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生物行业周报:人工耳蜗纳入新批次国采 安徽省中成药集采覆盖多个OTC大品种

2024-09-20 14:10:06 和讯  上海证券王真真/尤靖宜
人工耳蜗纳入新批次国采,重点指导体外诊断试剂联盟集采。9 月10日,国家医保局出席国新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内容覆盖集采、医保监管、创新药械进院、DRG/DIP 改革、预付金制度、三明医改等多方面。1)推进医药集采扩面提质:持续扩大集采覆盖面,开展新批次国家组织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会将人工耳蜗等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采范围;加强区域协同,重点指导地方推进中成药、中药饮片和体外诊断试剂等药品耗材联盟集采。2)加快新技术、新设备、新耗材收费准入:指导各省进一步畅通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新增渠道,对优化重大疾病诊疗方案或填补诊疗空白的重大创新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审核;对改良型创新项目,完善现行价格项目,实现兼容,快速满足合理收费需求;对其他新增价格项目,加快受理审核进度,充分满足不同创新层次新技术、新设备、新耗材的合理收费需求。
国采有助于提升人工耳蜗渗透率,推动行业扩容。听力损失是全球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人工耳蜗植入已经成为治疗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标准治疗方法。据Frost & Sullivan 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人工耳蜗市场规模达9.5 亿元。但人工耳蜗价格昂贵,渗透率极低;据21 财经,国产人工耳蜗单侧植入价格一般在10 万元以内,进口产品则大部分在20 万元以上。当前,多个省份已将人工耳蜗纳入当地医保报销范围,最高支付标准达到45万元。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22 年全球人工耳蜗市场CR3 超90%,分别为澳大利亚的科利耳(55%)、美国的Advanced Bionics(20%)和奥地利的MED-EL(20%),这三家公司的人工耳蜗产品均已进入中国市场。国产人工耳蜗产品也在逐渐发展,诺尔康作为我国第一家规模性上市销售人工耳蜗的企业,2022 年已占到国内约20%的市场份额。我们认为,人工耳蜗被纳入国采未来降价后有望进一步提高产品可及性,提升其渗透水平;目前国产人工耳蜗技术已实现重大飞跃,头部优质公司有望凭借性价比优势在集采中脱颖而出,逐步蚕食外资份额。
OTC 中成药纳入集采,相关规则对非中选产品严加限制。9 月9 日,黄山市医保局发布《安徽省2024 年度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文件(征求意见稿)》。据赛柏蓝及健识局梳理,不同于以往中成药集采,安徽省今年覆盖的品种涉及降糖、降血压等药品;共涉及18 个产品组35 个品种,分为目录一和目录二,目录一除了参芪降糖、刺五加等集采常客外,还涉及感冒灵、感冒清热、少儿肺热咳喘、强力枇杷露等OTC药物;目录二为独家品种,包括参松养心、稳心及脑心通、脑心络、脑心安几类。综合来看,这些均为市场上销售金额较大的品种;据米内网数据显示,参芪降糖颗粒是糖尿病用药TOP3 产品,2023 年销售额接近1.5 亿元;步长制药的脑心通胶囊2023 年销售额超4.4 亿元。
本次集采采取“价格指标+技术指标”计算申报企业综合得分;“价格指标”总分55 分,由企业报价分30 分和降幅分25 分组成,同竞争单元企业报价最低值得30 分,同竞争单元企业降幅最大值得25 分;“技术指标”总分45 分。同竞争单元内,按照符合申报资格的申报企业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排名按报价企业的数量计算,得分相同的排名 并列,最多可以有7 家企业拟中选。如果未能按照上述规则进入拟中选,还可以在满足相关条件下有增补进入;如目录二中的企业报价降幅≥25%。此外,《意见稿》明确,在采购范围内但未申报参加本次带量采购的药品、申报但未中选的药品和流标的药品,均视为非中选产品,非中选产品的采购情况纳入重点监控范围并定期通报;采购周期内,医药机构每年度同采购组非中选产品的采购量不得高于同采购组实际采购量的10%,确需使用未中选企业药品,须向医保部门提出采购需求并说明情况,但实际采购量不得超过该医药机构填报的该厂牌药品需求量的50%。
我们认为,虽然OTC 中成药主要聚焦院外市场,院内销量不大,但今年“四同”、“线上比价”等新规出台后,挂网价、集采价也将对药店零售价格产生联动影响;且随着中成药集采常态化推进,其他省份或将追随安徽省脚步,将OTC 品类纳入集采范围。此次《意见稿》出台后,相关企业短期内将面临一定压力。长期看,我国中医药行业中小型企业占据多数,集中度较低;集采有望清洗掉一些中小落后产能,让市场份额逐渐向实力更雄厚的大型中药企业集中。未来研发能力强、产品差异化优势突出、供应链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有望更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在竞争中“杀出重围”。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华润三九、以岭药业、东阿阿胶等。
风险提示
药品/耗材降价风险;行业政策变动风险等;市场竞争加剧风险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有问必答- 持牌正规投资顾问为您答疑解惑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