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创新药系列深度报告(六):创新出海 扬帆起航

2024-01-12 10:25:05 和讯  中航证券李蔚
  核心观点:
  从创新药产业链来看,创新药位于产业链中游。上游原材料供应主要包括:医药中间体、药用辅料、生产设备和医用包材等。中游的创新药研发与生产企业对上游原材料进行加工,包括产业链一体化的创新药研发企业,继续细分可分为中药创新药、化学创新药和生物创新药;以及为创新药研发提供支撑的医药研发外包企业。产业链下游为医药流通,医药流通环节可分为医药批发市场、医药零售市场两个部分,医药零售包括公立医院、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其中零售药店又可分为连锁药店和个体药店。
  从目前我国创新药出海的商业模式来看,主要有三种常见的模式:自主出海、license out和合作出海,每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挑战。综合而言,不同的创新药出海模式在优势和挑战上存在差异。自主出海强调独立决策和战略规划,但需要应对产品创新力、研发实力、沟通和战略管理等挑战。License out模式灵活高效,但在合作伙伴选择和谈判中需要面对挑战。合作出海模式能够消除当地政策壁垒,但也需要解决跨文化沟通和团队管理的挑战。企业在选择最适合的模式时,需要综合考虑自身能力和资源,以及目标市场的特点和需求。整体来看,license out是目前我国药企较为主流的创新出海方式。
  市场空间方面,从创新药市场规模来看,根据BCG援引Evaluate Pharma的数据,2021年全球创新药市场约为8,300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占比为55%,而相比之下中国创新药市场仅占全球的3%。从中美两国药品销售结构来看,根据BCG数据,2021年,美国创新药销售额占其所有药品销售额之比为79%,而国内创新药销售额占比仅占全国药品销售额的11%。与国内市场相比,海外发达国家具有更加广阔的创新药市场潜力。药品定价方面,2021年,我国人均卫生费用为5439.97元(相当于754.30美元),而美国当年人均卫生费用为12914美元,是我国的17.12倍。从中国和美国的医疗保险体系结构上来看,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以社会医疗保险为主体,美国的医疗保险体系以商业医疗保险为主体。从我国基本医保的定位上来看,需要统筹考虑13.5亿参保人的用药保障需求以及医保基金的实际支付能力。商业保险方面,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近年来虽然得到稳步发展,但商业健康保险的绝对值和占比仍旧较低,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对创新药的支付支持力度相对有限。2021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的金额占我国医疗保险支出的12.74%,而美国商业医疗保险在其整个健康保险费用的占比为40.14%。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医疗保障体系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发达国家可能拥有更加宽松的创新药定价空间,能够给创新药研发带来更高的回报。
  从我国创新药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转型阶段、发展阶段和创新升级阶段。受到《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谈判药品续约规则》及《非独家药品竞价规则》各类创新利好政策的影响,我国创新药产业蓬勃发展,2017年  6月19日,我国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表示,成为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正式成员,为其全球第8个监管机构成员,2018年6月,成为ICH管理委员会成员。自此我国创新药逐步融入国际市场。2022年2月,工信部、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除进一步推动中国药企研发接轨国际标准外,也为各地方发展医药出海政策提供了良好的有利环境。
