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张娟娟 郭洁
今天,科创板正式迎来开市五周年。从注册制“试验田”到“新高地”,从0到近5万亿元市值,在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下,科创板稳步扩容,营收、净利润稳定突破,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累计专利数量超10万件,研发支出稳超千亿元。
经过5年的实践,科创板正逐步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加速器”,在促进资本市场创新发展方面逐渐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改变了A股过去以金融等周期行业为主的行业结构。
多元化上市标准下
科创板稳步扩容
5年来,科创板平稳运行。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家公司鸣锣上市。2019年科创板上市公司共70家;截至2024年7月19日,共有573家科创板公司登陆A股(不含2家退市公司),最新市值合计4.89万亿元。
从上市标准来看,选择标准一上市的公司多达461家,选择标准四的公司有50家,选择标准二的公司有24家,选择标准五的公司有20家。其余公司选择标准三、特殊表决权等上市标准。
从地域分布来看,科创板公司集中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江苏省公司数量超过百家,广东省、上海市和北京市均超过70家,浙江省接近50家。
“硬科技”成色彰显
已成科创企业上市主阵地
科创板定位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5年来,科创板“强磁场”效应持续放大,成为“硬科技”公司的上市首选。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截至2024年7月19日,573家科创板公司汇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部A股战略性新兴公司比重接近40%;科创板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公司数量占比接近八成,汇集了中芯国际、中微公司(688012)、拓荆科技、华虹公司等多家知名半导体领域龙头企业,云从科技、金山办公、格灵深瞳等人工智能领域领军者,以及创新药、仿制药、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服务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医药龙头企业。目前,科创板已成为美股、港股之外的全球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上市地。
未来,科技企业有望成为A股上市主力军。IPO过会(含已发行、正在发行、证监会注册)公司中,科创板公司有8家。
信披透明度提升
打造注册制“信披范本”
注册制的核心在于信息披露,5年来,科创板引领信披制度不断升级。据数据宝统计,以半年报(年报)摘要、公司治理制度、临时公告及回访报告为样本,科创板单家公司平均发布公告数量由2019年的10条提升至2023年的115条以上,2024年以来单家公司平均发布75条公告,信披透明度逐年提升。
科创板公司ESG报告披露率也保持上升趋势。2021年度,科创板公司披露ESG报告公司数量首次突破100家,2023年度达到192家;ESG报告披露率由2019年的11.43%提升至2023年的33.92%。
聚焦主业
成长性、盈利性双增
5年来,科创板公司聚焦主业,营收、净利润稳定向上突破,2022年科创板上市公司营收首次突破1万亿元,2023年达到13977.8亿元;2023年实现净利润759.6亿元。
聚和材料、芯源微、中科星图等65家公司自2019年以来营收、净利润持续增长,其中高测股份2023年净利润较2019年增加近45倍,营收增幅超7.5倍;三一重能2023年净利润较2019年增长近15倍,营收增幅超9倍。
2024年,科创板公司业绩有望回暖,已披露业绩预告公司中,九成以上公司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增幅上限或超过35%,生益电子、澜起科技(688008)等增幅上限超500%。
积极回馈投资者
年度分红金额逐年提升
科研成果的落地量产并非易事。虽然不少科创板公司仍处于研发阶段,但依然积极回馈投资者。5年来,科创板公司累计分红超过1300亿元,2022年以来分红金额持续超过400亿元;年度分红金额及占全部A股比例逐年上升,由2019年的0.54%提升至2023年的1.91%,且股息率保持上升趋势。
科创板公司累计分红额占再融资比值接近85%,奥来德、呈和科技、长阳科技等公司分红金额是再融资的1倍多。
“提质增效重回报”
回购金额创新高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强投资者回报,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是上市公司发展的应有之义,是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应尽之责。今年,科创板率先开展“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年内科创板449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4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占公司总数的78.36%。
回购是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的重要一环,据数据宝统计,年内科创板公司已回购7.96亿股,回购金额达164.86亿元,为去年全年回购金额的1.93倍,为2019年开市以来最高水平。晶合集成、阿特斯、澜起科技、中微公司等6家公司年内回购金额均超3亿元。
