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投资笔记| 内需修复的难点及空间

2023-03-27 09:58:19 和讯网 

  摘要:

  2023年以来国内经济生活基本恢复正常,但市场对内需恢复的持续性和高度普遍存有担忧。我们观察,目前内需整体距疫情前仍有较大修复空间,结构上决策周期越长的领域修复相对越慢(本地快于异地、日常可选快于大宗品消费),本质上对应着消费场景缺失的问题基本解决,前期收入受损而“不愿消费”的问题初步改善,居民风险偏好降低导致“不敢消费”仍然有待化解。

  往后看,消费持续修复的理论基础在于当前居民的超额储蓄,修复的空间来自信心和收入修复。具体而言:一是经济回升带来的居民收入回升,预计今年的收入增速大致7%左右;二是信心重建带来的支出率向正常趋势回归,考虑消费率恢复常态理论上可带动居民消费增长5%左右。对应到投资策略,我们判断未来盈利兑现度成为市场核心驱动因素,竞争格局是重中之重,看好内需板块的业绩兑现。

  2023年1-2月,中国进出口环比增长70.8%,略低于近5年76.6%的均值水平,进口延续较弱趋势。这一背景下,内需成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也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作为2023年重点工作列出。市场对内需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不过,居民可支配收入弱势的前提下,储蓄偏高,市场对于内需复苏的持续性和高度存在担忧。那么,国内消费修复的难点、重点何在,又有怎样的增长空间及布局机会?这些问题值得仔细分析。

  国内消费:快速修复且仍有较大空间,决策周期越长,修复相对越慢

  今年以来,国内消费整体复苏态势明显,2023年前两个月社零同比增长3.5%,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是2022年2月以来的最高值,但较3年前的增长速度仍有距离。

  具体来看,消费内部存在较大分化,呈现出服务消费好于商品消费的特点,其中,本地消费优于异地消费、可选消费好于必选消费。

  我们从本地和异地两个角度观察服务消费。

  以十城地铁客运量的7日移动平均数作为本地生活的观察指标,可以清晰反映疫情后本地出行的数据变化。

  2020年初,地铁客运量跌至谷底,后续一直修复到2021年上半年。之后,由于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的持续冲击,地铁出行趋势性下行。2022年末,地铁出行快速修复直至新高,本地出行完全修复(图1)。

  图1:地铁客运量情况

顶流投资笔记| 内需修复的难点及空间

  数据来源:Wind,十城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南京、武汉、西安、苏州、郑州

  与之相对应,餐饮消费作为本地生活的主要代表,2023年前两个月同比增长9.2%,而2022年同期增长8.9%,且为年内最高基数,餐饮消费基本恢复。

  异地消费方面,以春运为主要观察指标,铁路、民航在春运后半段的修复较为明显,整体修复至90%-100%(民航国内旅客修复水平基本在90%以上,图2、3)。可见,异地出行尚未完全恢复常态。

  图2:对比2019年,春运40天铁路客流恢复情况

顶流投资笔记| 内需修复的难点及空间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

  图3:对比2019年,春运40天民航客流恢复情况

顶流投资笔记| 内需修复的难点及空间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

  再来观察商品消费尤其是大宗消费品的表现。大宗消费品具有“高价低频”的特征,家庭的消费决策通常理性且慎重,是观察家庭中期消费意愿的重要指标。

  2022年以来,国内大宗消费品既受到消费场景缺失的约束,也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以地产为代表的大宗消费持续低迷。2023年春节后,大宗消费品的表现出现分化。

  积极的信号为地产初步回暖。春节后,二手房市场量价齐升,景气修复的力度略超预期,进入3月后仍然显示出韧性(图4)。新房复苏节奏相对滞后于二手房,尤其是低能级城市,反映新房的交付担忧仍然有待修复,但销量相比2022年同期持续改善。

  图4:14城二手房成交面积

顶流投资笔记| 内需修复的难点及空间

  数据来源:中金公司

  汽车消费受政策透支效应和行业主动去库存影响,整体弱修复。汽车行业存在3-4年的产业周期,2020年下半年到2022年是一轮强上行周期,2022年下半年,购置税优惠对需求端带来一定的透支,因此2023年上半年,汽车行业进入政策刺激的消化期。2023年1-2月,狭义乘用车销量累计同比增长-19.8%,前值为-37.9%。手机消费同样略显低迷。

