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重申楼市复苏是地产板块行情启动的必要条件1. 销售:从交易量看,2024 年1-2 月,商品房销售面积11369 万㎡,同比-20.5%,降幅较2023 全年-8.5%扩大了12.0 个百分点,延续了2023 年6 月以来的低迷表现;2024 年2 月,30 城新建商品房单月成交面积约为2019 年同期的52%,而18 城二手住宅单月成交套数约为2019 年同期的108%。从价格看,根据统计局数据,2024 年1-2 月,商品房销售均价为9294 元/㎡、同比-11.1%,相对于2023 全年销售均价10470 元/㎡、同比+2.5%下跌明显;2024 年2 月,70 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1.9%,环比-0.4%,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5.1%,环比-0.6%;考虑到二手房降价幅度对潜在购房者的决策影响,若后续没有超预期政策,2024 年新房市场面临价格调整。
2. 投融资:2024 年2 月,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92.13,继续创历史新低,自2022 年1 月以来连续26 个月低于100。2024 年1-2 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1842 亿元,同比-9.0%,降幅较2023 全年-9.6%小幅收窄0.6 个百分点;房企到位资金16193 亿元,同比-24.1%,降幅较2023 全年-13.6%扩大了10.5个百分点。拆解房企资金来源,可见房企的资金压力主要来自于销售趋弱、回款收缩,而国内贷款也未能起到正向拉动作用。
3. 开竣工:根据统计局数据,2024 年1-2 月,房屋新开工面积为9429 万㎡,同比-29.7%,降幅较2023 全年-20.4%扩大了9.3 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面积10395 万㎡,同比-20.2%,较2023 全年+17.0%下降明显。竣工下行幅度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而新开工降幅扩大与预期的偏差在于“割肉斩仓”逻辑尚未兑现,我们仍坚持2024 年新开工数据好转的判断。
基建:预计2024 全年基建投资保持低速稳健增长1. 固定资产投资:2024 年1-2 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额5.1 万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同比下降1.3pct,环比提升1.2pct。从投资主体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累计同比增长7.3%,增速同比下降3.2pct,环比提升0.9pct,民间投资累计同比增长0.4%,增速同比下降0.4pct,环比提升0.8pct,整体来看,国有资产和民间资产投资信心不及2023 年初,但较2023 年全年已有企稳迹象。
2. 基建投资:2024 年1-2 月广义基建投资同比增长8.95%,增速同比下降3.2pct,环比提升0.7pct。狭义基建即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6.3%,增速同比下降2.7pct,环比提升0.4pct。从基建细分领域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25.3%,增速同比持平,环比提升2.3pct,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同比增长10.9%,增速同比提升1.7pct,环比提升0.4pct,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同比增加0.4%,增速同比下降9.4pct,环比提升0.3pct。
3. 项目开工与景气度:2023.12/2024.1/2024.2 全国开工项目总投资额分别为1.8/5.4/5.4 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速-12.4%/-42.1%/-41.1%/,单月同比-34.2%/-42.1%/-40.1%,年初新开工强度明显弱于前两年,推测节后复工强度弱,同时受政府投资相关监管新政影响,全国新开工项目偏少。2024 开年以来专项债发行偏慢,景气度略有回落,国际工程同比显著改善。
投资策略:
1. 房地产:虽然春节前后需求端利好政策持续推出,但2024 年1-2 月地产基本面暂未出现显著改善。我们重申楼市的真实复苏是房地产板块行情出现的前提,期待在“金三银四”季节性回暖和需求端政策的不断加持下,楼市能够初步企稳,则土储质量优、投资强度稳定的优质房企有望实现销售情况改善。个股端,核心推荐贝壳-W、绿城管理控股、华润置地、华润万象生活。
2. 基建:2024 年1-2 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2%,广义基建投资增速8.95%,其中能源/水利/能源投资增速分别为25.3%/10.9%/0.4%,开工项目投资额累计同比减少41.1%,国际工程同比显著改善。整体来看,一方面,今年开年基建投资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保持稳健增长,对经济支撑作用仍然显著,预计全年基建稳增长仍然是主基调;另一方面,开工项目投资额不及预期,新增专项债规模下降,全年实现3.9 万亿元专项债的目标面临较大挑战,基建投资增长可持续性还有待验证。考虑到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撑基建资金增长,基建投资有望保持低速增长。重点推荐中国中铁、中国交建、中国铁建、中材国际。
风险提示:
1、后续政策落地不及预期;2、房企信用风险事件超预期冲击;3、重大项目审批进度不及预期;4、国央企改革推进不及预期;5、地方财政压力持续增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