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资管行业,应当既能发挥创新资本形成、居民财富管理、资产交易定价、金融风险缓释的功能作用,又能承担服务实体经济、增加国民财富、驱动科技创新、降低杠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的职责使命。”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长何艳春9月26日在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上表示。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包括基金在内的资管行业,作为直接融资体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需要一个怎样的资管行业,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业开放对我国资管行业的生态会带来哪些变化?当日在福建南平市召开的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上,多位业内人士就我国资管行业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资管行业应适用相同的监管标准
中国未来需要怎样的资管行业?何艳春认为,资产行业未来应具有四方面优势:一是公平竞争。公募、私募基金在内的多种业态,虽然股东背景、资金来源、基础资产、投资标的等不同,但同属资管行业,应适用相同的法律关系、业务规则、行为规范和监管标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忽视不同类型业务、产品的特殊性,不妨碍作出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制度安排。
二是契合本质。资管产品具有连接有理财需求的有钱人和有融资需求的缺钱人的金融工具属性,资产管理实质是管理人作为受托人,集合他人资金并投资于特定资产,发挥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资金融通功能作用。资管产品只是投资者实现投资收益的“管道”,并非提供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工商实体。因此,作为金融工具,在经营场所、治理结构、资产独立、资本变动、投资者人数、利益冲突规制、税费负担以及纠纷调解、救济保护、风险处置等方面,需要与其规律和特点相匹配的、友好的规则制度和环境条件。
三是市场各方均衡博弈。以公募和私募基金为例,公募基金投资门槛低,投资者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普遍较低,“搭便车”的心理较重,有必要对公募基金管理人及产品加以严格监管,为均衡博弈创造条件。与之相比,私募基金要求投资者是具备风险识别和承担能力的合格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主张和维护自身权益且涉众程度低、风险外溢性小,监管的范围、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四是创新驱动。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从人工识别到智能投顾,从柜台投资到线上下单,创新驱动资产管理推陈出新,业态更加丰富。
各业态应是竞合而非竞争关系
公募、私募、银行理财、保险资管……资管行业各业态之间未来将呈现什么关系?
“本质上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将是竞合关系,而非纯粹的竞争关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庄毓敏表示。
在交银理财总裁金旗看来,我国资管行业规模未来还有三四倍的增长空间,市场的差异化比较大,“大部分投资都是通过合作伙伴来完成,保险、信托、公募等各个业态都有自己的优势,在未来的生态环境中,应是各自贡献自己的能力。”
太平洋(601099,股吧)资产管理副总经理严赟华同样认为资管行业市场空间巨大,他表示,2019年底我国资管规模仅约110万亿元,未来的蛋糕足够大,“对于新加入进来的外资资管机构,可以看作是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和促进者。”
此外,针对传统理财市场存在的缺口,互联网理财也是重要补充之一。庄毓敏表示,2019年以来,互联网理财智能头部应用突破传统理财模式的诸多限制,降低理财门槛,为投资者提供多元选择,将理财服务触达更多的下沉人群。
开放有助于构建成熟投顾服务体系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看来,与美国等成熟基金市场相比,我国公募基金一直存在着结构性问题,比如,公募基金规模尽管已有17万亿元,但投向股票资产的比例非常小,导致公募基金长期价值投资能力和专业定价能力未得以充分体现。
“我国应推动资管机构开放,让民众共享资本市场发展红利。”黄奇帆建议,推动证券基金业更高水平的开放,是促进资管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一方面,外资证券、基金、资管公司的进入将引发“鲇鱼效应”,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将在外资资管机构的竞争压力下焕发出蓬勃生机;另一方面,引入国际成熟的的资管巨头和境内规范化运营的互联网资产管理机构,可以促进国内资管机构打破现在同质化、销售驱动的局面,通过构建成熟的投顾服务体系,提供低门槛、服务透明的理财服务,推动个人投资者通过公募基金方式入市,促进散户机构化,有效提升投资者收益。
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认为,我国应当引入独立的投顾业态,且提高它们的服务质量和专业性,从卖方逐步转向买方,通过多样化的业务形式和多样化盈利模式帮助投资人实现最佳收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