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桃李面包(603866)营收同比增加6.38%,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挫13.51%,这是该公司上市后首次出现归母净利润的下滑
《投资时报》研究员 林申
素有“面包第一股”之称的桃李面包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桃李面包,603866.SH),经营业绩迎来上市后的首次负增长。
据公司业绩快报显示,2021年桃李面包实现营业收入63.43亿元,同比增加6.38%;实现归母净利润7.64亿元,同比下降13.51%。对此,该公司称主要是由于2020年归母净利润基数较高以及2021年以来原材料成本上涨所致。
在归母净利润下滑的同时,《投资时报》研究员查阅公开数据注意到,近几年该公司毛利率有所下滑。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桃李面包毛利率为29.97%,不仅同比下降9.6个百分点,且是该公司自上市以来首次下滑至30%的毛利率以下。
再看二级市场方面,进入2021年以来,桃李面包股价整体处于下降通道,截至2022年1月24日,公司股价报收27.6元/股,较2021年以来40.99元/股最高点下挫32.7%。
归母净利润下挫
近日,桃李面包披露了2021年业绩快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63.43亿元,同比增加6.38%;实现归母净利润7.64亿元,同比下降13.51%。
若拉长时间维度可以看到,这是该公司连续两年营收同比增速为个位数(2020年营收同比增长5.66%),且较2016年28.95%的增速下滑超20个百分点。这也是该公司自2015年上市以来,第一次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为负值。
对于2021年归母净利润的下滑,桃李面包提示了三点原因,第一,2020年同期受国家阶段性社保减免政策影响,公司人力成本费用低于本期;第二,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产品成本有所增加;第三,2020年同期受疫情影响,促销活动相对较少,本期折让率高于去年同期。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方面,国家推出社保费用阶段性减免政策,使得桃李面包2020年营业成本、销售费用合计减少8491.47万元。若剔除这一影响,则该公司2020年归母净利润约为7.98亿元,相应的2021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4.26%。另一方面,2020年该公司在营销方面加大了产品促销力度,以抵消部分因疫情变化带来的单店销售业绩下滑的情况,而2021年促销活动有所减少,而该部分具体对业绩造成多大影响并未公布有关数据。
除疫情这一偶发性因素导致2020年桃李面包成本降低、促销活动增多,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公司2021年度盈利数据的同比表现外,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一因素或许可以从深层次反映该公司的真实经营质地。
该公司主营产品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面粉、油脂、糖、鸡蛋及酵母等,其价格受当年的种植面积、养殖总量、市场供求以及国际期货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会产生价格波动,并进而对桃李面包的毛利率数据产生影响。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5年—2018年,该公司毛利率呈现出连续上升趋势。而2019年桃李面包毛利率一改增势,呈现出小幅下降,且进入2020年该公司毛利率仅为29.97%,是自2015年上市以来第一次降至30%以下。
在原材料采购方面,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公司对原材料的采购价格主要通过市场询价、比价以及议价的方式确定,以确保公司较低的采购成本;公司不断加强原材料供应商的管理,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考核评估并根据考核评估结果确定合作供应商”。可见,如果下一步原材料成本继续上涨,且该公司无法将成本涨价消化,则可能继续对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桃李面包2015年—2021年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根据Wind资料整理
竞争激烈
在国内面包市场上,采用“中央工厂+批发”模式进行生产经营的有“宾堡” “桃李”等品牌,其主要通过商场超市等销售终端将产品投向市场,与同样以商场超市作为主要销售渠道的当地品牌竞争市场份额;采用连锁店模式的有“山崎面包”“巴黎贝甜”“克莉丝汀”“好利来”“味多美”等品牌,其通过现场制作并销售新鲜的面包食品,定位于中高端消费群体,与当地商业区经营多年的饼店竞争市场份额。
但无论以哪种模式经营,国内面包行业的集中度依然较低,产品竞争激烈且同质化现象严重。资料显示,达利食品曾推出“美焙辰”,宾堡收购了曼可顿在国内的全部4家公司,类似于罗森、全家等连锁店也推出了自有烘焙品牌,这均会对蚕食一部分桃李面包的市场份额。
此外,若聚焦于桃李面包的产品类别来看,据Wind数据显示,面包是桃李面包营收的主要来源,且2018年至2020年,面包实现营收占该公司当期营收的比重分别高达47.29%、55.27%、58.37%,而月饼、粽子在该公司主营产品收入中的占比较小。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面包等产品的口味、外形、包装等要求更是不断提高,能否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对公司产品的销售可能产生巨大影响。对于未来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公司是否有相应的规划等事宜,《投资时报》研究员向该公司相关部门电邮沟通提纲,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