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本周(10月28日-11月1日,下同)宏观面依然偏向利多,欧洲央行及美联储先后出现暂缓降息的声音,美国ADP就业数据大超预期,软着陆预期增强,美元指数走强,另外市场交易特朗普当选总统,市场普遍等待11月5日美国大选结果。而国内方面,国务院表示持续抓好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落地落实,及时评估和优化政策。发改委表示需推出有力度、超常规的政策组合拳。中国10月官方制造业PMI录得50.1高于荣枯线。国内市场货币端配合降准降息,释放流动性,关注11月4日将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政策导向。
电解铝:
供应:本周国内电解铝企业持稳运行为主,成本端,周内氧化铝期现市场维持偏强震荡,现货市场偏紧格局维持,电解铝成本维持快速增长状态。截至10月31日,国内电解铝即时完全平均成本约19,698元/吨,较上周四上涨474元/吨,行业盈利维持收窄状态,全国电解铝平均盈利约1,082元/吨,较上周四下降774元/吨。海外方面,周内印尼某电解铝厂二期25万吨正式通电投产,预计年底或明年初达产。其他地区电解铝持稳运行为主,周内国内原铝进口窗口维持关闭,市场海外铝锭流通偏少为主。
需求:本周国内铝下游开工略有下滑,主因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多个地区启动重污染天气环保管控,区域内部分铝加工企业开工及运输受限,带动行业开工率出现下滑的情况。周内国内铝现货维持到货不足的状态,无锡及佛山等主流区域维持去库状态,现货基差底部支撑较稳。
铝加工:旺季尾声阶段,国内铝棒库存表现略有反复,据SMM,截至10月31日,国内铝棒社会库存为11.42万吨,较上周四累库0.44万吨,较本周一累库0.33万吨。后续库存变化,仍需关注高位铝价下游的消费情况和主流货源地的发运是否流畅。本周国内铝型材开工率再度下滑,较上周下滑1.50个百分点,录得50.40%。近期山东、河北、天津等地重污染天气影响,部分铝型材厂被要求减产10-30%,导致本周开工率明显下滑。此外,由于光伏型材加工费屡创新低,龙头企业也开始“选择性接单”,以避免亏损再度走扩。整体来看,10月底终端需求逐步向淡季过渡,虽然暂未出现显著滑坡,但仍需关注需求风险。
铝土矿:据SMM,截至10月25日,国内港口铝土矿周度入港总量373.04万吨,环比前一周减少16.93万吨;原口径几内亚主要港口铝土矿周度出港量181.03万吨,环比前一周220.83万吨减少39.8万吨,澳大利亚主要港口铝土矿周度出港量93.33万吨,环比前一周增加1.61万吨。氧化铝价格强势上涨,盈利空间继续扩张,铝土矿供应持续偏紧情况下,铝土矿价格同样节节高升,截至10月31日,几内亚铝土矿CIF价格上涨至82.5美元/吨,较上周四上调5.5美元/吨。
氧化铝:海外方面,截至10月31日,西澳氧化铝FOB价格维持693元/吨,折合国内主流港口对外售价约5877元/吨左右,高于国内氧化铝价格821元/吨,氧化铝现货进口窗口维持关闭状态。海外氧化铝供应缺口持续,成交价格节节高升,10月25日,海外成交氧化铝3万吨,成交价格730美元/吨。国内方面,据SMM,截至10月31日,全国氧化铝周度开工率较前一周下降1.99个百分点,至81.82%,主因采暖季来临,多地陆续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计,部分氧化铝厂焙烧受到影响,短期内产量受到影响;且有个别企业因设备故障出现焙烧减量,运行产能下降。现货成交价格进一步上移,成交价格区间在5120-5240元/吨。整体而言,需求端,国内电解铝生产对氧化铝的需求持稳向好,电解铝企业备库需求仍存;海外氧化铝供应存在缺口,价格涨势汹汹,部分企业转向国内寻找氧化铝供应补充,出口窗口开启,预计有部分氧化铝实现出口。而供应端,矿石对氧化铝产能提升的限制仍存,重污染天气预警时有发布,近期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均有氧化铝厂焙烧受到影响,西南地区同样存在氧化铝厂检修事件,短期内氧化铝供应存在减量。后续需持续关注北方地区采暖季政策对氧化铝生产的影响。
预焙阳极:预焙阳极价格下跌,石油焦价格上涨。截至11月1日,预焙阳极均价为4330.0元/吨,相比于上周下跌17.5元/吨,周环比下降0.4%;中硫石油焦均价为2224.7元/吨,相比于上周上涨17.2元/吨,周环比增加0.8%。
投资建议与行业评级:短期来看,电解铝需求端有转弱的风险,铝加工环节开工率进一步下降,虽然有环保限产影响在内,但后续转弱预期仍存,仍需关注需求端实际兑现情况及政策预期和宏观变化。相较而言,氧化铝基本面表现更为强势,短期铝土矿供应仍然紧张,几内亚铝土矿发运尚未完全恢复,铝土矿供应仍然紧张,推动国内外氧化铝价格持续上涨,一体化经营的公司将明显受益。长期来看,铝行业长期供给增量有限,而需求仍有增长点,行业或将维持高景气,维持铝行业“推荐”评级。建议关注中国宏桥、天山铝业、神火股份、中国铝业及云铝股份。
风险提示:(1)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2)政策管控力度超预期风险;(3)电力供应不足风险;(4)供给增加超预期风险;(5)数据更新不及时的风险;(6)重点关注公司业绩不达预期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贺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