  我国研发能力方面,从中美两国的药物研发管线规模来看,近年来中国药物研发管线规模展现出蓬勃增长的态势。从2015年开始,中国药物研发管线整体增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均超过30%,其中,2019年高达56%,远远高于全球整体水平,也远远高于美国的水平。从创新药获批上市的数量来看,从2017年起,我国创新药审评审批速度大幅提升,2020年国内获批上市的创新药已经达到45个,与在美国获FDA批准上市创新药的数量差距进一步缩小。与此同时,在我国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中,本土药企研发的创新药占比逐渐提升,说明国内药企的创新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以全球医药交易公司的主营地区来看,我国医药交易热度目前在全球排名已经名列第二,第一名为美国。2021年美国受让方地区公司数量为416家、2022年为307家,2021年中国受让方地区公司数量为292家、2022年为170家;2021年美国转让方地区公司数量为462家、2022年为344家,202年中国转让方地区公司数量为198家、2022年为157家。2022年,全球医药交易数量为1728个,交易总金额为1728亿美元,涉及首付款达到192亿美元;其中,中国医药交易数量为233个,占比达到全球的29.53%,交易总金额为347亿美元,占比为全球的20.08%,为近四年最高,交易首付款为19亿美元,占比为全球的9.90%。
  随着国内创新药企业的研发能力不断提升,走向国际市场是进一步检验和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审视产品战略,并提升收入和价值的一条大道,优秀的企业会在国际化浪潮中砥砺前行。从2017-2022年中国医药领域交易数量上看,2022年,我国license out交易数量是233个,占比有所提升,达到28%,创下五年来的新高。自主出海方面,美国FDA2008年以来创新药获批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由2008年的24个上升至2023年11月的50个。作为全球最大的药品消费市场,FDA新药获批数量增长一定程度上为国内创新药企出海提供了更多机会。目前,我国已有8款新药获得FDA批准,其中包括6款创新药和2款改良型创新药。我国在FDA最早获批的创新药为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其套细胞淋巴瘤适应症于2019年11月14日获批,最近获批的为亿帆生物的贝格司亭α,于2023年11月17日获得FDA上市批准。2022年后,我国获FDA批准的创新药数量呈上升趋势。License out和合作出海方面,截至2023年9月,我国license out及合作出海的项目约有48个,从治疗领域来看,我国license out的项目主要以实体瘤为主;从研发情况来看,项目中大多数处于早期阶段,从IND阶段到临床Ⅰ/Ⅱ期阶段不等。从我国License out的疾病分布情况来看,肿瘤和感染领域长期占据接近50%分布结构,截至2023年7月,我国license out项目中,54%为肿瘤领域项目,15%为感染领域项目;  从我国License out各药品项目类型占比情况来看,单抗/融合蛋白和小分子药品占比最大。单抗/融合蛋白、小分子、双/多克隆抗体、偶联药物、细胞疗法、疫苗和其他药品的占比分别为38.5%、29.0%、9.2%、7.3%、6.1%、5.7%和4.2%。
  投资建议。整体来看,国内企业创新药出海之路道阻且长。但随着我国本土创新研发能力日益增强,创新药的出海已经成为了创新药企发展阶段的重要发展战略。目前,国内药企的出海方式以产品授权为主,临床/研发国际化和商业国际化正在路上。从市场方面来看,与国内市场相比,海外发达国家具有更加广阔的创新药市场潜力;从支付端来看,海外发达国家的人均医疗支出、医保结构体系和综合经济发展水平也为创新药提供了更加宽松的定价空间,无疑更加为我国创新药出海提供了更加优渥的土壤。另一方面,出海对企业对药品研发的理解、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设计执行、海外市场、政策、法规的把握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出海成功经验有望沉淀为企业的能力,在后续管线中实现进一步的复制;而管线规模是企业综合能力外化的结果,出海管线的持续落地也将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回报和价值。
  从微观角度来看,对于已上市或NDA的品种,商业化进展或商业化预期将是企业产品力和商业化能力的又一次“大考”,而临床试验的数据结果是未来药品能否通过严格考验,获批上市进而获得商业化成功的重要基础。因此综合来看,建议关注出海管线丰富、已有出海成功经验、已上市管线商业化进展顺利、未上市管线临床试验数据优异的企业,包括恒瑞医药、君实生物-U、百济神州-U、迈威生物-U等。
  风险提示
  行业政策风险;
  医药产品面向全球,海外不利政策等因素或将为行业带来不利影响研发风险;
  创新药研发风险较高,如研发失败可能导致对公司产生负面影响药械降价风险;
  业绩不及预期风险;
  海外扩张不及预期风险
  海外政策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