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型显示材料产业链协同增强,国产化率达30%,关键环节需突破】 新型显示材料的全产业链协作不断加强,伴随着显示技术的迭代与创新,产业对核心显示材料的国产化需求日益迫切。我国新型...
【国产新型显示材料产业链协同增强,国产化率达30%,关键环节需突破】 新型显示材料的全产业链协作不断加强,伴随着显示技术的迭代与创新,产业对核心显示材料的国产化需求日益迫切。我国新型显示材料主要分为功能材料、玻璃材料、配套材料和柔性高分子材料四大类,涉及产品包括光刻胶、有机发光材料、偏光片等,特点是研发投入巨大、技术流程复杂、投资风险较高。作为一个资金与技术密集型的下游显示行业,随着新型显示材料及设备技术的突破不断升级。 目前,尽管我国在新型显示材料甚至原材料的生产上大多依赖进口,且关键材料基本受制于国外企业,但国内产业投资规模已超万亿元。随着本土化努力的加大,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目前约为30%。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液晶材料、光学膜等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光刻胶、掩膜版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加强国产化进程。在细分材料市场中,虽然低端产品实现了国产化,但高端产品依然存在瓶颈。 为了实现新技术应用下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材料和设备。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强调了对光学级膜材料、聚酰亚胺材料、超薄柔性玻璃等显示材料的重视。2023年,我国显示产业聚焦IT等高端显示领域,推进OLED、Micro LED等前沿技术,同时上游领域如玻璃、偏光片的产能不断扩充,全年新建产线的投资规模超千亿元。 对于投资建议方面,依据对四大显示材料的梳理,我们认为应从材料国产化程度、上游原材料突破及下游发展趋势几方面来综合考量投资决策。建议关注国产化程度较低且市场规模较大的环节,例如显示光刻胶、OLED发光材料等。同时,应重视原材料如色浆、树脂的自主研发突破,以及OLED和MiniLED技术未来的市场渗透潜力。 风险因素包括下游需求不达预期、OLED技术渗透率不及预期以及国产化进程不达预期等。本文内容基于独立观点,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自行承担相应风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