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晚间,有着金融界“奥斯卡”大奖之称的《亚洲银行家》“2022年度中国未来金融峰会”暨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领先的新消费数字科技服务商乐信(NASDAQ:LX)凭借杰出的底层能力以及创新性的业务生态,获颁《亚洲银行家》中国区“2022年度中国最佳数字贷款服务”和国际类“2022年度最佳数字商业模式”两项大奖。这是乐信连续第四年获得《亚洲银行家》奖项,今年再次获得突破,成为唯一同时斩获《亚洲银行家》国内、国际两项大奖的金融科技公司。
乐信获颁《亚洲银行家》两项大奖
据悉,乐信是唯一一家登上《亚洲银行家》2022年国际奖项的金融科技公司,乐信创新性的数字商业模式再次获得国际认可。对于乐信获得“2022年度最佳数字商业模式”奖项,《亚洲银行家》表示:“乐信颇具特色的场景和客群优势开启了一个融合业务、能力、优势的业务生态,形成彼此赋能的循环增强效应。多年来,乐信将四大底层能力——用户运营能力、风控能力、资金能力、数据和技术能力,不断转化为持续发展的动力。”
乐信获颁《亚洲银行家》“2022年度最佳数字商业模式”
乐信多年来持续稳健发展,在客群和场景上形成了自身的独特优势。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乐信拥有1.78亿高黏性的年轻用户,其中90后占比超70%,他们多是新职场人、小镇青年和新市民群体,对未来也更乐观,拥有着强大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他们正逐步成为消费主力军。目前,乐信已打造分期消费品牌分期乐、数字化全场景分期消费产品乐花卡、基于LBS的主力消费人群的生活与购物平台买吖等众多拳头产品,实现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全覆盖。
依托于颇具特色的场景和客群优势,乐信开启了一个可循环增强的业务生态:分期乐电商、买吖等场景,让乐信获得高质量客群;高质量客群,持续给乐信消费金融主业增加规模和利润;主业规模和利润持续增长,让乐信积累丰富数据,从而提升模型和技术能力;技术能力的提升,帮助乐信进一步把能力向银行与商户输出;对银行和商户的科技能力共享,使其吸引到更多资金和场景接入;场景丰富又吸引更多高质量客群,开启新一轮循环,形成乐信独有的业务生态。
乐信不仅是业务生态和商业模式备受《亚洲银行家》认可,“2022年度中国最佳数字贷款服务”的颁发还显示出对乐信背后数据、技术实力的认可。对此,《亚洲银行家》表示:“乐信围绕一个消费金融核心业务,打造金融数科和科技零售两个增长极,搭建起服务金融机构、品牌商家、小微企业和新市民的新消费生态圈,2021全年促成借款超2100亿元。同时,乐信旗下金融数科业务,通过为金融机构提供多项科技和数字化服务,帮助机构加速数字化升级,提升信贷核心能力。”
乐信获颁《亚洲银行家》“2022年度中国最佳数字贷款服务”
数据和技术实力的突破离不开乐信多年来持续行业领先的研发投入。2021全年乐信研发投入达到5.5亿元,而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已超过3亿元。在今年,乐信还将此前多年积累的技术能力进行整合、升级为智慧商业引擎,这是一套以大数据、机器智能决策为基础,涵盖获客、授信、交易、贷后全流程的系统。它既是企业的大脑,也是企业的双手,提供一整套分析和决策的工具,帮助业务实现敏捷运营、快速迭代,极大地提升决策、经营和业务运营效率。
技术能力的持续提升带动乐信精细化运营能力不断提高。借助乐信智慧商业引擎,乐信基于多年积累的用户数据以及外部数据源把客群进行分类,开展多个批次的量化实验和迭代,经营效果获得显著提升:优质客群人均贡献提升超过60%,ARPU值提升20%以上。乐信智慧商业引擎还通过全面加强人行征信模型覆盖和应用,构建了全新模型和特征维度,对于优质客户识别能力提升了25%以上,同时帮助业务在实现同样目标情况下,节省50%以上营销成本。
得益于数据、技术等底层能力提升以及精细化运营全面落地,今年二季度乐信业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实现营收24亿元,环比上升40.9%;利润(Non-GAAP EBIT)2.6亿元,环比上升63.5%。
今年以来,乐信的技术能力屡次获得权威认可。6月,乐信入选中国软件(600536)评测中心“2022年首批数据安全产业成果——十大典型应用案例”;今年一季度,乐信在2021(首届)超级CSO年度评选中,斩获两项大奖,其中:假冒App产业链阻断治理获“年度项目奖”,“乐鉴”App隐私安全管控平台荣获“年度创新奖”;分期乐App获得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CCRC)颁发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安全认证证书。
据了解,此次与乐信同时获奖的还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陆金所等知名金融机构。《亚洲银行家》奖项与美国《环球金融》杂志、英国金融时报旗下《银行家》杂志颁发的年度奖项,并称为全球金融业评选“三大桂冠”。乐信在2019年和2020年曾分别获得《亚洲银行家》中国区“最佳信贷技术大奖”和“最佳AI创新实验室”大奖;2021年,乐信首次获颁国际类“2021年度最佳数字商业模式”大奖。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