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浪潮之下,港交所再一次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我革新决心,以适应科技潮流。去年3月31日,港交所推出18C章上市新规,旨在吸引高增长潜力的特专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18C章是我在上市科时完成的最后一章上市新规。它既能真正照顾到实体经济的需要,又能配合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发展目标,让港股市场不仅可以为‘软科技’提供融资服务,也可以服务好‘硬科技’。”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近日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作为港交所首位女性CEO,陈翊庭履新刚满5个月,她笑言:“现在要思考的东西很多,方方面面都要顾及,不仅要继续优化上市制度,服务好实体经济的需要,同时还要让互联互通运营得更加畅通无阻,努力把流动性提升上去,继续丰富交易产品等。但我们的核心还是中国战略,这是一张王牌,为什么国际投资者要跟香港打交道,无非就是看中内地庞大的市场机遇。”
优化上市制度,提高港股含“科”量
随着产业升级、消费升级以及双循环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也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动力,产业地位与日俱增。在这一大背景下,港股市场也正在经历一场“大变局”,市场生态逐步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过去的传统金融中心转变为科技驱动的金融中心,逐渐成为国际投资者投资中国新经济的“桥头堡”。
顺应新经济不断壮大的潮流,港股于去年3月顺势推出18C章上市新规,瞄向五大行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和软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以及新食品及农业技术,旨在为这些高增长潜力的“硬科技”企业打开一扇融资的大门。
今年6月13日,晶泰科技成为港交所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新规“第18C章”项下的第一股。
18C章上市新规是陈翊庭在领导港交所上市科时完成的最后一个章节。背后的细节,她记忆尤为深刻,“正值2021年,当时跟一位创投界的前辈聊天,他问起港交所是否有考虑怎么服务‘专精特新’科技公司来港上市。我那个时候还不太了解‘专精特新’,后面仔细研究后,认为吸引这些公司来上市可以真正服务实体经济,也非常契合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目标。香港作为一个国际融资平台,在服务新经济公司时断然不能缺席。尤其对一些敏感行业的高科技公司,香港上市渠道对他们而言尤为珍贵”。
“其实香港作为国际融资平台去服务新经济公司,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2018年开始全面拥抱新经济,但这里面更多的是‘软科技’公司,比如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的新经济公司,没有太多‘硬‘科技。18C就是冲着‘硬科技’公司去的,这一类企业跟18A(生物医药企业)有相似之处,都需要经历漫长的研发和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做出一个产品,但是产品一旦成功推出,可能爆发出巨大的潜力。”陈翊庭说。
陈翊庭透露,现在还有更多的企业正在根据18C新规筹备上市。今年港交所已经迎来40只新股,就新股发行数量而言,在全球交易所中排名第三,截至7月24日,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有106宗。
值得一提的是,18C推出后市场反响并不如18A推出时火热,对此,陈翊庭说:“我并不担忧会遇冷,凡事都有一个过程,有些企业可能考虑到目前估值不够高,在等待上市时机。但我的建议是,企业在估值不高的时候也可以先做IPO,等到市况好转后可以进行再融资,因为IPO只是开始,后续再融资对企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而港股市场再融资的工具有很多。”
数据显示,过去10年,港交所新股融资金额约为2940亿美元,累计首发募集资金领跑全球,尤其2018年以来的系列上市制度改革,新经济公司贡献了香港金融市场65%的新股集资额,其中通过18A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已有65家,不仅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整个生物科技融资生态圈的形成。
实际上,每一次港股生态的迭代,都意味着新的变革。恒指波动仍在每天上演,但波动背后的逻辑已然不同,港股正在扮演投资中国新经济的“桥头堡”、中国居民财富配置风口的新角色。
