名片”“五大新赛道”“数字兴业”与“五篇大文章”有机融合、一体推进,以优质产品服务优质客群,以优质客群带动银行客户结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的优化调整,在为客户、社会创造效益的同时,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二是打造价值银行。
将“盈利能力强、客户合作深、风险成本低、业务结构均衡、经营特色鲜明”作为公司价值银行建设的目标,持续强化“战略执行、客户服务、投资交易、全面风控、管理推动”五大核心能力建设,锻长板、固底板、补短板,打造市场认可、具有兴业特色的价值银行。
2.1经营成果符合预期.2.1.1营收利润同比增长、费用支出同比下降报告期内,公司以实干创造实绩实效。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增速均回正,实现营业收入1,130.43亿元,同比增长1.8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0.49亿元,同比增长0.86%,拨备前利润831.68亿元,同比增长3.74%。利息净收入同比正增长,息差降幅收窄,实现利息净收入748.91亿元,同比增长4.22%,净息差1.86%,同比下降9个BP,降幅较一季度收窄。投资类收益稳健增长,提升投资交易能力,实现其他非息收入254.07亿元,同比增长8.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呈现结构性亮点,受监管降费政策、资本市场波动等影响,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19.42%,但理财新产品收入同比增长4.18%、托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70%、代客FICC业务收入同比持平。
推进成本集约化管理,合理控制一般性、日常性开支,强化资源投入产出要求,业务及管理费同比下降3.02%。
2.1.2存款成本有所改善、信贷加力服务实体.报告期内,公司推动资产负债表重构再提升。存款成本管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存款付息率2.06%,同比下降20个BP,已达到同类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位数。信贷投向服务实体,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把提升信贷投放质量、节约资本、提增效益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报告期内,公司将“三张名片”“五大新赛道”“数字兴业”与“五篇大文章”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绿色贷款、科技贷款、普惠贷款占当期贷款(不含票据)新增比重为45.41%、32.76%、20.37%,其中,科技型企业绿色贷款增量占当期贷款(不含票据)新增比重为17.3%。
2.1.3资产质量整体稳定、拨备处于合意区间.报告期内,面对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调整、资产价格下跌等外部经营环境,公司信用风险管控形势仍较为严峻。按照“控新降损”要求,公司持续推进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零售信贷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及时化解处置风险资产,严格管控风险成本,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资产质量整体稳定,公司开展重点授信产品的重检,强化授权授信及差异化政策的后评价,推进风控模型和数字化管理工具的建设,持续增强复杂市场环境下的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受宏观经济结构转型、房地产市场调整、零售交叉违约严格认定等因素影响,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率1.08%,较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关注贷款率1.73%,较上年末上升0.18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保持在稳健运行区间内。拨备处于合意区间,报告期内,公司计提减值损失343.04亿元,同比增长10.20%,拨备覆盖率237.82%,保持充足水平。账销案存清收力度加大,实现集团账销案存清收67.13亿元,同比增长8%。
2.1.4市场排名晋位升级、外部评价渐次提升公司稳居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前20强、《财富》世界500强,其中,按一级资本排名全球银行1000强第16位,较上年提升1位。荣膺英国《银行家》杂志“2023中国年度银行”大奖,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2五大能力建设稳步推进.2.2.1提升战略执行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坚持“轻资产、轻资本、高效率”发展战略,以增强盈利能力为目标,提升战略执行能力,持续压降存款成本、优化贷款布局、拓展中间业务收入,推进高质量发展。
负债经营重点推动存款“稳规模”“降成本”。将拓展低成本结算性存款作为推动负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深入推进“织网工程”,大力拓展代发、收单、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同时,通过高成本存款到期置换、“手工补息”治理等,在保持存款规模稳健增长的基础上,优化存款结构、压降付息成本。报告期内,公司企金存款较上年末增加1,563.07亿元,其中,企金低成本存款日均余额较上年末增长5.61%,企金存款付息率2.01%,同比下降25个BP。零售存款较上年末增加926.01亿元,其中,零售低成本存款日均余额较上年末增长7.95%,零售存款付息率2.20%,同比下降4个BP。同业结算资金占比较上年末提升2个百分点。
资产经营重点推动贷款“稳投放”“优布局”。企金方面,以“区域+行业”为抓手,通过研究深入分析区域产业特点、明确行业核心企业、制定针对性服务方案,加快绿色、科技、普惠等重点领域资产投放,持续推动资产结构调整。报告期内,绿色、科技、普惠等“五篇大文章”“五大新赛道”领域的企金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增长13.13%、9.25%、16.54%,均高于对公贷款增速。零售方面,加快零贷中心、零贷模型、用卡场景等重点工作建设步伐,通过改革创新推动零贷发展。个人经营贷款、消费贷(不含子公司)余额较上年末分别增长5.66%、5.67%。按揭贷款受房地产市场恢复影响,较上年末下降0.88%。重点区域方面,公司加大重点分行资源配置,着力提升重点分行对全行的贡献,重点区域分行贷款(银行口径,不含票据)占比较上年末提升0.43个百分点,达到57.16%。
中间业务重点推动经营“强抓手”“释动能”。保持理财、托管和投行优势,大力拓展FICC等轻资占业务。财富方面,兴银理财日均规模稳定在2.3万亿元左右,较上年末增长4.92%,同比增长6.13%。基金、保险代理销售量同比增长243.41%、23.46%。
托管方面,强化销托、投托联动,托管规模达到16.30万亿元,产品只数保持全市场第二位。投行方面,非金债承销位列行业第二,并购融资、银团融资投放分别同比增长32.16%、50.88%。FICC方面,把握市场时机,适时扩大外汇及贵金属业务敞口,通过跨市场、跨产品组合策略交易,实现外汇及贵金属衍生品交易营收17.2亿元。
2.2.2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以深入服务客户为目标,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持续健全客户分层分类经营体系、产品交叉销售体系、场景生态服务体系。
零售方面。重在推进经营体系化建设,通过加强客户经营、服务陪伴、数字运营、业务联动、管理评价,提升“长尾向三金、三金向私行”输送能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零售客户数超过1.04亿户,较上年末增加323.99万户,增长3.2%,其中,贵宾客户达到458.7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75%,私行客户达到7.4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16%;通过存量经营,将61.26万户长尾客户提升至三金客户(黄金、白金、黑金客户),10,878户三金客户提升至私行客户。同时,公私联动新拓展零售代发工资客户数134.3万户,同比增长14.64%,新拓展私行客户数5,419户,同比增长20.18%。
企金方面。重在推进客户分层分类经营,搭建高质量拓客及存量提升沙盘,推进“客户基础夯实、低成本存款上量、营收增长”良性循环。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企金客户数达到147.08万户,较上年末增加6.94万户,增长4.96%。其中,企金潜力及以上客户达到33.6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8.17%,新开户中潜力及以上客户占比为10.67%,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存量潜力及以上客户流失率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同业方面。聚焦客户覆盖率、产品使用率、营收增长率“三率提升”,以及主结算、主托管、主交易、主投行“四个主办”,对境内主要行业的同业法人客户合作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依托“同业朋友圈”优势,联动零售获客,提升集团经营贡献。
2.2.3提升投资交易能力报告期内,公司面对金融市场低利率、低波动的态势,以巩固和发挥金融市场长板优势为目标,提升投资交易能力,做优表内投资配置,做强表外资管规模。
一方面,优化表内投资类资产配置,持续健全“研究-决策-执行”机制。研究方面,推动投研一体化机制建设,集中整合研究资源,加强业研融合,将子公司兴业研究的研究能力赋能投资交易端,提升宏观预判、行业分析、交易行为分析能力。建立快速研究成果交流渠道,保持高频度定期线上路演,为资产投资交易决策提供扎实有力的研究支持。决策方面,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固定收益投资业务策略会基础上,建立投资交易敏捷工作小组,通过科学严谨、动态灵活的策略讨论与制定,持续打造专业投资交易能力,提升投资效益。执行方面,持续打造债券银行、FICC银行。债券方面,依托“研投承销托”体系,增强利率债、信用债承销、投资、做市交易能力,通过择机减持国债、地方债,增持优质债券资产,获取较好投资收益,并通过债券承销和投资,带动托管业务发展,提升综合收益。FICC方面,持续完善全市场、全客群、全链条、全生态“四全”FICC业务体系,打造交易生态圈,保持在债券、利率、汇率、贵金属等领域做市交易业务的市场领先水平。
另一方面,做强子公司资产管理专业能力,更好服务集团,做强资产管理、做大财富管理。报告期内,公司成立“资产管理业务策略小组”,更好形成全集团统一的资管市场研究、战略规划、业务策略和协同联动。同时,持续推动兴银理财、兴业基金、兴业信托等子公司提升专业能力,推进资管业务转型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兴银理财综合理财能力累计26个季度居普益标准综合理财能力榜首,跻身IPE 2024全球资管500强第83名,排名较上年提升2位,蝉联中国资管机构第6名。兴业基金管理公募基金规模达到3,163.2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8%,其中,非货基金管理规模2,177.3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88%。兴业信托管理资产规模2,796.5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
2.2.4提升全面风控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持续向风险管理要效益,做好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卡、零售贷款、新赛道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与化解工作。
房地产风险总体可控。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等房地产政策,推动房地产风险化解和转型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对公房地产融资余额7,510.7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09.26亿元,主要投向城市更新、产业园区、住房租赁等新领域。不良资产率3.65%,较上年末上升0.62个百分点,主要是公司结合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条件,加强对存量项目的风险评估,对部分短期内较难满足保交房条件的房地产项目,及时下调风险分类等级、计提充足减值损失,推动经营机构加快风险化解。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对公房地产融资的拨备水平在4.95%,项目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省会城市以及GDP万亿以上经济发达、房地产市场稳定城市的余额占比超80%,其余项目也集中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城市,整体风险可控。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保持平稳。报告期内,公司落实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政策要求,把握中央化债政策机遇,强化组织领导,保持融资平台业务资产质量总体平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余额1,516.43亿元(含实有及或有信贷、债券投资、自营及理财资金投资等业务),较上年末减少99.48亿元,不良资产余额45.4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77亿元。受业务余额减少影响,不良资产率3.00%,较上年末上升0.48个百分点。融资平台不良金额较小,对公司整体资产质量影响可控。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湖北、山东、浙江、湖南、四川等经济发展较好、财政实力较强的东、中部省份。同时,绝大多数项目已完工或建设进度正常,具备项目项下地方政府付款责任条件,为公司向地方政府争取化债资源,推动业务余额压降和风险化解提供了可靠保障。
