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
2 月9 日央行披露1 月金融数据,其中1 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6.5 万亿,同比多增5061 亿,同比增速9.5%,较上月末持平;新增人民币贷款4.84 万亿,同比少增913 亿。
评论:
1 月社融新增好于预期,同比多增5061 亿,主要由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和企业债融资带动,同时信贷在去年同期高基数下亦有不错表现。1 月社融新增6.5万亿,高于wind 一致预期5.8 万亿,同比多增5061 亿元;从绝对增量贡献看,新增人民币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融资分别新增4.84 万亿、5635 亿元、4835 亿元,同比少增913 亿元、多增2672 亿元、多增3197 亿元。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多增,预计在银行主动压降表内票据融资规模的背景下,部分企业融资需求外溢到表外。企业债同比大幅多增则一方面预计是在国债利率年初进一步走低的背景下,企业债融资利率继续下行,引导部分企业融资需求转向债券融资;另一方面则与去年同期债市利率波动下企业债融资大幅收窄的低基数有关。过去一年支撑社融的两个细项,实体贷款与政府债券同比小幅少增,其中政府债增加2947 亿元,同比少增1193 亿元,预计在增发国债及发行PSL 的背景下,1 月专项债发行节奏略慢于去年同期,2-3 月预计会逐步提速;此外,股票融资新增422 亿元,同比少增542 亿元,连续第七个月同比少增;委托贷款与信托贷款则分别新增-359 亿、732 亿,整体对社融贡献有限。
在去年同期信贷投放明显前倾基础上,今年1 月信贷继续增4.92 万亿实现开门红,其中企业端融资结构表现良好,居民端融资需求有较好恢复。1 月人民币贷款新增4.92 万亿,同比多增162 亿元,考虑2023 年信贷投放前倾特征更加明显(2023 年1 月贷款新增4.9 万亿元,占全年累计新增规模的21.5%,高出历年同期占比),今年年初信贷开门红投放表现不弱。分结构看:1)企业贷款1 月新增3.86 万亿元,同比少增8200 亿元,其中企业中长贷/企业短贷/票据融资分别新增3.31 万亿/1.16 万亿/-9733 亿元,分别同比少增1900/500/5606亿元,企业贷款同比少增主要由票据融资拖累。考虑2023 年企业中长贷投放也有明显前倾(2019-2022 年1 月新增中长贷均值1.8 万亿元),24 年1 月企业信贷虽同比少增,但内部结构仍是表现良好的,特别是中长期信贷表现较好,同时票据融资“冲量”需求明显减少。2)居民贷款新增9801 亿元,同比多增7229 亿元;其中居民中长贷新增6272 亿元,同比多增4041 亿元,同比多增主要跟去年同期低基数和“提前还贷”相关,从地产销售看当前居民中长贷增长仍面临不小压力。1 月居民短贷新增3528 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预计主要跟开年以来部分银行选择降价促销,带动消费贷强势增长有关。3)我们对后续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仍维持判断:预计全年信贷总量增长同比小幅略增,季度间节奏更趋平滑。考虑2 月春节错位、1 季度增量占比回归历史中枢区间等因素,预计2-3 月信贷投放同比少增。此外,央行《23Q4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强调要减少对月度货币信贷高频数据的过度关注。但平滑信贷要求只是改变了社融季度节奏和结构,并未实质影响融资需求;? 受春节错位效应影响,M1 增速明显回升,M2 增速回落。1 月M2、M1 同比增速分别为8.7%、5.9%,环比下降1pct、上升4.6pct,M2-M1 剪刀差收窄至2.8%,主要受春节错位影响,23 年1 月春节企业集中发公司将大量活期存款转为居民部门活期存款,今年春节在2 月中旬附近。M2 增速回落则有高基数、财政存款高增的影响。受M2 增速回落影响,1 月社融-M2 增速差持续回升转正至0.8%,已经超过2022 年1 月水平,后续企业风险偏好是否回暖仍需跟踪验证。
投资建议:2023 年下半年来政策已经足够积极, 1 月社融数据总体表现不弱,企业中长贷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同时居民短贷需求有恢复。往后看,政府债仍有发力空间、PSL 加码支持“三大工程”效果陆续显现,随着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年初春耕备耕等仍对信贷需求有支持。虽然2024 年银行在营收端仍面临息差收窄的压力,但市场预期已经较为充分,同时预计负债端存款成本仍有下行空间,一定程度上缓解息差压力。长远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高质量发展要求,对地产、城投平台风险化解也提出进一步化解要求,也提出“拓宽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银行作为支持实体经济中关键一环,也需要维持稳定且充足的资本,这也要求银行的利润增长保持稳定。考虑当前板块持仓、估值均处历史较低水平,我们认为,估值已经充分蕴含市场对板块基本面的悲观预期,建议在估值底部积极布局,短期配置打底,建议关注国有大行、江苏银行、沪农商行;长期优选商业模式,建议关注江苏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常熟银行。
风险提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城投和地产风险暴露、信贷投放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