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点评:非息贡献提升 资产质量稳健

2024-06-03 08:55:10 和讯  光大证券王一峰/董文欣/蔡霆夆
  事件:
  5 月31 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4 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
  数据显示:商业银行24Q1 实现净利润6723 亿,平均资本利润率9.57%;不良贷款率1.59%,较上年末持平。
  点评:
  一、商业银行盈利增速较上年下降2.6pct 至0.7%,非息收入贡献占比提升
商业银行盈利增速较上年下降2.6pct 至0.7%。商业银行1Q 净利润6723 亿,同比增长0.7%,增速较2023 年下降2.6pct。营收主要构成上,非息收入占比较上年提升3.2pct 至25.6%,预估主要受益24Q1 债券市场走强对净其他非息收入形成提振。结合上市银行财报看,24Q1 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8%、-0.7%,较2023 年分别下降0.9、2pct。拆分业绩驱动因素:① 规模扩张、净其他非息收入为主要贡献项,分别拉动盈利增速18.9、5.6pct;② 从边际变化看,提振因素包括:息差负向拖累走弱、所得税贡献提升;拖累因素包括:规模扩张、非息、拨备贡献均有所收窄。
  商业银行盈利增速季环比下降主要受国有行、城商行拖累,股份行、农商行盈利增速边际改善。分机构类别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1Q 盈利增速分别为-4.6%、1.1%、4.0%、15.5%,国有行、城商行较上年下降6.3、10.8pct,股份行、农商行盈利增速分别较上年提升4.8、0.8pct。
二、信贷“量稳速降”,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投放呈较高景气度
  “均衡投放”政策指引下,1Q 贷款同比少增,非信贷类资产增速亦走低。24Q1末,商业银行总资产增速较为9.1%,较上年末下降1.8pct。1Q 新增资产投放13.1 万亿,同比少增4.2 万亿。从资产投放结构来看,贷款、非信贷类资产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9.9%、8.2%,较上年末分别下降1、3pct;1Q 新增贷款、非信贷类资产规模分别为9.1、4.0 万亿,其中,贷款同比少增0.8 万亿,非信贷类资产同比少增3.4 万亿。
  国有行继续发挥信贷“头雁”作用。分机构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1Q 新增贷款分别为5.1、1.1、1.3、1.3 万亿,国有行同比少增0.6 万亿,中小行同比大体持平。24Q1 末,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11.4%、5.4%、10.5%、9.5%,增速较上年分别下降1.3、0.3、0.5、0.6pct。
  开年信贷投放延续“对公强、零售弱”特征。24Q1,存款类金融机构企业贷款、零售贷款新增规模分别为7.7、1.4 万亿,同比分别少增1.2、0.3 万亿;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1.6%、4.9%,较年初分别下降1.6、0.5pct。贷款“对公强、零售弱”,经济“生产强、消费弱”,从生产到消费传导循环需要进一步畅通。前期出台的关于设备更新改造以及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一系列刺激性举措,有利于削减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偏低、部分企业运营活力下降等问题; 5 月17 日,央行发布《关于调整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的通知》、《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政策的通知》及《关于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的通知》,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行,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房贷利率下降、首付比例下调将有助于带动购房需求转暖,提振按揭贷款累放量。
  对公贷款着力做好“五篇大文章”。结合24Q1 央行贷款投向报告来看, 科创、绿色、普惠等重点领域延续高增。24Q1 末基础设施中长期、制造业中长期、绿色、普惠小微、科技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分别为13.4%、26.5%、35.1%、20.3%、20.4%,以上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贷款增速均显著高于9.6%的全部贷款增速。
三、24Q1 息差收窄15bp 至1.54%,预估主要受资产收益率下行拖累
  商业银行24Q1 净息差为1.54%,较上年收窄15bp。其中,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1.47%、1.62%、1.45%、1.72%,较上年分别下降15、14、12、18bp。
  滚动重定价等因素拖累生息资产收益率明显走低。结合上市银行数据看,24Q1净息差继续承压下行,主要受资产端拖累。生息资产收益率走低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① LPR 下调累积效应及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影响下,新发放贷款收益率承压。② 居民加杠杆意愿相对不足,收益率相对较高的零售信贷定价受到较强挤压;从24Q1 贷款定价看,a.开年以来企业贷款利率呈现边际企稳迹象,降幅有所收窄。2024 年3 月,新发生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5%,较年初持平,较2 月下行1bp,较1 月下行2bp。b. 零售端供需矛盾加剧,非房消费类信贷下行压力相对更大。2024 年3 月,新发生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71%,较年初下行26bp,较2 月下行15bp;参考融360 数据,2 月份消费贷最低可执行利率为3.19%,较上年11 月走低22bp。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行更多受到LPR 报价下调影响,而非房零售贷款定价面临银行自身投放意愿强、居民加杠杆意愿不足的矛盾,整体定价水平明显走低。③ 伴随着前期高定价贷款陆续到期续作,息差面临较大资产端滚动重定价压力;④ 存量按揭利率一次性下调对息差形成冲击仍在,预估影响上市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5-6bp 左右,按揭占比较高的国有行受影响相对明显。