信用卡风险管控效果稳步改善。报告期内,公司有序推进信用卡风险管控与转型发展,有效遏制不良资产上升势头。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信用卡贷款余额3,685.74亿元,不良贷款率3.88%,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逾期率6.52%,较上年末下降0.23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存量风险管理能力逐步增强,依托内外部数据和标签工具,完善风险客户动态管理机制,提升风险识别和区分能力,前瞻性风险指标入催额呈下降趋势,上半年平均入催额同比下降12.65%;不良资产清收效能持续提升,通过“百日攻坚”和总分协同的清收管理机制,上半年不良清收额同比提升18.44%;新发卡客群质量提升,背靠集团提高两卡联动、公私联动获客能力,依托场景加大“3新”客群的获取力度,即新毕业客群、新消费客群、新能源客群,持续优化客群结构,新发卡早期风险指标稳步改善,低风险分层客户占比较上年末增长约4.4个百分点。
零售贷款风险可控。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个人按揭贷款余额10,664.38亿元,不良率0.65%,较上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个人经营贷余额3,438.62亿元,不良率0.80%,较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个人消费贷余额(境内且不含子公司)909.15亿元,不良率1.78%,较上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针对零售风险,公司从产品设计、风控逻辑、流程管控、模型策略等方面优化零售信贷全流程管控,严格零售交叉违约认定,不断夯实零售信贷基础管理工作,提升零售风险防控。
新赛道风险高频跟踪。公司持续增强研究、科技赋能风险管理,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构筑“研究+业务+风险”三位一体的研究赋能机制,依托每月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以“一月一行业”深入剖析细分赛道风险与机遇,支持行业准入规则修订、支持营销指引制定,促进研究对风险授信管理、业务发展的针对性、前瞻性支持,保持对新赛道重点领域风险的高频跟踪与动态调整。同时,围绕新赛道业务设立专业的业务团队和风险团队,建立以基层专业人员挂帅的“链长制”,带动新赛道全链条业务的协同拓展,并保证风险和业务的融合;推进风控数字化转型,加快“技术流”评价体系升级迭代,提升新赛道专业管理能力。对于新能源行业,公司始终聚焦龙头企业合作,对于光伏装备、动力电池等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风险,公司积极调整风控策略,综合考量行业地位、先进产能占比、成本控制能力、经营及盈利能力、研发能力、销售渠道建设及财务稳健程度等指标,全面实施白名单管理,名单外集团及下属企业原则上不新增授信敞口,存量敞口择机压降,从严控制跨行业进入新能源行业企业集团的授信。
2.2.5提升管理推动能力报告期内,公司以向体制改革与经营转型要效益为目标,提升管理推动能力,一体推进“三化”“三基”工作,向基层赋能、为基层减负;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向业务赋能、为业务增效。
一体推进“三化”“三基”工作。以管理标准化、营销体系化、运营数字化“三化”为抓手,推动基层员工、基本制度、基础管理为核心的“三基”管理提升,形成总行与分支行在战略、信息、目标上的一致性,更好服务客户。“三化”方面,通过“五虎山论坛、支行评比、支行账本”三位一体与“三化”指南编制,向基层赋能、为基层减负。举办“五虎山论坛”,由总行部门负责人、集团“首席”、分行行长、支行行长上台宣讲,将最新政策导向、优秀营销打法、典型业务案例、实用系统工具向经营一线直接传导;开展“支行评比”,让1,200家综合性支行同台竞技,做到“知己所长、明己所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发展氛围;上线“支行账本”,全面、可视化展现支行客户、业务、资负、效益等方面的经营指标数据,让支行管理做到“心中有数”,营销决策做到“有数可依”;启动“三化”指南编制,通过对重点客户、产品、业务、系统的梳理,提高全行标准化、体系化、专业化的服务输出。“三基”方面,通过强化基层队伍建设、健全基本制度体系、提升基础管理能力,向基层赋能、为基层减负。
从减“冗余”、减“分散”、减“手工”、减“重复”多方面破题,围绕流程优化、集中作业、线上化替代、整合报表等,避免多头检查、重复培训和叠加考核,坚持既压数量又提质量,为基层减负松绑;从工具赋能、数据赋能、机制赋能、文化赋能多维度发力,以流程化、标准化、系统化的手段为基层管理提供更多专业支持与服务保障。
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公司数字化转型已经从谋划期、建设期到建设期、收获期转变。截至报告期末,手机银行和五大线上平台客户量、业务量等多项指标均持续增长。手机银行有效客户数达到5,982.2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68%,其中,月均MAU达到2,054.81万户,较上年同期新增198.15万户。“兴业管家”FAU(Financially Active User金融活跃客户,季度登入且产生实质交易行为)较上年末增长35.95%。“兴业生活”注册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6.76%。“钱大掌柜”注册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5.58%,绑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3.48%。“兴业普惠”注册用户数较上年末增长60.94%,累计解决融资需求较上年末增长19.75%。“银银平台”机构投资保有规模6,323.3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61%。持续加强前沿技术创新应用,赋能各类业务开展,打造AI财富顾问辅助39家分行服务近8,000名私行客户;企金产品助手赋能企金客户经理1,500余人,问答准确率达92%以上;智能交易机器“小兴兴”完成7,000余次报价服务,完成总成交额超740亿元;利用智能语音技术落地对话机器人,覆盖276个业务场景;利用大模型技术实现16家外部机构18类研报摘要智能生成,每月生成6,000余篇研报摘要。
2.3“三张名片”“五大新赛道”“数字兴业”与“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2.3.1推动“三张名片”与“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
(1)绿色银行
公司通过打造绿色银行,服务“五篇大文章”“五大新赛道”,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实现客户效益、社会效益、银行效益的平衡发展。
客户服务质效不断提升。围绕企业客户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公司持续加强多元化产品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增强客户服务能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绿色金融客户数6.5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1.70%,其中,深绿客户(客户主营范围符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较上年末增长10.58%至5.96万户,带动存款规模超2,000亿元,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稳步增长。推动绿色理念融入业务经营,稳步推进绿色银行建设。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集团口径绿色融资余额2.1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45%,绿色融资余额超500亿元的分行达到13家。其中,“降碳”领域绿色融资余额增长11.16%至1.18万亿元,“减污”领域绿色融资余额增长12.01%至4,698.82亿元。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9,15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11%,绿色贷款不良率为0.36%,存量贷款收息率与对公贷款基本持平。根据统计,人行口径绿色贷款所支持的绿色项目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1,016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2,409万吨、年节水量1,047万吨,实现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持续强化。持续推动全国碳市场领域合作,加强课题研究与成果转化,发挥兴业碳金融研究院融智服务优势,构建双碳专业服务模式,积极构建碳盘查、双碳战略咨询等一系列咨询服务产品,打造ESG咨询管理服务标杆案例,形成行业低碳转型研究报告与业务指引。
拓展服务“五篇大文章”。在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同时,推动绿色金融在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重点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公司通过“绿色+科技”,支持绿色科技企业发展壮大,绿色金融客户中包含科技金融客户31,136户,绿色融资余额7,297.6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05%,绿色贷款余额3,488.4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09%;通过“绿色+普惠”,加大“分布式光伏贷”“茶易贷”“林票贷”等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支持工业园区分布式能源、农业农村等小微领域服务;通过“绿色+养老”,探索绿色养老社区建设,为医疗康养等领域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方案,落地公司首单养老金融领域附带“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绿色贷款。
(2)财富银行
公司通过打造财富银行,构建“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大财富价值循环链,在服务“五篇大文章”“五大新赛道”的过程中,为零售、企金、同业客户提供全方位资产配置方案。
客户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财富队伍建设与数字化转型,增强客户服务能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具备完整零售财富产品销售资格人员达到9,102人,具备企金财富产品销售资格人员超万人。零售财富持仓客户数854.9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33%;企金财富持仓客户数12.8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7.73%。
产品货架体系不断丰富。一方面,强化财富、资管和投行板块协同联动。发挥投资银行资产获取和构建优势,与集团资管子公司专业能力,为客户提供专业、安全、高效的资产配置服务。报告期内,投行向财富板块提供优质资产1,116.33亿元,同比增长16.48%。另一方面,坚持市场化优选产品。零售方面,截至报告期末,与379家机构达成代销合作,存续产品数量近2万只,形成满足客户现金管理、稳健增长、收益进阶、保险保障等不同需求的产品体系。企金方面,在重点布局现金及类现金、低波纯债等主流固收类产品的基础上,加快“固收+”资管产品的优选引入。截至报告期末,已合作资管机构23家,上线资管产品359支。同业方面,“银银平台”财富产品涵盖公募基金、理财、券商资管、保险资管、基金专户、信托计划等多品类产品,其中,同业客户可供选择基金产品超万只。
渠道销售能力不断提升。充分发挥财富业务策略小组工作机制,构建“市场研究资产构建-投资策略-大类资产配置”全链条决策机制,立足合规,提高复杂产品销售能力。零售端,财富产品销量1.47万亿元,同比增长18.91%。理财产品销量1.33万亿元,同比提升16.28%,主要是围绕客户需求,加大稳健类固收产品配置力度。基金销量582.75亿元,同比提升243.41%,主要是抓住债券市场机会,通过积极推动债券类基金产品销售,使客户获得良好的产品持有期体验,进一步带动基金销量增长。实现代理保险保费151.12亿元,同比增长23.46%,主要是聚焦头部险企,提供优质期、趸交产品和增值服务。积存金销售84.91亿元,同比增长420.06%,主要结合金价上涨的有利契机,推出积存金二代创新产品实现销量快速增长。截至报告期末,集团零售AUM规模4.88万亿元(含三方存管市值),较上年末增长1.88%。企金端,财富AUM日均规模4,16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8%。同业端,“银银平台”机构销售保有规模超6,0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61%。
拓展服务“五篇大文章”。发挥大财富价值循环链的作用,利用财富管理资金募集、灵活配置资产等功能,一方面,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精准对接,加大对专精特新、绿色低碳、养老产业、数字产业等领域资金支持,有力服务“五篇大文章”,另一方面,在满足零售客户、企金客户、同业客户财富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养老金融财富产品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助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并为客户提供家庭服务信托、家族信托、保险金信托等服务信托工具,丰富客户家族(庭)财富管理工具。截至报告期末,个人养老金产品数量超170支,位居行业前列,管理50周岁及以上客户综合金融资产规模1.8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6%。
(3)投资银行