加强与内地金融市场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对于未来如何持续优化港股市场生态圈,扮演好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桥梁”角色,陈翊庭称这是她任职以来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有很多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上市资源,这一区域在制造业、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有非常大的竞争力,所以未来将加强两地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升香港资本市场及整个大湾区的全球竞争力。”
陈翊庭补充说,在资本市场发展方面,香港作为国际融资中心,会不断优化上市机制,为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同时,大湾区的优质科创企业在香港上市,将有利于香港金融市场丰富投资产品生态圈,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快速增长的市场,为香港金融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客户基础,有利于香港作为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及风险管理中心的发展。
而在金融创新与合作方面,香港可以利用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先进的金融科技,与大湾区内城市开展合作,共同推动金融创新。
谈及绿色转型,陈翊庭用“潜力巨大”来形容。她表示,在今年3月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让她对绿色供应链有了新的思考。“在双碳目标下,会涌现出许多投资机遇。”陈翊庭举例说,科技巨头苹果公司的目标是2030年做到全产线所有产品实现零碳排放生产,而苹果很多产业链都在中国,这就意味着产业链上下游公司都有上市融资的需求,港交所将为其提供广阔舞台。
陈翊庭还认为港交所与沪深北交易所合作空间巨大,几个交易所可以错位发展、形成互补优势。“我们在照顾不同企业、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上各有侧重,共同建设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互联互通是一道永远做不完的题
如今香港市场与内地的联系,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方互为融合却又独立一体。变化背后需要让时针拨回2014年4月10日这一天。
这一天,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开展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沪港通)试点。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通,成为中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动作。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正式开通。至此,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架构全部完成。这一足以载入历史的创举,利用资金原路返回的闭环设计,实现了资本管制下的港股和A股的互联互通。
随后几年中,北上资金与南下资金为A股和港股市场结构带来一些长期的、深远的、有益的改变。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港股通南向资金累计达3.3万亿港元,内地亦通过沪深港通累计吸引人民币1.77万亿元外资,互联互通机制刺激了两地市场的交投活跃。
陈翊庭直言,10年有效运行足以证明互联互通的经验可以复制,接下来就是继续根据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继续优化互联互通机制。
用陈翊庭的话说,互联互通就像是一道永远做不完的题。从股票通开始,逐步扩展到债券通、ETF通、互换通等多个领域,并且还在不断扩容。互联互通机制同样不断优化,实行取消总额度限制、提高每日额度、拓宽标的类别和证券范围、建立北向投资者识别码和南向投资者识别码制度、优化交易日历等系列改革举措。
“目前还在扩大沪深港通标的,正在筹备将香港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和中国内地的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REITs)纳入其中,这是一个新的产品种类。从这个维度来看,我们的产品将更加丰富。”陈翊庭说。
2024年4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支持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陈翊庭透露,两地交易所正就业务方案进行探讨和完善,争取早日推出。“这会给港股市场带来明显的提升,内地投资者交易港股会变得更为简单,不需要考虑到换汇因素,直接用人民币交易。”
谈及互联互通下一步想要做的事情时,陈翊庭兴奋不已,直言这一领域将有很多可以探讨和研究的方向,比如衍生品能否纳入,大宗商品能否纳入,每个产品需要考虑的因素不一样,难度各异,同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我希望可以做到让两边的投资者能投资他们想要投资的任何产品,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如果我做不完,后面继续会有人做,这个市场永远充满想象。”