  银行体系负债成本呈现一定刚性特征,叫停“手工补息”有助缓释存款成本压力。
  存款挂牌利率下调有助于节约零售存款成本,但开年以来存款“脱媒”与核心负债分布不均衡交织,客观不利于银行体系控制核心负债成本。4 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叫停“手工补息”,由于“超自律”存款规模较大,随着严监管环境下银行进一步落实整改,停止“手工补息”有望对存款付息率起到明显改善效果。静态测算规范“手工补息”存款将提振国股行息差7~8bp 左右。
  进入2Q,伴随着年初重定价、存量按揭利率下调等因素得以消化、存款“降息”红利进一步释放,息差收窄压力有望显著缓释,后续银行体系NIM 或迎来拐点。
  四、不良率较上年末持平,风险抵补能力维持较高水平
不良率稳于1.59%,较上年末持平。24Q1 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近3.37万亿,较上年末提升4.4%;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9%,较上年末持平;关注贷款率为2.18%,较上年末微降2bp。分银行类型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不良率分别为1.25%、1.25%、1.78%、3.34%,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较上年末分别变动-1、-1、3bp,农商行较上年末持平。
  拨备覆盖率维持较高水平,国有行稳中有升。24Q1 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04.5%,较上年末略降0.6pct;拨贷比为3.26%,较上年末微降1bp;分银行类型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51.2%、218.0%、191.2%、132.7%,国有行较上年末提升2.7pct,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较上年分别下降1、3.7、1.7pct。
五、资本充足率显著提升,“资本新规”落地实施对资本充足率有正面效果
  24Q1 末,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同比增长6%,增速较上年末下降4.8pct。风险加权资产增速环比降幅明显,除扩表速度稳中有降外,或主要受益“资本新规”落地正面影响。24Q1 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77%、12.35%、15.4%,读数1较上年末分别提升23、23、37bp。
  分银行类型看,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8.31%、13.53%、12.46%、12.7%,读数较上年末分别变动75、10、-17、48bp,国有行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其他银行机构。历史上,由于开年信贷“开门红”传统,银行体系一季度RWA 增速较年初通常走高,CET1 较年初承压。2018Q1~2023Q1,国有行财报披露的CET1 较年初均有所下降,平均降幅在10bp 左右,而24Q1则上行40bp 左右。由此推测,剔除季节性因素影响,“资本新规”落地或改善国有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50bp 以上。
  投资建议:当前银行板块兼具进攻属性与防御属性,仍具有较大配置吸引力本周(5.27-5.31)银行指数小幅下跌0.55%,略跑赢沪深300 指数0.05pct,各行业板块排名第17/30 位。5 月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发布做好“保交楼”等一揽子稳地产举措安排,房地产政策加力有助于提振板块估值表现。当前阶段,基于地产支持政策的交易已近结束,下阶段银行板块欲与房地产板块走出共振行情,需要来自基本面数据的支撑,如地产销售的改善、“保交楼”明显提速带动地产后周期表现等。但当前阶段,我们对银行板块并不悲观:
  一是从基本面角度,银行板块1H24 营收、盈利增长仍将总体保持稳健,这主要得益于息差收窄压力同比减轻及净其他非息收入支撑。特别是随着“手工补息”存款落实整改对负债成本管控形成有力支撑,后续银行体系NIM 企稳可期。
  二是在“资产荒”压力未明显缓解背景下,A 股上市银行股息率与10Y 国债收益率价差仍处在历史高位,当前A 股主要银行股息率普遍在5%~6%之间。在价差回归至均值以前,银行板块作为盈利增长稳健、股息率高、估值波动低的“类固收”品种,仍具有较大配置吸引力。
  投资标的上,建议关注:1)涉房类业务占比相对较大的招行、平安、兴业。无论是房地产风险缓释预期,亦或是房地产需求侧利好带动按揭贷款投放转暖,均有望带动估值实现较好修复;2)同时具备高股息、高盈利特征的苏浙地区中小银行,建议关注苏州、杭州、江苏、南京银行;3)传统的“低估值、高股息”品种,建议关注北京银行、农业银行。
  风险提示:
  1、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可能拖累银行基本面,区域性风险因素也可能进一步累积;2、房地产再迎政策暖风有助于稳定银行资产质量,但弱资质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释放仍将是重要变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有问必答- 持牌正规投资顾问为您答疑解惑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