  可见,大宗消费品呈现相对低迷的状态,地产恢复情况略好,但仅为低水平企稳,且更多集中在二手房,信心仍然缺乏。

  总体来看,国内消费已快速修复,但距离全面恢复仍有较大空间,结构上有较大分化,呈现出决策周期越长、修复相对越慢的特点。

  内需恢复重点:重建信心是消费持续复苏的关键

  参考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总结,消费复苏的持续性主要受几大因素影响:一是供给端消费场景受限,导致“不便消费”;二是需求端经济周期下行,居民就业、收入、投资理财受损,导致“不愿消费”;三是居民风险偏好降低,导致“不敢消费”。简单来说,即是场景、收入和信心三方面的问题。

  目前,疫情下消费场景缺失、消费不便问题基本解决。地铁客流量、百城拥堵指数等指标迅速回到最高水平,反映国内消费场景基本完成修复。尽管市场对疫情二次冲击存在一定担忧,但目前来看风险不大。

  从海外经验来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也是趋于下降的。以日本为例,自2022年3月以来,日本出现3轮大规模反弹,但放开后居民消费倾向持续修复;越南防疫政策调整后,疫情反弹力度快速弱化,消费同样持续修复。

  再来看由于经济周期下行、居民收入受损导致的不愿消费的问题。2022年四季度以来,直接冲击居民消费意愿的诸多宏观因素陆续改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认新一轮扩内需战略启动,2023年前两个月经济整体呈现回升态势,31个大中城市的失业率已经连续3个月下行。两会确定2023年GDP增长目标5%左右,这个目标综合考虑了多方因素,结合近期海外风险事件频发,5%的增长目标尤其需要内需更强的支撑作用。总体而言,2023年经济回升的趋势是确立的,经济周期下行导致“不愿消费”的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最后再来看信心缺失导致的“不敢消费”问题。积极的信号是,目前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初步回升,2023年1月小幅回升至91.2,相比过往100以上的中枢水平,仍有较大修复空间(图5)。

  图5:消费者信心指数

顶流投资笔记| 内需修复的难点及空间

  回顾过往历史,居民的消费信心是周期波动的,在经济复苏的初期往往恢复较慢,但随着复苏趋势确认会不断强化,并通过超额储蓄的释放来引导经济和资产价格进入正向循环。

  以2014至2017年这一轮周期为例,2014-2015年经济景气度仍低迷的环境下,消费者信心低位震荡,但政策持续改善,股市率先回暖,居民储蓄率小幅下行;2016-2017年,随着企业盈利见底回升等利好因素持续累积引发质变,消费者信心大幅提振,居民储蓄率快速释放,进一步带动消费、投资、资产价格回暖,形成了正向循环。

  每一轮经济周期底部,都会充满各种长期问题的担忧,这一次是疫情、地产大周期见顶、人口负增长、国际关系等各种问题的交织,而正如总理所说,“哪一年没有困难呢,我们从来都是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实现新发展的”。

  由此可见,内需修复的三个难点,难度依次加大,但目前或多或少都在改善。过去三年,中国经济主要靠出口拉动,出口对GDP贡献率的年均值为22%,但疫情前贡献很小,而消费对GDP贡献率的年均值为28%,疫情前至少为50%。

  这三年,出口的增长体现中国产业的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的效率决定了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决定中国消费理论水平。而消费的低迷源于疫情制约,以及地产、医疗、平台经济整治等着眼于长期的结构性改革。随着政策的明确变化,相信中国需求能回到理论水平,并有可能超越趋势线。

  内需潜在空间:经济回升带来收入回升,信心修复增强消费倾向

  分析完内需恢复的难点之后,我们再来定量分析2023年内需恢复的潜在空间,这里简单用消费=收入*消费率的框架来分析。由于数据原因,本文内需重点讨论居民消费。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经济回升带来收入回升,大方向上决定了消费复苏的趋势。2023年失业率整体平稳修复,制造业PMI和BCI就业相关分项改善,招聘行业日均新增招聘帖数同比探底回升,指向就业仍在改善途中(图6)。

  图6:BCI企业招工前瞻指数与失业率指数

顶流投资笔记| 内需修复的难点及空间

  数据来源:Wind

  考虑目前失业率整体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收入修复初期的斜率可能偏缓,但向上修复的方向是比较确定的。简单用GDP+CPI拟合居民收入增速,2023年政府工作目标将GDP增速定为5%左右,相比2022年3%的实际增速有明显提升。目前市场一致预期CPI年度涨幅为2%,由此推算2023年居民收入的名义增长可能在7%左右,相较2022年有明显回升(图7)。

