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误解的经典
一次出差途中,因为飞机延误,在候机厅的书店里翻书打发无聊时间。偶然间看到一本关于《孙子兵法》的解读,作者是国内某知名的营销人士,本来完全不抱期待地翻开试看两页,竟然被内容大为吸引,最终买下并在旅途中囫囵吞枣地读完一遍。
印象最深的有几处解读,颠覆了我对《孙子兵法》的刻板印象。或者说普罗大众对于经典存在着普遍的误解:认为兵书就应该是奇谋巧计、阴谋诡计,就应该教人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如何出奇制胜、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实现小概率的事件,从而得以建立足以名垂千古、彪炳史册的辉煌战绩……
我们对于经典的误读实在是太深了,甚至走向了反面。其实《孙子兵法》核心的思想是非常强调实事求是、特别推崇稳扎稳打的。
二、打仗要“以强胜弱”
兵法开篇是《计篇》,《孙子兵法》的“计”是计算的计、计划的计,而不是计策的计、奇谋巧计的计。开战之前要先权衡利弊、计算得失,充分做好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对比计算。所谓“五事七计”,是从五个方面、七个科目,分别进行打分。得分高的胜算大,得分低的胜算小,因此“多算胜,少算不胜”。
所以,孙子开篇说的就是“以强胜弱”,他是不相信(至少不推崇)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那是小概率事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没有谁会拿国家民族的命运,去赌小概率事件。
三、不可胜在己
《孙子兵法》其实是非常“保守”的战法:“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孙子认为真正善于作战的人,先规划和准备好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一方;然后再耐心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所以,孙子教人打仗首先要规划计算如何不败,不可被战胜;其次才是规划计算如何等待时机战胜敌人。
曾国藩肯定掌握了《孙子兵法》的精髓,他是一个“守拙”的人,不喜欢取巧的东西,也不相信什么四两拨千斤的事情。因为胜利果实从来不是强攻出来的,而是它熟透了,自己掉下来的。
曾国藩通过“结硬寨、打呆仗”平定了太平天国,他率领的湘军每攻克一个城市,都要用一年两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挖壕沟。当时的湘军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施工队:每到一个地方就在城外扎营,然后挖战壕、筑高墙,把进攻变成防守,先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直到被围城市弹尽粮绝之后,再轻松克之。就这样,湘军与太平军纠斗13年,通过安营扎寨、挖沟筑墙、围而耗之的“呆方法”,以极小的伤亡,获得战争最终胜利。
四、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世俗的世界,总是更容易记住和流传那些匪夷所思的、不同寻常的胜利。如果是以多胜少、以强胜弱的“轻松”克敌制胜,自然难以被世人称颂,更不具备传播价值。所以充斥我们脑海中关于胜利、名将的记忆,大多对应着各种奇谋诡计和令人拍案叫绝的千转百回。
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那些建立了赫赫战功、不世出的名将才是名副其实的“善战者”,而孙子心中的善战者却是“无智名,无勇功”的:“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这一小段我认为是《孙子兵法》的精髓之一,也是反直觉的。
将军百战死,自古名将更多是败将,项羽自刎乌江、关羽败走麦城、李广苦战无功。他们曾经建立的赫赫战功,其实是难以复制的小概率事件。孙子提出真正的常胜将军都是没名气的,因为他们“胜于易胜者也”。赢得容易,自然难以成为英雄,他们胜利举重若轻,就好像举起秋毫、看见日月、听到雷声那样轻松又理所当然。
五、投资与兵法
总结以上《孙子兵法》的感悟,告诉我们:
1)战争是国家大事一定要谨慎决策,只有赢面大时才可出战;
2)先立于不败,再谋求胜利;
3)应该追求可持续、能复制、胜算大、稳定的作战兵法。
在我们的投资实践之中,何尝不是如此呢?
1、首先,投资人将资金托付给资产管理人,管理人负有信义义务。面临重托,管理人要谨慎地进行投资决策。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有的投资决策都应当谨慎地作出,投资决策应该基于中长期的确定性,事前做好深入研究,不赌小概率事件。
2、其次,投资要有耐心,应先立足于风险控制,绝不冒本金损失的风险。活得久才是巴菲特的制胜关键,只要活着,就有机会。不幻想奇迹地胜利,乐观应对困难,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的事,保持足够的耐心,一旦改变发生、良好投资时机出现,坚决果断地抓住。
3、最后,在投资上我们不应过分追求赫赫战功,谋求惊为天人的业绩。而是应该踏踏实实地坚守和努力扩大能力圈,通过平稳地累积超额收益,赚本分的钱、可持续的钱,让自己安心、投资人舒心。重要的是获取持久稳定的胜利(中长期绝对回报),而不是获取昙花一现的功名。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作者 星石投资高级基金经理、总经理汪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