增持方面,今年以来,科创板公司重要股东合计增持8.71亿元,达去年全年增持金额的85.98%。
机构持股稳步增长
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科创板开市以来在支持“硬科技”企业发展、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科研投入和丰硕的创新成果,持续吸引着机构资金涌入。据数据宝统计,截至2023年末,科创板机构持股市值达2.01万亿元,较上年增长43.27%。
公募基金持续加码投资科创板,相关产品层出不穷,截至2023年末,已发行科创板基金数目增至155只,持股总规模达7612.72亿元。2024年以来,新成立了40只科创板基金,持股规模有望继续增长。
科创板对外资的吸引力持续增强,2021年科创板北上资金持股数量为3.05亿股,持股市值仅269.65亿元;这两项数据最新分别增长至16.37亿股和773.56亿元。
研发强度持续增加
研发支出突破1500亿元
科创企业往往拥有较少的固定资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研发活动,以保持技术领先和市场竞争力。据数据宝统计,科创板公司的研发强度在持续增加,截至2023年末,科创板公司研发支出规模达1553.85亿元,继2022年突破1000亿元关口后,继续突破1500亿元关口。从增长速度来看,2023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支出规模增长22.24%,增速显著高于A股10.48%整体研发支出规模增速。
科创板对A股整体的研发支出贡献程度也越来越大,2023年科创板研发支出占A股整体研发支出的8.53%,贡献度较2022年增长0.82个百分点。研发强度方面,2023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为11.18%,是A股整体水平的4.44倍。
62家科创板公司2023年研发支出金额同比增速超50%,聚和材料、上海谊众、禾迈股份、盟科药业、微导纳米、帝奥微的研发支出金额翻番。
与高研发资金投入相匹配,科创板上市公司目前已拥有超23万人的科研队伍,中国通号(688009)、百济神州、传音控股等42家公司研发团队规模在千人以上。
中国通号作为全球一流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的高速铁路控制系统核心产品及服务所覆盖的总中标里程持续位居世界第一。在研发方面,公司近些年来一直保持强力投入,2021年至2023年这3年期间,公司研发费用持续增长,合计达到51.9亿元。截至2023年末,公司研发人员的数量4345人,占员工总人数的22.67%,其中40.23%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创新成果熠熠生辉
专利数量超10万件
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试验田”,科创板公司创新成果熠熠生辉,据数据宝统计,截至2023年底,科创板公司累计专利数量超10万件,平均每家公司拥有的专利数量达185件,博众精工、联影医疗的专利数量均超3000件。
作为科技创新的“领头羊”,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有力竞争者。科创板12家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获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据央广网报道,六成科创板公司的核心产品或技术正在相关领域推动实现进口替代;三成公司的产品或在研项目在行业内具有首创性;超六成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影响力不断扩大
出海规模逐年攀升
科创板开市以来,出海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23年末,科创板公司出海规模(海外营收)达3966.65亿元,较2022年增加820.59亿元,增幅26.08%;较2019年科创板开市年份的数据368.86亿元已增长975.38%。
2023年,科创板公司海外营收占科创板整体营业收入的28.55%,较2022年提升2.37个百分点。近年来,科创板公司的出海影响力持续增加,海外营收占A股营收比例从2019年的0.55%提升至4.05%。
晶科能源是科创板中出海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2023年海外营收719.46亿元,位居A股第23位。公司目前已经在马来西亚、美国和越南设立了海外生产基地,并在全球10余个国家设立了海外销售子公司,基本实现全球化经营。2023年,公司境外业务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产品累计销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期内公司境外销售收入占比超过60%。
科创板医药出海龙头百利天恒-U于2023年12月与全球肿瘤医药领域跨国巨头百时美施贵宝达成合作,潜在总交易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此交易刷新了全球ADC类药物单品交易总价纪录。受益于该笔交易的达成,公司连亏3年后,在2024年第一季度一举扭亏为盈。
(本版专题数据由证券时报中心数据库提供 王祥/统计)
董萍萍 07-21 22:52
刘畅 07-21 21:18
董萍萍 07-21 20:38
刘静 07-21 19:32
张晓波 07-21 19:05
董萍萍 07-21 18:57
王治强 07-21 18:4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