公司通过打造投资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宽频的“商行+投行”综合金融服务,助力“五篇大文章”“五大新赛道”发展。
客户服务拓面上量。开展“投行万里行”客户宣传与产品推介活动,聚焦央国企、上市公司等,分赴16家分行、与214家企业见面。结合与客户的交流,形成上市及拟上市公司、地方国企、建筑施工企业等三类投行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直接触客提升拓客效果、优化客群结构。截至报告期末,投行业务服务集团重点客户561户,同比增长17%。公司大投行FPA规模4.43万亿元,较上年末新增497亿元,其中,大投行余额超1,000亿元的分行达15家。
重点产品保持优势。公司继续保持在债券承销、并购融资、资产撮合等领域的优势。报告期内,承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规模4,143.88亿元,列市场第二位(交易商协会数据);承销境外债券规模33.10亿美元,列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位(DMI排名数据);承销类REITs规模20.32亿元,列市场第一位;落地多项市场首单债券业务。在并购、银团、资本市场等领域持续发力,保持较好发展态势。报告期内,并购融资投放884.90亿元,同比增长32.16%,市场排名领先;银团融资投放1,067.45亿元,同比增长50.88%;资本市场业务投放178.74亿元;落地代理推介业务393.09亿元。
四大协同不断完善。投承协同方面,发挥“研投承销托”优势,通过整合承销优势、投资优势,擦亮“债券银行”品牌。报告期内,集团通过投承协同,联动投资规模1,156.43亿元。投贷协同方面,与绿色金融部(战略客户部)、普惠金融部(乡村振兴部)协同推动科技客群服务,争做优质科技企业主办银行。投私协同方面,持续为财富板块提供优质资产,助力“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大财富价值循环链。
投研协同方面,与兴业研究继续推进“投研协同”合作机制,在重点业务领域建立研究与业务之间的双向互动,加强金融和产业的融合分析。
拓展服务“五篇大文章”。针对科技金融,公司建立服务科技型企业的投行全生命周期产品体系。截至报告期末,投行服务的科技金融客户的融资余额5,6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11%。针对绿色金融,公司建立绿色债券、绿色并购、绿色银团、绿色资本市场、绿色代理推介等在内的产品体系。报告期内,绿色投行业务累计投放1,266.36亿元,其中,承销绿色非金债券市场占比达到10.52%,排名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位。
2.3.2推动“五大新赛道”与“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
(1)科技金融
报告期内,公司将科创金融服务拓展至科技金融服务,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合作科技金融客户16.5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63%;科技金融贷款余额9,035.1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25%;不良贷款率0.44%,低于企金贷款平均水平,资产质量维持良好。
优化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在建立科技金融“六专”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持续优化科技金融组织体系,形成“1+19+150”的总分支、前中后台协同体系,即总行牵头,19家重点分行科技金融中心,150家科技特色支行及专营团队的队伍体系为科技金融主阵地。在总分行设立科技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及“四位一体”工作专班。
持续完善科技金融客户体系和产品体系。强化集团内部和外部合作两大协同,构建科技金融特色产品与服务体系。集团内部协同上,围绕科技型企业不同阶段的差异化需求,发挥集团多牌照优势,推动“商行+投行”协同赋能,打造“1+4+N”科技金融产品体系,实现从账户开立到代发结算、融资融智等全链条,以及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外部合作协同上,深化与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园区、创投机构、证券交易所等合作,利用“同业朋友圈”优势,形成“股贷债保”联动、“金融+非金融”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聚合资源搭建科技金融强生态。以“政策链、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人才链”为核心,搭建生态伙伴体系。政策链围绕获取信息、参与试点、参与决策、引导地方政策加大对接;创新链围绕科研人才、研发资金、成果转化三条主线,把握技术创新各关键节点加强协同;资本链聚焦“投资+上市”场景,搭建资本链伙伴联盟,面向科技企业提供“商行+投行”“金融+非金融”的产品和服务;产业链围绕科技园区、产业集群、核心企业上下游加强客户建设;人才链着眼科技企业“创始人+高管+营销人员”的公私一体化经营。
(2)普惠金融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产品线上化、场景数字化”主线,拓展线上场景专案,完善线下产品和服务,全力支持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5,485.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49%,不良贷款率0.92%。公司营业网点2,101家,较上年末增加16家,其中传统支行1,097家,较上年末增加13家,社区支行839家,较上年末增加3家。报告期内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3.61%;普惠小微贷款户数24.5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5.76%。
强化“兴业普惠”获客与运营。采用“标准化+场景化+重点分行”模式,将“兴业普惠”打造为普惠金融重要获客渠道。截至报告期末,“兴业普惠”平台注册用户28.6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0.86万户,增长60.94%;累计解决融资需求金额3,223.8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31.67亿元,增长19.75%。
打造普惠金融特色产品。持续丰富线上“兴速贷”产品体系,通过大数据应用及流程优化,推进产品线上化,助力客户便捷高效融资。根据市场变化,积极推广“工业厂房贷”“兴业普惠贷”“连连贷”等拳头产品,线下优势产品余额1,353.9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5.17亿元,增长12.94%,有效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加强特色场景建设。按照“区域+行业+场景”工作思路搭建特色场景,以点带链、以链织网,提升获客能力。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园区、专业市场、商会协会等打造典型线上场景专案样板,批量服务场景普惠客群。截至报告期末,企金线上信用场景贷款余额303.17亿元,较上年末新增15.54亿元,增长5.40%。
打造兴业特色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模式。围绕专业批发市场、金融特派员、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服务各地特色产业等四个维度,构建兴业特色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模式。积极探索以金融特派员为“友”、以物联网为“手”、以卫星为“眼”的乡村金融服务新模式,打通金融下乡的“最后一公里”,赋能乡村振兴。截至报告期末,涉农贷款余额7,271.2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38%;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6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15%。
(3)能源金融
报告期内,公司在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发展的同时,支持水电、光伏、风电等领域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发展,助力做好“五篇大文章”。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能源金融客户数6.15万户,按同口径较上年末增加4,435户,增长7.77%。对公融资余额8,475.1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16%,其中,贷款余额4,247.5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85%,不良贷款率0.24%。
深耕能源化工领域细分赛道。积极推动传统能源转型发展,支持煤炭保供,加强调峰、集中供热等火电企业的支持力度,发挥研究优势,积极把握增量配电网、新能源、化工新材料行业发展机遇。截至报告期末,新能源装备制造融资余额593.8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97%;传统能源融资余额2,809.2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09%;化工领域融资余额3,530.0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22%,在能源金融占比增长至41.65%。
做好四大产品服务。重点做好投行、商行、公私一体化、数字金融四大类产品服务,通过创新权益融资服务,与行业重点客户建立战略合作;通过供应链金融,延伸服务产业链客户;通过公私一体化经营,带动零售金融业务发展;推动产品服务线上化,提高客户服务效率。截至报告期末,供应链拓展上下游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4.36%;代发工资企金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8.43%;通过线上化审批的工商业分布式光伏贷款较上年增长551%。
以能源金融服务“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方面,聚焦新能源发电、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细分领域客户。截至报告期末,能源金融客户中包含科技金融客户2.37万户,融资余额4,751.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21%,贷款余额2,537.6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80%,余额占能源金融贷款近60%。绿色金融方面,聚焦光伏、风电、储能等清洁能源细分领域客户,传统能源和化工的绿色转型需求等方面。截至报告期末,能源金融客户中包含绿色金融客户1.93万户,融资余额4,772.1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31%,贷款余额2,087.3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42%,余额占能源金融贷款近50%,不良贷款率0.005%。
(4)汽车金融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汽车金融场景生态新变化和客群新需求,持续推进重点客户经营和行业客群拓展,支持新能源汽车与汽车产业链相关科技型企业发展,助力做好“五篇大文章”。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企金端汽车金融客户5.51万户,按同口径较上年末增加2,752户,增长5.26%;对公融资余额4,223.4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7%,其中贷款余额1,641.9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6%,不良贷款率0.27%。零售汽车消费贷和信用卡分期余额101.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65%。
推动汽车金融向“行业全生态金融”经营发展演变。汽车金融服务的企业客群涵盖零部件制造销售、整车生产销售、汽车经销商、汽车租赁公司、二手车商、终端购车企业以及动力电池和车辆回收企业等众多领域。在“造车”场景建设上,新能源整车制造及动力电池产业制造领域的业务规模、合作客群处于同类型银行第一梯队。在“买车”场景建设上,通过数字化升级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业务办理实效,优化传统经销商业务策略,经销商合作客群数量及业务规模实现较快增长。在“用车”“换车”场景建设上,通过定制化方案稳步推进与出行及二手车领域头部平台及客户合作。
加快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新能源汽车相关金融业务已成为公司汽车金融转型发展的重要桥头堡,为公司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截至报告期末,新能源汽车相关融资余额1,648.28亿元,在汽车金融中的占比达39.03%,较上年末提升13.16个百分点;贷款余额827.95亿元,占比50.43%,较上年末提升8.73个百分点。
以汽车金融服务“五篇大文章”。截至报告期末,汽车金融客户中包含科技金融客户9,123户,融资余额2,650.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93%;绿色金融客户1,754户,融资余额1,942.5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2.41%。
(5)园区金融
报告期内,公司把园区作为服务“五篇大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和落脚点,构建“一支行一园区、一园区一产业、一产业一服务、一服务一生态”的服务模式。
截至报告期末,园区金融融资规模22,437.4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175.42亿元,增长10.74%,其中,园区金融贷款规模13,604.6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92.61亿元,增长7.87%。
