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大自有品牌生活家居综合零售商的名创优品,一直是行业赛道上备受关注的企业之一。
公司于2020年成功登陆美国纽约交易所,又于2022年3月31日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谋求两地上市,可谓风头正起。
而眼下,风光无限的名创优品同样遭遇了诸多困扰。5月下旬公布的2022财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25.7%;近日,公司又在与代工厂莹特丽的货款纠纷二审败诉,需支付对方68.34万元。
受疫情影响欠款被判败诉 曾呼吁供应商“共度难关”
日前,中国判决文书网公示了名创优品与化妆品代工厂莹特丽合同纠纷民事判决书,法院最终判决名创优品需要支付莹特丽683397.9元货款。
追溯案件需要回到2016年。
当年10月,名创优品向莹特丽公司下达了产品采购订单。
由于产品的销售不佳,这份合同并没有按原计划执行,相关成品、半成品、原材料以及包材等积压于莹特丽公司的仓库中。后经双方协商盘点后,在2019年9月10日签订《付款协议》,由名创优品公司在库存成品中选货,下达提货指令,莹特丽公司交付货物。
然而,双方的矛盾在这一份协议之后开始爆发。
名创优品辩称,莹特丽公司无法提供《付款协议》项下的产品进行换货,同时无法提供协议之外符合要求的产品作为替代选择;同时,名创优品还指出莹特丽公司未履行验货义务,向名创优品公司提供了大批质量不合格货物。
对于名创优品的说法,莹特丽并不认同。莹特丽认为自己生产的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名创优品也无法提交证据证明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此外,莹特丽还对名创优品所称其“怠于履行换货义务”进行了反驳,莹特丽声称多次要求名创优品公司尽快选货提货,而名创优品公司迟迟不选货,提出替代方案也被名创优品公司不予理睬。
事情到了这一步,态势便比较清晰了——双方虽然签订了《付款协议》进行换货处理,但是对于货品并没有达成一致,导致这份协议无法按期进行。如此一来,总金额116万的质量换货中,48万已经处理,还剩余约68万。
法院认为本案的焦点是名创优品公司是否应当支付剩余货款,在查明多方事实后提出了重要的认定,双方签署《付款协议》目的是为了一次性整体清理库存,以弥补因未及时提货给莹特丽公司造成的损失,并非达成新的买卖合同关系。
基于上述的重要认定,法院二审维持了原判,名创优品需向莹特丽公司支付货款683397.9元及利息。
实际上,这一典型的合同纠纷背后反映出的是名创优品当下所面临的困境。
名创优品在判决文书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受疫情影响,国外很多关口和港口都已关闭,现在客户对货品拿货意愿不高,货品出不去。公司仓库积压了很多现货,库存压力很大,此次受疫情影响很严峻,公司希望供应商可以给予支持和理解,一起共度难关。”
显然,交换货品无法达成一致是合同的重要矛盾,而产生这一矛盾的重要原因则是海外疫情严峻带来的市场压力。
一季度报曝“增收不增利 ”尴尬 广告开支大幅增长侵蚀业绩?
海外疫情对于名创优品的影响,在其财报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证。
名创优品是全球最大的自有品牌生活家居综合零售商,于2020年便登陆了美国纽约交易所。截至2021年12月31日,名创优品已经在全球拥有5000多家门店,其中3100多家位于中国,1900多家位于海外。
然而,头顶“最大”二字的名创优品,在经营利润表现方面却无法令投资者满意。公司招股书显示,截至6月30日止的2019-2021年财政年度,名创优品分别实现期内利润-2.94亿元、-2.60亿元、-14.29亿元,三年累计亏损19.83亿元。
在最新的2022财年三季报中(2022年1-3月),名创优品虽然在2022年一季度实现5%的收入增长,但净利润仅为1.107亿元,同比下降25.7%,净利润率更是由2021年同期的 6.7%下降至4.7%,环比下跌2.7%。“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在名创优品的财报中曝露无遗。
面对疫情的影响,名创优品净利润表现不如人意,而这其实与其持续的门店扩张或许存在一定关系。
在招股书中,名创优品分别于2020年、2021财年净增门店数497家、527家;而在最新的2022财年三季报中,名创优品的门店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增526家,其中141家来自于海外。逆势扩张下,名创优品的单店收入却在下降,成本也在增加。
去除门店扩张外,销售效率同样影响了名创优品。此前递交的港交所招股书显示,2019-2021财年,名创优品销售及分销开支占当期毛利率的比重由33%攀升至50%。其中,推广及广告开支在2021财年的增幅达到67.22%。
然而,在广告开支大幅增长的同时,公司营收增速却无法及时跟上,例如:2021年的营收增速仅为1.03%,远远低于同期广告开支的67.22%增速。
营销费用与营业收入的增幅不同步,反映出了在疫情影响下,名创优品面对的销售难度更大,因此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也更艰巨。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名创优品“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又将如何破局?值得投资者拭目以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