聚焦流动性,提升国际吸引力
直面问题才会解决问题。近年来,港股流动性不足一直被市场诟病,而流动性是反映市场深度和广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香港特区政府也高度关注港股市场流动性疲软问题,去年8月2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宣布,成立专责小组,研究如何增加股票市场流动性。
陈翊庭向记者坦承,影响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周期性的因素,这是港交所无法改变的;另一个则是结构性问题,这是港交所可以解决的。
如何理解周期性因素波动?陈翊庭举例称,比如在全球高息环境下,投资人更愿意把钱从股票市场转入货币市场,甚至直接把钱存银行定期,享受无风险的年化收益率。
而结构性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比如即将在9月23日生效的恶劣天气下维持市场正常交易的安排。“不要小看这一举动,这个措施可以让投资人的风险管理计划不被打乱,从而继续交易,这将是确保我们在任何天气下都能够于交易时间内为投资者提供服务的关键举措。”
此外,港交所于6月28日刊发咨询文件,建议下调香港证券市场最低上落价位,包括证券市场股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及股本权证等衍生品的最低上落价位。
所谓的最低上落价位,是在交易所买卖的证券最小价格变动单位,是股票市场结构的基础一环。最低上落价位决定了交易容许的最小买卖价差,即挂盘册中的最佳买盘价与最佳沽盘价之间的价差。买卖价差所带来的价差成本是隐含的交易成本之一,因此最低上落价位一向被视为可以影响交易成本及交易流动性的因素。
“我们会采取很多方式来提升股票市场流动性,比如研究能否降低每手股票买卖的单位,将某些股票一手100股交易降低到50股甚至10股等。但是,香港有500多家大大小小的券商,如果要改变每手股票买卖的单位,对他们影响会很大,券商能否承受这样的变革,也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所以这方面的改革并不容易,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我们会一步一步来。”陈翊庭表示。
不难看出,港交所在提升流动性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更多的投资人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个市场。
而在吸引国际上市公司来港方面,港交所也铆足了劲,将国际交易所纳入认可证券交易所名单,进一步加强区域互联互通,便利国际公司在香港交易所申请第二上市。截至目前,香港交易所认可证券交易所名单上共有19家海外证券交易所,遍布全球17个国际市场。
陈翊庭称,会继续利用海外办事处,加强海外宣传推广;继续巩固与中东及东南亚地区市场之间的合作,向国际投资者和企业讲好中国故事,推广香港市场。
丰富衍生品市场,打造投资生态新亮点
虽然香港股票市场近年来成交量有所下滑,赚钱效应减弱,但香港衍生品市场却成为了新亮点。
港交所2023年度统计数据显示,香港衍生品市场成交量连续4年维持正增长,年化增长6.6%,成交量(3.31亿手)、持仓量(1184万手)均创历史新高。过去10年,香港衍生品成交量和持仓量年均增速分别为15.5%和9%,是港交所多年来业务增长最为稳健的板块。
今年上半年,港交所期货及期权平均每日成交量超过153万张合约,较去年同期上升12%。陈翊庭表示,在引入新产品方面,今年会推出每周恒生科技指数期权及每周股票期权。此外,中国国债期货合约也在筹备当中,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
在目前动荡的外部环境下,力拓衍生品市场,既能满足企业和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与投资需求,又可借势快速增强香港衍生品市场的国际定价权和话语权。
“过去几年进行了多项工作提升市场,使香港成为国际上十分有吸引力的衍生产品交易及风险管理中心,包括推出了衍生产品假期交易、提高衍生品市场的持仓限额,让投资者更方便和灵活地进行交易,并加强市场风险控制。”陈翊庭表示。
采访进行到最后,陈翊庭总结了任职5个月的感受,她认为,初衷非常重要。对于如何将一家交易所经营好,陈翊庭强调了连接的重要性,包括把资本跟机遇连接、有钱的和需要钱的连接。
“运营好一个交易所,投资者、企业、产品、基础设施、科技赋能五大元素不可或缺,凝结成一个生态圈。我们的成功会带动很多人的成功,一个市场如何让投资者特别希望参与进来,去配置他的资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上新,丰富我们的产品生态。而最核心的就是中国战略,这是港交所的王牌,国际投资者跟香港打交道,无非就是看中中国机遇;其次是科技,我们会自主研发自己的衍生品交易平台;第三是拓展新的业务板块,比如碳交易、大数据、数字资产等。”
校对:王蔚?
周文凯 08-01 17:21
董萍萍 07-31 12:54
董萍萍 07-28 16:40
张晓波 07-28 16:40
董萍萍 07-12 10:27
王治强 07-03 14:4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