坚持数字化引领。充分发挥公司园区生态服务平台的数字化能力,为园区运营商、园区企业、园区个人等各类主体提供便捷的线上服务,通过不断提升系统运营能力,丰富产品功能配置,优化客户使用体验,为园区招商、管理、运营等不同发展阶段,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非金融”互联的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园区内企业的合作覆盖率。
坚持生态圈搭建。深耕园区产业链上下游,为产业集群客户提供工业厂房贷款、设备更新改造贷款、园区线上贷款等服务,2024年上半年园区贷款新增992.61亿元,其中超过70%投放至园区内企业,切实服务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园区产城人融合,为园区内个人提供代发工资、支付结算、财富管理等专属服务体系,构建“线上+线下”互联的园区金融闭环生态。
以园区金融服务“五篇大文章”。积极服务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代表的科技型园区,以园区为场景大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园区金融客户中包含科技金融客户66,918户,融资余额8,976.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41%;面向园区内绿色低碳发展需求,打造零碳园区解决方案,截至报告期末,园区金融客户中包含绿色金融客户18,869户,融资余额6,965.4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5%;服务普惠客户高质量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园区金融客户中包含普惠金融客户21,636户,融资余额1,060.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56%。
2.3.3推动“数字兴业”与“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公司遵循“企业级、标准化”方法,持续夯实数字化转型根基、发力场景生态建设,在增强数字技术对金融业务赋能增效的基础上,以数字金融推动科技金融、养老金融增量提质,促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优化升级。
(1)夯实信息科技底座
坚持以“企业级、标准化”方法论做好信息科技基础工作,为数字化转型打下坚实基础。深入推进企业架构实施,加快推动现有老旧系统的“旧城改造”和企架统领下新系统或组件的“新城建设”,以达到减少重复建设、整合多种能力和服务、避免流程断点与数据孤岛的目的。完善数据标准化建设,建成3.3万项企业级数据字典标准,逐步推动数据字典从“主要领域”向“所有领域”覆盖;持续完善数据中台,推动全行数据向数据中台集中,增强数据的一致性和权威性,减少基层数据录入和表格工作量;丰富数据标签,更好刻画客户特征、行为特征,赋能数字化运营、数字化风控。加快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持续加强大数据、AI等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赋能一线业务开展,已经在财富管理、资管投研、合规风控、运营管理等领域使用。
(2)发力场景生态建设
积极推进场景生态建设,将金融服务融入各类生态场景,构建“金融+非金融”全方位服务,助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报告期内,公司开放银行API接口2,228个,较上年末增长14.79%,覆盖机构9,412家。持续推进政府、教育、医疗、园区、批发市场、制造业、金融业、新消费8个重点场景生态建设,以及“五篇大文章”重点领域场景建设。在科技金融方面,自主研发“园区生态服务平台”聚焦科技企业聚集的园区,面向园区运营、企业服务、产业招商等领域提供数字化赋能,报告期内,园区生态服务平台已在全国553个园区上线使用,累计登录人次42.3万次。在绿色金融方面,推动建设“双碳管理平台”,为70.18万零售客户、2,100多家企业客户创建“碳账户”,并基于企业碳账户落地部分碳减排挂钩、碳资产质押业务。在普惠金融方面,在88家农批市场上线“兴业普惠·智慧市场系统”,对接农批市场356家,全场景融资余额超200亿元。升级数字人民币产品体系,累计开立兴业钱包800万个,拓展数币商户13万家,签约数字人民币合作银行125家。
业务分析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103,500.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9%;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3,859.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85%;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6,690.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1%;公司境外分支机构资产总额2,220.56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2.15%。
1.企业金融业务
报告期内,企业金融业务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积极巩固基本盘,布局五大新赛道,深耕细分领域,在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金融力量的同时,不断扩大客户规模、优化资产结构、控制负债成本。
(1)基础企业金融
客户方面,规模稳中有进、质量有序提升、结构逐步优化。企金客户规模持续扩大,截至报告期末,企金客户数147.0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4.96%,总量、增量均居同类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三位。客户结构不断优化,截至报告期末,企金动户达115.05万户,较上年末增加7.24万户;潜力及以上层级客户达33.66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54万户,同比多增6,938户,在企金客户中占比22.88%,较上年末高出0.68个百分点。
新客质量、存量经营有所提升,报告期内新开户客户中潜力及以上、价值层级客户占比分别为10.67%、2.08%,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特别是潜力及以上客户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存量客户流失情况好转,报告期内存量潜力及以上客户流失率较上年同期下降0.40个百分点。
资产方面,对公贷款规模稳健增长,贷款结构逐步优化,实现量价齐优。截至报告期末,本外币对公贷款(银行口径,不含票据)余额34,351.4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71.19亿元,增长8.43%,其中,境内人民币对公贷款余额31,963.4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748.01亿元。
持续加大资产构建,优化业务结构。聚焦“五大新赛道”,深化金融服务,科技金融贷款、普惠金融贷款、能源金融贷款、汽车金融贷款、园区金融贷款较上年末实现较好增长。同时,把握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产业发展,加大贷款投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人行口径绿色贷款(对公)增速分别为9.68%、13.13%,均高于对公贷款增速。
定价方面,强化收益管理,提升定价水平,报告期内新发放对公贷款平均利率保持在同业较好水平。
负债方面,持续推动低成本发展主线,结构优化和成本控制取得实效。截至报告期末,本外币对公存款(银行口径)余额39,374.1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87.80亿元,增长4.20%。结构方面,对公低成本存款日均余额22,253.8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81.70亿元,增长5.61%,高于对公存款增速。成本实现有效压降,截至报告期末,境内人民币对公存款平均付息率1.92%,较上年末下降25个BP。
(2)绿色金融业务(战略客户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纲要性政策文件,聚焦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强化产品与服务创新,提升双碳金融服务专业能力,促进“绿色+行业”融合发展,推动绿色银行建设,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绿色金融客户数6.5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1.70%。表内外绿色金融融资余额21,284.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45%,其中,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9,150.6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11%。
绿色与转型并重。聚焦“降碳”“减污”等重点领域,优化绿色金融业务结构,服务支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清洁能源与储能、绿色交通、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等领域,积极服务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固废治理领域,助力长江大保护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持续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截至报告期末,“降碳”领域绿色融资余额11,837.7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88.55亿元,“减污”领域绿色融资余额4,698.8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03.78亿元。加强转型金融创新研究,满足高碳客户在减碳降碳、节能降耗等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合理融资需求,转型金融业务融资余额1,847.3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25.91亿元。
产品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广复制碳配额质押贷款、可持续挂钩类产品等创新产品,落地取水权质押贷款、碳市场重点控排企业碳金融综合服务、钢铁行业转型金融贷款等各类创新业务,复制推广落地各类创新业务286笔,带动绿色资产投放623.14亿元。通过绿金业务系统、双碳管理平台持续功能优化、迭代升级,赋能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丰富碳账户数据。报告期末,双碳管理平台已录入企业碳账户信息2,104户,个人碳账户开户70.18万户,并基于企业碳账户落地部分碳减排挂钩、碳资产质押业务。
加快绿色银行集团建设。推动绿色理念融入各条线、子公司,推动绿色金融赋能“五大新赛道”,并与做好“五篇大文章”相互融合。持续优化绿色银行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授信政策、加强资源配置、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绿色金融计划指标在集团层面(分行、子公司、总行部门)基本实现全覆盖,贯彻落实绿色金融万人计划,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发挥集团综合经营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满足企业客户多元金融需求。截至报告期末,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等在内的绿色金融业务规模1,076.7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7.18亿元,其中,租赁733.33亿元、主动管理(含标准化)信托143.02亿元、基金存续200.39亿元。报告期内,绿色及ESG理财产品发行量1,004.13亿元。
(3)投资银行业务
报告期内,投资银行业务聚焦产品创新和协同联动,服务客户在复杂化、多元化场景下的业务需求,资产构建和资产流转能力持续提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大投行FPA余额4.43万亿元,较上年末新增497亿元。
债券承销保持市场领先。承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规模4,143.88亿元,列市场第二位(交易商协会数据),市场占比8.04%;承销境外债券规模33.10亿美元,列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位(DMI排名数据);承销绿色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规模108.21亿元,列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位(交易商协会数据);承销类REITs规模20.32亿元,列市场第一位。落地市场首单“蓝色债券+科创票据”创新债券、首单商务写字楼类REITs、首单用于不良资产收购的数字人民币债券。
并购、银团等业务持续发力。基于客户需求不断完善投行产品服务体系。并购融资投放884.90亿元,同比增长32.16%,抓好市场重点并购项目机遇,市场优势明显;银团融资投放1,067.45亿元,增长50.88%;资本市场业务投放178.74亿元。
商投联动日趋完善。打通投行资产与财富资金闭环,挖掘私行、企金、同业客户财富管理需求,畅通“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大财富价值循环链,为财富板块提供优质资产1,116.33亿元,同比增长16.48%。同时,在ESG经营理念指引下,构建绿色投行资产1,266.36亿元,其中,绿色银团落地295.37亿元,绿色并购落地121.13亿元,绿色资本市场业务落地77.05亿元。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落地10.80亿元;绿色代理推介落地9.94亿元。投行业务覆盖重点集团客户561户,同比增长17%。
