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上交所公布的新受理的一批拟上市企业名单,其中,赫然出现一家“同股不同权”的科创企业:
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云计算领域中第一家冲击科创板的企业。
其同股不同权的股权架构,已是所有受理企业中最特别的一家,且优刻得的拟募资额高达47.48亿,也是所有企业中最高的一家。
业内给予这家云计算独角兽的期望是,将与阿里、腾讯“同台打擂”的云计算公司。而其“同股不同权”的股权架构,率先引起了资本市场关注。
但在云计算领域,阿里、腾讯已占据了大片江山,优刻得想与阿里、腾讯“贴身肉搏”,需要寻求更多的资金资源,2016年以来,优刻得连续进行了7轮外部融资。
其最近一轮融资完成于2018年10月,获得中移创新产业基金入股,中国移动对其的估值高达115亿元。
此次融资后,公司3位共同实际控制人:季昕华、莫显峰、华琨的持股比例已被大幅稀释,合计持股比例仅 26.82%,若推进科创板IPO,3位创始人的股份将被进一步稀释,稍有不慎或丢掉对公司控制权。
2019年3月17日,优刻得通过临时股东大会推出特别表决权,设置A、B股。其中,A 类股表决权为 B 类股的 5 倍,A类股仅由季、莫、华3人持有。
据招股书显示,优刻得计划于科创板融资47.5亿元,以发行新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25.01%计算,优刻得发行估值为190亿元左右,较最近一轮融资的估值增长超65%。
为了避免公司上市后,控制权旁落他人,优刻得临时抱佛脚设置了“同股不同权”的架构,能否“闯关”成功?
同股不同权,曾被认为与公司法倡导的保护股东权益相违背,一旦拥有特殊投票权的实控人与中小股东们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实控人可能利用特殊投票权进行利己,但是不利于全体股东的决策。
所以,此前同股不同权,在中国资本市场没有先例,但在美股却较为普遍,FaceBook、阿里巴巴、京东、百度、优酷......都采取的二元股权架构。
此前,港股亦拒绝"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阿里巴巴曾寻求在港交所上市,但因为其“同股不同权”的股权结构,最终港交所错失阿里。
2017年12月15日,港交所推出25年来的巨大变革,允许不同投票权架构的高增长及创新产业公司在主板上市。2018年,便拥抱了小米、美团等一大批中国互联网独角兽。
A股也将开始拥抱“同股不同权”企业。2018年12月,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以最高规格落地,通过试点注册制给予科技创新企业足够宽容,最后决定权交给市场。
针对“同股不同权”的企业上市,科创板额外设置了2套标准:
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0亿元;
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
“同股不同权”的优刻得,此次冲刺科创板选择了第2套上市标准,进行申报。
被业内称为“云计算独角兽”的优刻得,满足科创板设置的第2套标准,显然并非难事。
据招股书显示,优刻得早在2016年的营业收入已达5.16亿元,截止2018年末,其营收已增长至11.87亿元,复合增长率达51.67%。
得益于主营业务毛利率稳步提升,由2016年的29.21%提升至2018年的40.02%,优刻得于2017年已扭亏为盈,2018年归母净利润达8000万元。
爱奇艺、中国移动、邮政储蓄等。
但优刻得持续增长的营收背后,却潜藏着一项风险:严重依赖公有云业务。
其招股书提示:
公有云,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16年、2017年、2018年公司公有云的业务收入分别为4.72亿元、7.64亿元、10.11亿元,分别贡献营收比例高达91.43%、90.97%和85.15%。
若公司公有云业务未来受到技术革新、行业竞争、或产业政策变更等因素冲击,而其他业务又尚未形成规模,可能会对公司经营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唯有持续研发投入。优刻得于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9798.24万元、1.06亿元、1.6亿元,2018年大增50.76%。
据其招股书,优刻得此次拟募资的47.48亿元将投入:
据业内人士分析,在云计算的研发投入方面,无论阿里亦或是亚马逊,都是以5年至10年为周期,进行持续性的投入,且投入金额高。
优刻得严重依赖的云计算行业,阿里、腾讯无疑是 2 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早已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并凭借规模效应使得其成本优势明显,议价能力亦非常强,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IDC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上半年,优刻得在中国的公有云laaS市场份额占比4.8%,排名第6位,位列阿里云、腾讯云、中国电信、AWS、金山云之后。
已完成7轮融资的优刻得,一级市场给予其融资的空间、窗口已逐步关闭,因此登陆资本市场拿到充足粮草,便是其最迫切的选择,而3位实控人股权已无进一步稀释的空间。
恰巧2018年底,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推出,优刻得便于2019 年 3 月 17 日为3位创始人火速搭建了差异表决权的股权架构,把握控制权的同时,冲刺科创板。
优刻得,能否“闯关”成功?会否成为A股首家同股不同权的上市企业?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全景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