  图7:GDP+CPI拟合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顶流投资笔记| 内需修复的难点及空间

  数据来源:Wind

  信心重建带来消费倾向提升,是消费复苏弹性的来源。以“(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购房支出)/可支配收入”来计算储蓄率,该指标目前处于近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是居民削减日常消费、减少购房等形成的结果。随着民众信心修复,储蓄率向下释放确定性较高。储蓄流向哪里,就能带动该领域的修复(图8)。

  图8:居民储蓄率变化及预期

顶流投资笔记| 内需修复的难点及空间

  日常消费方面,2019年以前,全年居民不含购房支出的消费率(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基本稳定在70%左右,但2020年以来居民消费率大幅下滑,2019至2022年显著低于趋势值,与疫情下消费场景的缺失有较大关联。

  一方面,2021年居民消费意愿本来已经有所修复,但2022年再度回落,消费场景受限较多的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回落更为显著。另一方面,从支出结构上看,交通、教育、文化、娱乐、衣着等与社交出行场景密切相关的消费占比较2019年明显下滑。随着消费不便问题的解决,外部因素导致的消费率缺口会回补。如果以70%消费率为目标,不考虑收入增长,消费率的提升理论上可驱动居民消费增长5%(70%/66.5%-1=5%)。

  除居民消费外,消费恢复的另一个驱动是社会团体消费的恢复。参考国金证券(600109)研究,商品消费方面,社会团体消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中的占比达到50%,对社零拖累更大。2022年,商品社零三年复合同比增长2.3%,较2019年低5.6个百分点;居民商品消费同比为6.2%,2019年底为5.8%,而社会集团商品消费增速为0.6%,2019年底为11.6%(图9)。对比发现,以社零衡量的消费低迷,更多缘于社会集团商品消费的拖累。随着经济运行向常态回归,社会团体消费也存在较大的回补空间。

  图9:社会消费品零售累计同比

顶流投资笔记| 内需修复的难点及空间

  数据来源:国金证券,Wind(2021年为基于2019年的两年复合增速,2022年为三年复合增速)

  投资思考:股市进入盈利驱动阶段,关注行业供求和竞争格局

  整体而言,去年11月以来政策调整带来的估值回归基本结束,后续市场将进入盈利驱动阶段。随着国内防疫、地产政策优化,经济复苏初步显现,叠加美联储加息临近尾声,A股市场从极度悲观的情绪修复,万得全A的ERP历史分位数(2008年以来)从86%回落至64%。目前看仍有一定性价比,但市场整体估值修复基本完成。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每一轮复苏周期中,股市的第一轮上行都是由政策回暖、信心修复、流动性宽松驱动的估值修复行情,如果盈利修复能够兑现,则将迎来第二段机会。在盈利驱动股市的第二阶段,不同板块的业绩兑现程度将决定后续的股价表现。

  目前,国内高频数据已经持续验证复苏,但经济正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需求复苏力度偏弱、多数行业产能利用率刚走出低点,因此,涨价动能偏弱,其中供需格局好的行业弹性更强。

  往后看,随着居民信心不断改善,前期累积的超额储蓄持续释放,内需扩张力度会逐步加强。一旦产能利用率达到临界点,供给缺口开始出现,价格将开始加速上涨,内需各行业也会迎来更加明确的企业盈利释放。

  具体到类别选择上,我们重点关注各行业供求关系和竞争格局的变化,整体内需优于外需。2019至2022年,内需行业普遍需求低迷,供给持续出清。2023年,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力量,需求普遍会迎来好转,竞争格局将显著好转,最终的盈利兑现度会很高;而外向型行业过去三年受益于欧美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欧美动荡形势加剧,出口下行压力仍未完全释放,叠加过去几年高额的资本开支,2023年的竞争格局会恶化,盈利还有下修可能。

  综合起来看,过去市场的极端分化在2023年得到了再平衡,市场的估值合理度提高了,未来盈利兑现度成为市场核心驱动因素,而竞争格局是重中之重。

  (作者:星石投资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官、高级基金经理 喻宗亮)

(责任编辑:李占锋 HF001)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