(4)机构业务
报告期内,机构业务持续深化机构客户经营,在财政、住建、医保等重点客群深挖存款增长潜力,推进场景生态建设,丰富教育、医疗等民生行业的综合金融服务,持续夯实机构业务的基本盘。向企金、零售、同业、子公司等集团单位协同赋能,强化财政资金链式营销、地方债财务顾问业务对公司整体业务的综合贡献。
优化财政资金链式营销、专项债营销体系,扩大账户覆盖面,以资金循环带动资金留存。报告期内,财政资金链式营销承接规模1,903亿元,带动承接账户结算性日均存款较上年末新增59亿元。实现专项债财务顾问服务规模2,755亿元,市场占比18.45%,同比提升2.49个百分点;实现新增专项债资金回存790亿元,回存资金市场占比5.29%;专项债业务账户维度日均存款215.66亿元。
打造机构重点领域场景生态模板,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聚焦教育、医疗、公检法、地方政府专项债业务,通过“机构业务+”场景建设,发挥机构业务的平台作用,加强重点生态主体、重点账户、重点资金的获取与承接。机构类场景生态系统覆盖日均存款3,874亿元,覆盖结算性日均存款1,359亿元。带动企金客户数9,500户,累计带动零售客户数48.98万户。
(5)交易银行业务(国际业务)
报告期内,交易银行业务聚焦重点区域、场景深挖业务机会,打磨产品体系,加快全流程线上化重塑,通过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业务办理体验,全面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聚焦产融协同深挖客户需求,构筑供应链金融发展新引擎。加大与核心企业平台对接落地力度,通过协同联动提升平台获客成效。截至报告期末,供应链融资达标余额4,649.76亿元,合作核心企业868户,带动上下游客户数16,041户。发力央国企票据司库建设场景,与多家央国企展开多层级票据池业务合作,但受新一代票据可自行拆分功能上线影响,报告期内票据池业务入池量1,306.15亿元,融资业务量1,133.88亿元,同比有所下降。拓展保函创新应用场景,推动业务增长上量,报告期内国内保函业务发生额278.94亿元,同比增长29.07%。
推进“兴业管家”一体化服务升级,增强财资管理服务能力。打造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兴业管家”,持续推进业务流程优化、核心能力升级、服务范围延展,提升渠道服务质效,打磨基础结算工具,构建开放互联的场景生态。截至报告期末,“兴业管家”客户数125.75万户,较上年末增加6.52万户。把握时代脉络、政策方向和技术变革机遇,提升“兴业管家”财资管理平台服务能力,助力企业稳健运行。截至报告期末,累计落地财资管理项目722个。
构建一体多元的跨境金融产品体系,形成助推企业全球发展组合拳。抢抓大型企业集团司库建设契机,持续推广共享直连等跨境财资管理业务,创新推出“CIPS+司库”新型财资管理模式,并在多家央企率先落地;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作为首批试点的金融机构,成功上线运行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账户);支持多边央行数字货币应用,成功落地货币桥跨境支付业务;通过小微企业跨境融资基础版、信保版等产品,扩大普惠金融服务面,同步推出进口信用证“自动开”等服务,不断提升跨境贸易融资便利化、线上化水平。报告期内,本外币涉外收付汇量1,820.65亿美元,同比增长13.15%;跨境人民币收付量11,444.87亿元,同比增长25.62%;境内企金外币日均存款90.85亿美元;境内企金外币日均贷款207.38亿美元,同比增长39.52%。
2.零售金融业务
经营能力,优化零售存款结构,提高零售信贷质量,加快信用卡转型发展,畅通“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大财富价值循环链,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推动零售客户服务水平与经营效益持续提高。
(1)基础零售金融
零售客户基础夯实。截至报告期末,零售客户数10,451.62万户,较上年末增加323.99万户,增长3.20%;手机银行有效客户数5,982.26万户,较上年末增加374.59万户,增长6.68%。手机银行月活跃用户数2,150.99万户,网络金融柜面替代率96.59%。
零售存款稳健增长。公司统筹推进零售存款量价平衡发展,加强各层级零售客户存款资产配置,细分结算性存款重点客群,积极推动支付场景建设,大力发展代发、收单业务。截至报告期末,零售存款(银行口径)余额14,524.9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25.94亿元,增长6.81%。其中,代发、收单客群带动零售结算性存款余额1,604.19亿元,在零售结算性存款总量中占比35.92%,同比提高1.67个百分点。
生态场景建设提速。公司紧跟促消费、扩内需、稳增长等政策风向,联动“五大新赛道”,深化布局“衣食住行购,游娱医政教”等零售客户高频生态场景。报告期内,通过“融入生态”与“自建生态”并举,以用卡优惠、便民缴费、消费信贷、收单结算等为切入点,分场景分客群,提供差异化综合服务方案,将金融服务融入场景,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加快完善“兴e家”智慧社区平台,打造“车生活”“新市民”“碳账户”专区,围绕细分场景客群诉求,延伸服务边界,提供便利金融和生活服务;持续升级代发生态服务系统,深化协同联动,实现园区和有效授信企业代发新获客近100万户。打造航运行业跨境薪酬便利化标杆,已与6家航运企业签约跨境发薪业务,累计发薪员工1,184人,发薪约1.02亿元人民币。
养老金融品牌升级。公司建立集团养老金融业务统筹协调机制,持续深耕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大业务领域,积极构建零售客户养老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加大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服务50周岁及以上客户2,556.72万户,管理综合金融资产1.83万亿元。累计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450.13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5.22万户,增长5.94%。其中,累计带动新获客250.54万户,占个人养老金客户的55.66%。个人养老金产品实现了储蓄、基金、理财、保险四类全覆盖,产品数量超170支。
(2)零售贷款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推进流程标准化建设,打造消费金融生态,深耕供应链重点行业,零售贷款规模稳步增长,资产质量保持平稳,资产结构持续优化。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零售贷款(银行口径,不含信用卡)余额15,022.1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8.91亿元,增长0.93%。其中,受房地产市场整体变化影响,个人购房按揭贷款余额10,664.38亿元,较上年末下降0.88%,但降幅同比放缓0.18个百分点;个人经营贷款余额3,438.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66%;个人消费贷款余额919.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67%。公司非按揭贷款(银行口径,不含信用卡)占零售贷款比重29.01%,较上年末提升1.30个百分点。
精细化管理,稳固按揭贷投放。公司优化按揭贷业务流程,推进自动化审批模型迭代,扩大集中审批覆盖区域,提升客户申贷体验。强化重点渠道合作,推动条线联动,提升房屋中介合作质效,报告期内按揭贷款投放766亿元。完善手机银行还款功能,制定存量客户综合经营方案,报告期内提前还款规模同比下降24%。
体系化运营,打造消费贷场景。自营消费贷方面,公司完善贷款政策,发布家庭客群专案,提升产品竞争力;优化产品准入策略,强化续授信功能,扩大客户规模;丰富消费场景,打造分行特色专案,满足客户消费需求。截至报告期末,自营类消费贷款余额54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同比多增22亿元。
公私一体化,赋能经营贷发展。公司聚焦经营类重点生态,依托渠道批量获客,深耕供应链重点行业,满足经销商融资需求,构筑链上企业“共赢链”。截至报告期末,供应链经营贷余额13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围绕专业市场,打造农批市场线上融资产品,推动优秀案例复制推广,合计梳理营销沙盘超600个,全力践行普惠金融。
(3)财富管理业务
报告期内,零售财富业务优化产品供应策略,不断满足客户财富保值增值需求。报告期末,公司零售金融资产(银行口径,不含三方存管市值)余额31,579.4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0%,其中,零售财富金融资产(不含三方存管市值)余额占比54.01%。
实现零售财富中间业务收入24.18亿元,同比下降10.14%,主要是受银保渠道降费等影响。
客群经营提升。聚焦存量客户经营,提升对价值客户的挖掘能力,建立零售客户向上输送的经营体系,强化“长尾客群-三金客群-私行客群”的输送链条,持续加强客户服务和陪伴。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零售财富产品持仓客户数854.9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33%。公司贵宾客户数458.7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75%。其中,零售长尾客户上迁至三金客户(黄金、白金、黑金客户)数61.26万户,三金客户上迁至私行客户数1.09万户;贵宾客户降级流失率较上年同期下降1.85个百分点。
产品结构优化。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顺应客户风险偏好下降趋势,加大稳健类固收资管产品供应,并抓住阶段性投资机会增厚收益。重点打造风险预算前置、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固收+”产品,通过多资产、多策略配置丰富客户收益来源。推出贵金属创新产品“添利金条”,优化客户大类资产配置结构。推进保险代销向体系化服务转变,重点聚焦与头部保司的全面合作,结合健康、出行、养老、储蓄、意外等多维需求场景,通过不同种类的保险产品满足零售客户“保险+财富”“保险+养老”“保险+医疗”的实际需求,让客户体验到产品带来的高附加值。此外,围绕客户全球化和个性化配置需求,提供跨境投资产品工具、服务信托工具等,赋予客户资产配置更多选择工具,持续提升综合化财富管理能力和客户体验。报告期内,公司为客户累计创造财富增值348.82亿元。
数字化转型加快。从产品、客户、数据、工具四个方面持续夯实财富业务数字化底座。加快推动理财销售系统迁移和双录智能化体系建设,持续开展黄金客群、潜力贵宾客户远程智能化集中运营,强化数据驱动赋能,形成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财富账单”“财富体检”“财富规划”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工具底座,推进“钱大掌柜”平台升级,打造“钱大掌柜”成为财富业务线上经营主阵地。截至报告期末,“钱大掌柜”注册用户数1,954.63万户,较上年末增长5.58%。
(4)私人银行业务
报告期内,私人银行业务完善私行客户服务旅程,聚焦企业家高净值人群及其背后的企业、家庭目标客群,加强公私同一体化经营,打造具有特色的财富管理竞争力。
客户新增突破近年新高。截至报告期末,私人银行客户月日均数74,109户,较上年末增加4,951户,增长7.16%,客户新增数创近年新高;私人银行客户月日均综合金融资产9,162.7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12.64亿元,增长7.17%。私人银行降级流失客户同比下降14.18%,客户防降流失控制成效显著。
推进私行客户体系化建设。以客户旅程作为私行客户经营主线,发布《兴业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旅程服务手册》,对各阶段私行客户经营标准化动作提供指引,提升私行客户服务精细化水平。同时,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直营中心建设,目前已有22家直营中心投入运营,通过大力推进私行客户集中经营,提升私行队伍专业能力,持续优化私行客户服务质效。
公私联动提升综合效益。整合集团综合金融平台资源,为企业主高净值财富客户提供“人-家-企”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通过开展公私一体化联动拓客,带动私行客户累计增加5,419户,同比增长20.18%。财富管理服务信托新增规模66.78亿元,同比增长278.58%。
(5)信用卡业务
报告期内,信用卡业务加快推进数字风控能力建设和发展模式转型,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发行信用卡7,254.92万张,较上年末增长1.62%;报告期内新增发卡115.52万张,实现交易金额9,849.84亿元,同比下降18.17%。
回归集团主流客户,积极拓展优质客群。聚焦年轻学历客群、新消费客群、新能源汽车客群等优质客群,持续提升发卡质量,报告期内年轻学历新户发卡占比较上年末提升5.8个百分点。大力推进两卡联动数字化获客体系、场景获客短表单推广体系、机构联动标准化作业体系、直销获客规范化展业体系四大发卡模式转型,深化集团联动,提升优质客户批量获取能力,报告期内两卡联动“借转信”客户发卡占比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
提升数字运营能力,初步构建客户生命周期全链条数字化经营闭环。推出“百变熊猫基地和花信用卡”,探索通过高流量IP引流,精准获客与活客;加强与主流互联网平台合作,深度开展快捷支付绑卡和客户促活经营;围绕高频生活消费场景,加强垂直生态建设,总分联动优化交易结构,报告期内线上交易占比同比提升4.2个百分点;发力汽车金融赛道,构建汽车生态圈,在做大汽车分期交易规模的同时,深化车主客户的交叉营销和向上输送;上线“兴业生活”小程序,推出“花花专区”,将“兴业生活”打造为获客、活客、留客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截至报告期末,“兴业生活”注册用户5,161.2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76%。
