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世界庄重宣布,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科创板进度之快,超出所有人预期,甚至上交所自身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
科创板横空出世,全市场对科创板注册制改革投入了巨大的关注度,一级市场对于科创板热情高涨,大量公司涌入上交所申报科创板,许多原本打算今年申请IPO的企业更是临时更换了赛道。作为当下资本市场的最大热点,科创板和注册制为什么能够吸引社会和市场如此之高的关注?
中国证券市场在基础制度上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而“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是落实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激发市场活力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安排。科创板旨在补齐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短板,是资本市场的增量改革,将在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方面做出更为妥善的差异化安排,增强对创新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科创板对于中国证券市场而言,堪称里程碑,是证券市场改革的试验田,牵动资本市场改革的全局。
习主席亲自推动的改革体现着国家战略意图,是中央对于国家全局的战略性考虑,它是国家经济战略转型在证券业的实践,也是“对积弊重生的资本市场的最后救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科创板注册制是用系统的改革方法解决证券市场系统性的问题,而不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科创板已经平稳运行了几个月,目前还在良性运转。刘晓丹认为,“从目前市场的运行以及监管层正在努力完善的制度来看,我们正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市场化定价被资本市场称之为资本市场的基础,也是注册制的灵魂,以任何理由干预和扭曲价格体系的形成都是改革的倒退。而到目前为止,监管层仍然能够保持改革定力,坚持充分披露、买者自负的理念,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干预价格。
“对于命运多舛、屡败屡战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而言,这已经是非常良好的开始。”
顶层设计凝聚共识,使此次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然而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成人礼,注册制需要时间检验,它如同一个少年从青涩到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注册制在中国资本市场的落地和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机制虽好,但由于市场的基础环境和条件不同,我们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不考虑环境条件地搞本本主义,仍需要在探索中发展。此外,注册制要求的市场机制和法律体系建设的配套与长期以来实行的核准制不同,“从监管到中介,从投资者到媒体,都需要有学习、认识、熟悉、了解的过程。”
尽管如此,业界还是给予了科创板乐观的预期。科创板的目的在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助力优秀的公司成长。这种增量改革会倒逼存量改革,因为“一个市场不可能长期容忍两种制度、两个价格体系。”我们看到,“监管层已经开始启动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在此基础上,若能继续完善再融资、并购等后续资源配置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我们有理由期待注册制在中国的全面落地开花。
“无论面临怎样的舆论压力,如能坚持市场化的定价体系不扭曲,继续完善相应制度,这改革便已成功了大半!
“对于一个新兴市场,相比于舆论关心的每个具体公司及股价,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在此指导下基本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因此,比起怎么在科创板上市、怎么定价估值、怎么投资等,《科创板之道》一书总体宏观,重“道”而少“术”。作者力图把科创板这个热门话题的前世今生、前因后果讲清、聊深、说透,深入浅出,使读者对市场的变化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务求客观地记述了证券发行制度变迁的历史,有春秋笔法,并以“历史变迁和制度博弈视角,观察科创板和注册制带来的做空机制、投资者门槛、退市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对市场结构、投资银行业、资本与科技创新关系的影响。” 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创板注册制。
本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第一章是总括,介绍科创板注册制的前世今生、改革目的等;第二章是对比,介绍科创板注册制发生了哪些变化;第三章是提炼,介绍科创板注册制对资本市场乃至中国经济的影响;第四章是理解,介绍作者对科创板注册制的理解,解释了几个核心问题;第五章是案例,每个案例侧重于科创板注册制的不同关注点。
作者具备相当深厚的专业背景。“从前台业务做到内核部门负责人之一”,他“一直贴近市场前沿,勤奋思考,笔耕不辍。” 2018年离开证券行业后,作者“不以挣钱为目的但保持着工作状态”,他保持着对市场的观察与思考,从未远离市场,并在观察、思考、分享中“找到了自己的意义、价值与乐趣。”
另外,与市场内其他人有利益相关不同,作为自由职业者,作者的身份独立。由于不牵涉任何一方的利益,作者可以从任何角度出发,对各个相关方面作出评论。正如作者自己写到的,“我的文章,有对证监会、交易所监管机构的建议,有对发行人、中介机构的建议和批评,也有对投资者的建议和批评,还有对市场其他声音的支持与批驳。
十多年的投行工作对作者来说是事业更是爱好,它让作者能够从更高层面看待存在的问题,“理解实然,追求应然”,而这种深厚的专业背景和超然的地位使得本书的视角更加宏观,是作者“把自己的思考或感悟分享出去”的最佳实践,也是帮助读者提高对制度和市场认知的良师益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