提升数字风控能力,严守新发生不良底线。打造数字风控底座,完善风控模型体系,加快核心模型迭代,提高预测精准度和稳定性;加强全流程风险管理,优化风险可视化监测工具,提升发卡推广、贷中管理、清收回退等关键环节精细化监督效能;推动风险关口前移,总分协同做好合规展业,加强协分客户履约管理,严控资产下迁,报告期内不良资产清收效能同比增长18.44%。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优化消保考核机制,加强投诉溯源整改,加大对外包机构的检查和处罚力度;完善客户体验管理体系,通过全流程客户旅程触点梳理,在申卡、用卡、“兴业生活”APP等重要业务和对客渠道上,加强客户体验水平监测,形成“监测-分析-整改-评价”闭环管理。
3.同业和金融市场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深入开展国内外市场研究分析,基于同业合作开展金融市场业务,一方面围绕提升收益、降低资本消耗推动业务转型,另一方面围绕促进撮合、强化代理能力开拓发展空间。报告期内,同业客户合作更为立体,业务结构更为均衡,协同联动更为紧密,发展可持续性、综合价值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1)同业客户服务
同业客户合作更为立体。公司全面深入服务金融行业各领域,已与23家金融要素市场机构建立全方位业务合作关系,在持续提供高效稳定的清算、结算服务基础上,在融资服务、投资交易、系统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同业金融机构合作方面,围绕提升客户覆盖率、产品使用率和营收增长率的目标,建立分层分类的合作与服务体系,为不同类型同业金融机构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争做合作伙伴的主结算行、主托管行、主投资行、主交易行。报告期内,公司证券资金结算量10.9万亿元,各期货交易所结算量2.4万亿元,上海清算所结算量1.1万亿元,资产托管规模16.3万亿元;对境内主要行业的同业法人客户合作覆盖率保持95%以上;与全球86个国家和地区的1,142家银行协同建立了全球银行跨境服务网络,158家中外资银行通过公司成为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间接参与者。
融合生态影响扩大。积极落实“商行+投行”战略,携手头部非银机构,开展“投行+投资”生态圈建设。一方面,“投、承、销、托”一体化运作,债券发行承销精准对接直接融资需求,共同服务“同业客户的客户”。报告期内,金融债、ABS、同业存单等债券类资产的一级市场中标金额、二级市场交易价差收入均大幅增长。另一方面,依托“银银平台”整合集团内外优势产品、渠道资源和科技能力,深入服务市场主体在产品、销售、交易、服务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进一步赋能“大同业大财富”生态。
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公司着力发展“清结算+存托管”业务,此类低成本负债在同业负债中的占比较上年末提升2个百分点,匹配同业客户及金融市场的结算、融资需求,保持同业负债规模稳定、成本控制得当。同业大类资产综合考虑规模、收入、资本占用、收益率等多重因素,配置不断优化,标准化产品占比保持高位,收益水平提升。丰富合格交易对手,并以投资有效带动存管、托管、投行业务协同发展,交易能力进一步增强。
票据支持实体经济。大力拓展绿色票据、商业承兑汇票,拉动票据贴现增长。同时强化利率市场研判,加大发展票据交易,进一步便利企业融资,有力服务实体经济。
(2)银银合作业务
公司多年来持续深耕中小银行合作,建立起广覆盖、深合作的中小银行“朋友圈”,推出“银银平台”合作品牌,在资金、产品、科技等全方位合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银银合作服务模式和可持续商业模式,将综合金融服务拓展到更多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成为公司重要的差异化经营特色。近年来,“银银平台”升级成为同业与金融市场统一品牌,以服务公司“三张名片”为战略导向,提供投融资、资金交易、财富管理、FICC、跨境金融、支付结算、开放运营、金融资讯、科技输出等综合服务,并通过共建生态场景,延伸赋能同业客户的企业、零售客户,打造独具特色的“同业+”生态圈。
依托“银银平台”数字化运营,聚合集团内外各类同业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力。公司不断丰富和完善“银银平台”交易生态,运营并提升投资大厅、资金大厅、交易大厅交易量和活跃度,截至报告期末,“银银平台”各类金融产品交易量超2.47万亿元,引入基金产品超万只,机构销售保有规模超6,0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61%。持续深化与中小金融机构合作,中小银行理财代销合作机构超500家,不断丰富欠发达地区现代化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供给,有效服务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升普惠金融覆盖面。
服务同业客户多层次支付结算需求,保持市场领先优势。整合公司基础设施能力、牌照资源优势、金融科技资源和业务运营经验,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一揽子综合化的支付结算服务。为超过130家2.5层合作银行提供数字人民币服务,搭建消费支付、代收代付、金融服务、电子政务、跨境支付、联合营销及对台服务七大场景,合作机构数量居市场前列。
科技输出转型助力开放赋能,携手中小金融机构共同成长。围绕“五篇大文章”,以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需求为核心,以金融数据要素应用为基础,聚焦智能兴业AI大模型、理财代销、绿色金融、反欺诈、数字档案等成熟的数字化产品,打造“金融科技+数据资产+场景生态+培训咨询”能力输出新模式,向中小金融机构输出系统及管理经验、制度流程、业务模型等优势业务能力,共享公司数字化转型成果,探索系统融合、业务互补、资源共享、开放共赢的同业合作新生态。截至报告期末,科技输出在线运行机构230家。
(3)资产管理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提升理财、基金、信托子公司专业能力,推进资管业务转型发展,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资产配置需求。
兴银理财强化专业能力建设,持续锻造投研、风控等资管核心能力,以更好满足客户稳健收益的理财需求。投研能力方面,加快推进投研一体化、平台化建设,深化构建以公共策略为核心、以投资经理个性化策略为卫星的资产配置模式,力争产品在稳定获取市场平均收益的同时,也具备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风控能力方面,持续完善资产端、产品端和客户端“三位一体”的全方位风险管控体系,强化资产端重点领域信用风险防控和产品端风险与客户风险偏好的适配;同时,初步建立业绩达标监测管理机制,有效提升兑付产品业绩达标率。
兴业信托全面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积极发挥信托财富传承、资产独立、风险隔离的本源功能及银行系信托的禀赋优势,强化银信协同与集团联动,打造“信托服务+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公益慈善”多元化发展的综合性信托公司。截至报告期末,兴业信托管理资产规模2,796.5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存续信托业务规模2,727.10亿元,其中,主动管理信托业务存续规模1,695.15亿元,占比62.16%。
兴业基金着力提升投研专业能力,不断丰富产品布局。报告期内,持续丰富零售债基,实现不同风险收益特征产品基本覆盖,固收基金产品线健全完备;权益基金建立以“绝对收益”为主的产品策略,同时加大境外资产配置力度,丰富投资者投资选择。
截至报告期末,兴业基金管理公募基金规模3,163.2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80%,其中,非货基金管理规模2,177.3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88%。
(4)资金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资金业务继续巩固优势,专注打造“金融市场综合服务商”和“金融市场综合营运商”,建立“全市场、全客群、全链条、全生态”FICC业务体系。
持续加大做市交易与销售力度,推动交易赋能,完善交易生态圈建设,强化头部做市商地位。利率债承销总量3,177亿元,报告期内,与336家交易对手开展债券投标与做市交易业务2,850亿元。持续加大债券、利率、汇率、贵金属等领域做市交易与销售力度,打造交易生态圈。
优先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主题债券投资,支持实体经济本源。报告期内累计投资各类主题债逾216亿元。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体系,满足各类客群的利率、汇率、贵金属等金融市场需求。实现同业客户种类全覆盖,与165家交易对手成交债券借贷业务6,275亿元;服务963家企业客户操作汇率业务,开展汇率业务4,530亿元;通过交易赋能产品服务客户,提高积存金、结构性存款等产品收益;积极响应柜台债券业务,擦亮“做市找兴业”的品牌名片。
依托总分联动,加大利率债承分销力度,为国家及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加强市场研判,顺势而为,强化波段操作。投资地方政府债合计带动存款落地1,987亿元;投资人民币信用债和ABS带动承销募集资金3,285亿元,带动托管规模669亿元。
持续加大对绿色债券、乡村振兴债券、小微债券、双创债券以及其他体现国家战略导向品种债券的投资支持力度,通过债券投资交易的独特优势,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助力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
(5)资产托管业务
报告期内,资产托管业务结构持续优化,综合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助力公司巩固同业和金融市场优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线托管产品47,139只,保持全行业第二位(中国银行业协会托管业务专业委员会数据);资产托管业务规模16.3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3%;报告期内实现托管中间业务收入17.66亿元,同比增长3.70%,市场占有率同比提升0.52个百分点。
重点业务行业排名稳居市场前列。公募基金托管规模保持全行业第三位、股份制银行第一位,银行理财托管规模保持全行业第二位,信托产品托管规模位列全行业第三位(以上排名来自中国银行业协会托管业务专业委员会数据)。
4.金融科技
报告期内,科技工作坚持以“企业级、标准化”为方向,着重加强科技管理,提升研发效能,系统上云率82.62%,开放银行API2,228个,数据字典3.3万项,建成指标标签1.1万项、模型1,000余个。
深化体制机制变革,加强科技统筹管理。以数字化转型委员会作为统筹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组织,落实“管运分离”要求,科技板块从“一委一部一司”到“一委四部一院二司”的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数字化转型考核体系,建立科技与业务单位各司其职、双向奔赴的业技融合机制,加强集团科技统筹管理与服务。建立“数字金融”考核指标体系,聚焦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突出数字金融与公司战略转型的融合,从客户服务、综合效益、风险防控等维度监测,充分体现数字化转型对金融业务的赋能作用和金融风险防控水平,有效提升数字金融服务质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坚持先进方法体系,推进标杆项目建设。坚定“企业级、标准化”方法体系,按照企业级架构规划,推动业务架构和科技架构重塑,完成三大业务条线规划,编制业务条线系统地图。推动落实现有老旧系统的“旧城改造”和企业架构统领下新系统或组件的“新城建设”,着力打通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打破部门墙,消除数据孤岛。建立完善企业级架构长效管控机制,促进IT架构资产的高效管理与共享复用。树立企业级架构标杆,建设分布式核心系统。推进企业级标准体系构建,由公司牵头的《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应用规范》等3项企业标准已入围金融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榜单。
激发数据内在潜能,促进数据资产建设。加快数据标准化,完善企业级标准化数据字典建设,建成3.3万项企业级数据字典,提升重点领域数据质量,通过新资本协议底层数据治理压降近千亿元风险资产。创设“兴易查”等数据产品,月活用户1.6万,月均访问约15.5万次,对一线赋能成效显著。不断完善数据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加强数据从采集、存储、使用到销毁的全生命周期管控。加快从业务数据化走向数据业务化,持续打造企业级数据中台能力体系,持续推动数据向数据中台集中,增强数据的一致性、权威性,持续提升企业级数据服务能力;加快建设数据分析实验室,将指标、标签、模型等形成共享复用的数据资产。截至报告期末,已落地指标标签近1.1万项,编制《数据分析应用指南》,掀起用数高潮,推进各类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夯实科技基础底座,筑牢安全风险防线。顺应“东数西算”战略,稳步推进新型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加大算力供应,优化算力布局。建设AI算力专用集群,支撑大模型平台投产及业务场景试点。加快基础设施“云化”转型,启动新一代云平台建设。持续强化运维风险预防、预警及应急能力,提升生产运营效能,打造新一代数据中心数字孪生智能运维平台,基本实现IT设备全生命周期自动化运维。健全“安全建设、安全管理、安全运营、安全防御、风险管理”五位一体的数字安全体系,增强业务连续性风险防范能力,持续推进系统灾备能力建设。
推进科技创新赋能,积极打造新质生产力。实施开发平台整合升级,全面支撑分布式核心等超大型分布式应用建设。推进低代码平台“兴魔方”,累计应用近600个。
推动用户体验贯标,把用户体验的标准化要求嵌入项目全生命周期。开展智能化转型研究,提出以“业务智能化”和“科技智能化”的双智转型,构建未来银行的“兴智生产力”。开展产学研联动,研究前沿技术、应用创新及金融场景应用。释放智能化业技融合效能,零售条线方面,推进建设AI智能财富顾问,实现AI+人的全量客群财富经营管理新模式;私行财富管家已辅助39家分行为近8,000名私行客户生成资产检视报告;上线消保投诉自动标签分类和投诉量预测智能模型,每月处理超1.5万条投诉,有效提升投诉分类效率。同业与金融市场条线方面,“小兴兴”智能交易机器为超100家同业机构提供优质报价服务7,000余次,与几十家同业机构达成超1,000笔交易,总成交规模超740亿元;采用高性能并行加速算法及风险对冲模型,实现Quanto类自动敲出期权定价和对冲管理。大模型技术应用方面,打造研报摘要助手实现16家外部机构18类研报摘要智能生成,每月生成6,000余篇研报摘要;企金产品助手在5家分行试点应用,赋能企金客户经理1,500余人,问答准确率92%以上。智能语音能力方面,上线上海分行法律咨询对话机器人、苏州分行企金客户经理助手等应用,覆盖分行业务场景276个。知识图谱能力方面,上线客户关联关系图谱,支持零售客户、对公客户超50个关系类型,实现超3亿关系实例的多层可视化拓展查询、客户社群挖掘等;上线反欺诈涉案账户关联图规则,每月预警超2,000个可疑账户,提升反欺诈可疑账户管控水平。
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方面,完成资产托管交易单据智能处理,智能分拣和要素抽取准确率均高于98%。
5.风险管理
公司制定了业务运营与风险管理并重的发展战略,建立了以风险资产管理为核心的事前、事中、事后风险控制系统,健全了各项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了风险责任追究与处罚机制,将各类业务、各种客户承担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洗钱风险等纳入全面风险管理范畴,进一步明确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操作执行层在风险管理上的具体职责,形成了明确、清晰、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日常风险管理工作中,由业务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组成职责明确的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各司其职,共同致力于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报告期内,面对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公司坚持新发展理念,做实风险防控,提升不良贷款管控质效,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风险赋能,助推业务高质量发展。
信用风险管理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并持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提升信用风险管理专业化水平和精细化程度,优化信贷投向及客户结构,不断强化信贷业务全流程风险管控,实现风险和收益平衡,有效控制风险。
加大重点领域资产质量管控。进一步完善敏捷小组工作机制,提升敏捷小组统筹和应对能力,推动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卡、账销案存资产等重点领域风险有效化解。提高授信政策针对性,以新理念、新动能、新工具布局“五篇大文章”,执行“有保、有控、有压”的差异化授信政策,响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要求,不断提升公司经营与国家政策导向、实体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深化大数据经营理念,加快数字化转型和生态圈建设,围绕国家“双碳”目标,丰富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加大对乡村振兴、普惠小微、科技金融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围绕“搭平台、建场景、推沙盘、批量化”寻找业务机会,积极探索养老产业业务模式,采取“优先支持”的策略导向加快养老金融业务布局等。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完善技术流评价体系,优化技术流评价模板,提高对科技企业的识别能力,持续推动技术流业务拓展。公司不断深化集团智能风控体系,建设风险管理系统,提升投融资业务效率,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加强大额风险暴露管理。落实《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原银保监会2018年1号令)规定,持续建立和完善集团范围内大额风险暴露管理体系,推进制度完善、系统建设、数据治理等工作,计量并动态监测风险暴露集中度,报告期内公司各项风险暴露集中度指标均控制在监管要求的范围之内。
流动性风险管理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防范流动性风险,确保支付需要;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保障各项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在可承受风险范围内追求银行利润和价值最大化,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手段,确保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报告期内,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公司落实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及各项监管要求,强化资产组合管理,持续优化负债结构,保持资产负债业务均衡发展,流动性平稳运行,流动性监管指标稳健达标。一是遵循“客户-账户-结算”逻辑,围绕供应链金融、场景生态平台、代发收单等重点领域,持之以恒完善基础产品、改进基础服务,夯实存款发展长效机制,提升低成本结算性存款吸收能力。二是把握市场流动性总体宽松契机,加强市场化资金管理统筹,合理安排长期债券发行。报告期内公司发行长期债券600亿元,有效补充长期稳定资金。三是加强外币流动性风险管理,扩大交易对手范围,丰富多层次、多元化融资渠道,提升应对外币流动性风险能力。
市场风险管理市场风险包括交易账簿利率风险、股票风险以及全部账簿的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
公司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并持续完善与风险管理战略相适应的、满足新资本协议达标要求和市场风险监管要求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政策、流程和方法;提升市场风险管理专业化水平,实现市场风险集中统一管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相关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市场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强化科技赋能理念,实现市场风险管理数智化提升目标。
报告期内,公司各项市场风险指标均维持在限额范围内,市场风险体系运行稳健。
公司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在数字化转型战略方向下,持续深化健全数字驱动的全面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重点围绕系统建设、市场投研、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及限额管理等方面,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报告期内,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最新要求计量市场风险资本;不断加强风险因子识别、计量、监测和预警;有效执行市场风险多层次限额体系,优化完善压力测试管理,进一步完善市场风险应急预案。交易账簿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是公司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
(1)交易账簿利率风险
公司交易账簿利率风险主要来自人民币债券类业务和利率互换业务。风险管理措施以限额管理为主,限额指标包括利率敏感性指标、信用利差敏感性指标、止损指标等,通过年度业务授权书以及定期投资策略方案的方式下达执行;同时,公司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切实做好尾部风险防范。
报告期内,公司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定期开展利率走势分析,加强利率风险防范,积极优化基点价值管理、强化利率风险、信用利差风险监测与预警,使交易账簿利率风险处于合理水平。同时,对系统计量模型进行校验,以保证计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汇率风险
公司交易账簿汇率风险主要来自人民币做市商业务综合头寸,风险管理措施以敞口管理为主。作为市场上活跃的人民币做市商成员,公司积极控制敞口限额,做市商综合头寸实行趋零管理,隔夜风险敞口较小。
公司银行账簿汇率风险主要来自外汇资本金项目汇率风险头寸,对于该部分因正常经营难以避免的由资产负债产生的汇率风险敞口,公司通过阶段性资本金结汇或者外汇利润结汇操作,保持非交易性汇率风险敞口的稳定。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监测汇率走势,分析汇率变化影响。公司总体汇率风险稳定,各项核心限额指标均满足限额要求。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要素发生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账簿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遭受损失的风险,主要包括缺口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公司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根据对利率趋势的判断,在公司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短期保持净利息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长期保持经济价值持续稳定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中性审慎的利率风险偏好原则,紧跟国内外经济形势、宏观政策及金融市场重要变化,加强对利率走势的分析研判,综合外部环境和内部利率风险敞口结构的变化灵活调整利率风险管理策略,持续开展动态监测与风险管理。一是持续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提高对市场利率走势的前瞻性分析预测能力,灵活调整利率风险主动管理策略,把握市场利率调整的阶段性机会,合理组合资产负债结构和久期;二是运用价格引导、久期管理、风险限额等管理工具,有效监测和控制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确保公司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敞口水平整体稳定。截至报告期末,利率风险水平控制在公司年度利率风险管控目标范围内,压力测试结果也显示公司各项指标均维持在限额和预警值内,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整体可控。
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公司操作风险管理目标,是持续提升操作风险管理能力,降低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并将操作风险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促进各级机构业务经营依法合规,为集团业务发展提供健康的运营环境。公司建立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提升操作风险管理能力,降低操作风险事件发生频率,为业务发展提供健康的运营环境。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操作风险管理重点领域和操作风险变化趋势,优化操作风险管控手段,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夯实操作风险管理能力,保障公司高质量发展。一是贯彻落实《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要求,对标优化改进公司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二是夯实操作风险管理基础。提升关键风险指标(KRI)监测、流程风险控制识别与评估(RCSA)、风险事件收集(LDC)等操作风险管理工具运用能力,提高操作风险管控的准确性。三是持续做好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保障公司各机构重要业务流程的连续稳定运营。
合规风险管理合规风险是指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公司合规风险管理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框架,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促进全面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公司董事会对经营活动的合规性负最终责任。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与内部控制委员会是公司高级管理层下的合规风险管理机构。公司建立了业务部门、合规管理部门、审计部门三道防线的合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公司依法合规经营管理。
报告期内,公司落实合规经营理念,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基础,突出重点领域,将合规风险管理融入日常经营之中。一是强化合规文化建设,通过编制员工合规手册等,系统梳理员工岗位禁止性规定、违规风险及合规履职要求,通过合规内控专项课程持续加强合规理念宣导。二是加强员工合规管理,强化对业务部门及基层负责人严守合规底线的有效引导,督促业务经营管理团队科学把握合规内控与经营目标的协调关系,加强业务系统智能管控,补足基层合规管理短板。三是持续强化从严问责理念,推动问题立查立改立处,对严重违规事项加大问责力度,强化管理责任追究,将问责结果与用人机制紧密结合,防止“带病提拔”,充分发挥问责震慑及警醒作用。
网络与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目标,是实现对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控制、报告、绩效管理等,并通过预警指标和风险事件收集,增强对信息科技风险的有效管控,进而推动业务发展和创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公司形成以科技条线部门、法律与合规部、审计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组成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组织架构,建立并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程序和机制,强化信息科技风险有效管控,不断推动业务发展和创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贯彻落实“科技兴行”战略,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夯实信息科技底座,持续赋能集团数字化建设与发展。一是针对风险高发领域定期开展风险评估,揭示风险隐患并督导整改,有力促进信息科技风险管控质效不断提升。二是持续推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顶层设计,开展安全研发体系、安全防御建设,完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三是强化科技运维保障体系,持续推进重要信息系统容灾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业务连续性管理能力。
声誉风险管理公司声誉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主动管理和防范声誉风险,维护公司品牌声誉,提升市场形象和投资价值,最大程度减少风险事件对公司声誉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公司声誉风险管理遵循“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有效性”基本原则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实时监测、预防为主,快速响应、分类处置,守土有责、协同应对”执行原则,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流程,构建声誉风险防控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声誉风险管理效能。报告期内,公司认真落实《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银保监发〔2021〕4号)要求,提高全员声誉风险意识,强化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健全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声誉风险管控体系,压实声誉风险管理的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和管理责任,强化“集团一盘棋”,构建风控、法律合规、消保、舆情处置、信访、安保等密切协同的声誉风险防控联动机制,积极推动分行、子公司持续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机制;加快数字化转型,完善舆情信息管理系统,持续提升舆情管理数智化水平;常态化培训与演练有机结合,持续提升队伍专业能力,进一步夯实声誉风险管理基础;深入组织开展声誉风险排查、识别、评估、监测和处置预案制订,统筹加强重点领域、重大事件、敏感时点声誉风险防范化解,一案一策、精准发力,持续提升舆情应对处置质效,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声誉风险底线;对照声誉风险管理专项审计进行整改提升,找准薄弱环节,持续加强源头治理,全面排查声誉风险触发因素,深入推进问题整改并强化问责,形成“负面舆情—应对处置—改进管理服务”正向循环,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努力为经营发展赋能;公司持续履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责任,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公平性,客观展示公司业务特色与业绩动态,同时围绕公司深化“1234”战略执行、擦亮“三张名片”、布局“五大新赛道”、推进“数字兴业”,以及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服务民营经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践行普惠金融、履行社会责任、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重点持续加大正面宣传,不断提升品牌与市场形象,厚积声誉资本。
国别风险管理公司国别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根据公司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和业务规模的增长,建立和持续完善公司国别风险管理体系,采用适当的国别风险计量方法、评估和评级体系,准确识别和评估公司业务活动涉及的国别风险,推动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在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化背景下,公司高度重视国别风险管理,将国别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国家分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公司跨境业务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等因素制定国别风险限额,并针对每个国别风险等级实施相应的分类管理。公司审慎开展国别风险相关业务,目前公司国别风险敞口主要集中在国别风险低和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国别风险管理数字化工作,提升公司国别风险管理能力及效率。公司将持续关注交易对手所属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震荡、地缘政治事件等,动态调整国家风险分类及国别风险限额,审慎评估业务情况,积极防范国别风险。
洗钱风险管理洗钱风险是指公司在开展业务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被“洗钱”“恐怖融资”“扩散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利用而面临的风险。洗钱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公司通过建立健全洗钱风险管理体系,按照风险为本方法,合理配置资源,对洗钱风险进行持续识别、审慎评估、有效控制及全程管理。
报告期内,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认真履行反洗钱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决策作用,采取多项举措保证公司洗钱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一是优化洗钱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修订客户尽职调查、制裁合规管理、大额可疑交易报告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反洗钱工作机制;二是聚焦监管关注重点和洗钱高风险领域,开展全方位反洗钱自查与整改,堵截风险漏洞;三是持续优化洗钱风险评估机制,加强新产品新业务洗钱风险管理及高风险客户识别与管控;四是推进可疑交易集中监测,优化可疑交易监测模型,着力提升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五是加大科技资源投入,强化系统支持洗钱风险闭环管理,深化大模型、知识图谱等创新技术在反洗钱领域的应用,推动反洗钱反欺诈融合赋能;六是持续提升反洗钱报送数据质量,提高公司反洗钱数据资产可用性,大幅降低一线人员补录工作量;七是跟进国际金融制裁政策形势,完善制裁风险管理机制,强化制裁风险防范,做好制裁风险事件处置。
欺诈风险管理欺诈风险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欺诈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全域联动、主动防御、立体高效、全面覆盖的生态级数智化反欺诈风险联防联控体系,建设同业领先的反欺诈技术与能力,在风险防控的同时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牢牢守护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报告期内,公司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决策部署,以落实《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指引,多措并举推动反欺诈工作走实走深。一是持续推进规则模型优化。研究涉案新形势,总结提炼涉案账户特征,完成涉赌涉诈对私大黑样本准实时、事中评分模型、图规则及专家规则上线;优化分类分级管理,推进零售分级分类模型优化和非柜面限额动态调整功能建设。二是强化潜在受害者保护。强化福建省“警银网通”平台建设,依托平台实现潜在受害者数据共享,根据潜在受害者危险程度实施临时性止付、交易阻断、延迟支付等差异化保护措施;针对“百万保障”等欺诈案例,实现屏幕共享等异常转账行为交易阻断等功能;与人行反诈工作专班、公安部查控中心加强协作,部署受害人预警精准阻断规则。报告期内,累计临时性保护账户11.8万户。
三是强化案件倒查分析和风险集中处置。组建欺诈风险集中处置团队,每日开展监管通报涉案账户倒查追查,及时开展事中预警核查处置,有效拦截涉诈资金,总结提炼系统和规则优化建议。四是持续赋能业务发展。结合欺诈案件形势及业务风险情况,新增接入57个业务场景,涉及223条渠道风控规则,提升风险监测覆盖面;完成兴闪贷、小微线上融资、信用卡境外线上交易等反欺诈规则模型部署,助力防范信贷资金欺诈风险;支持各分行个性化反欺诈规则需求。五是推进企业级反欺诈平台迭代升级。新增信用卡、数币钱包管控功能,强化平台统一管控能力;完善指标查询、规则回测和告警监测功能,提升平台运营水平;深化平台聚数,引入涉赌卡、涉诈卡等第三方风险账户数据,提升平台风险防控能力。六是加强一线工作指导。多次召开反诈专题会议,加强网点基层人员柜面转账、取现等涉诈资金转移关键环节的业务指导,提升线下风险防控能力。七是优化客户服务。发布《兴业银行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手册》,规范反诈工作要求;持续优化手机银行、个人网银、微信公众号等线上解控申诉服务。八是开展多元化反诈宣传。
组织内外部反欺诈宣传活动及宣传作品大赛,承办福建省金融系统支付业务知识技能竞赛,宣教并举提高全民反诈意识。报告期内,公司涉案账户数同比下降31%,拦截涉诈资金5.5亿元,保护潜在受害者交易资金14.4亿元,取得显著成效。
资本管理报告期内,资本新规正式实施,公司根据监管政策和经营环境变化,高度重视资本集约管理,围绕“1234”发展战略,坚持“轻资本、轻资产、高效率”的转型发展方向,提升资本价值创造能力,按照董事会确定的年度资本充足率管理目标,一方面合理安排风险加权资产规模总量,优化风险加权资产额度分配和管控机制,将有限的资本资源向绿色、普惠小微、新赛道及符合“四个重点”策略的客户、行业、区域倾斜,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另一方面优化资本考核评价,加强“算账做业务”意识传导,强化数据治理工作,促进资本使用效率不断提升。报告期末集团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48%,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持续践行以内源资本支持业务增长的发展模式。
报告期内,根据中期资本规划安排,公司持续落实资本补充工作,上半年成功发行30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和30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进一步提升资本充足水平。公司在坚持以内生利润积累补充资本的同时,也为后续资本监管标准不断提高、确保业务保持稳健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本准备。
报告期内,公司加强集团并表资本管理,统筹考虑各并表子公司监管达标、股东回报、业务发展和风险覆盖的需要,跟踪、监测各并表子公司的资本配置和使用,保持并表子公司稳健的资本充足水平和合理的资本结构,报告期内各并表子公司资本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报告期内,公司在最新公布的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位列第三组,附加核心一级资本要求为0.75个百分点。公司认真落实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各项要求,制定2024年集团恢复计划和处置计划管理方案,持续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2024年下半年,公司将继续加强资本统筹管理,一方面强化轻型银行建设,以风险资产收益率为导向,进一步优化资本管理政策和考核评价方式,持续将资本节约的理念深入传导至各层级,切实提升资本使用效率,提高资本回报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资本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持续加强资本管理基础工作,合理规划资本来源和补充,继续做好资本债券发行工作,确保资本充足率水平符合年度管理目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郭健东 08-22 21:58
董萍萍 08-22 21:54
王治强 08-22 19:55
王治强 08-18 23:51
董萍萍 08-16 22:08
王治强 08-14 17:4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