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条件优越,文化驱动产能
四川省内自然条件适宜生猪养殖。四川盆地地势平坦,为生猪养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盆地四周环山,为生猪养殖提供了自然防疫屏障。山地与高原也是生猪养殖的主要地形。生猪养殖集中于成都平原腹地及周边。2021 年四川省全省生猪出栏量实现6314.88 万头。四川的生猪养殖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腹地及周边地区,同时也有部分区域分布在山地和高原。南充、宜宾、凉山、达州和成都位居省内生猪出栏数量前列,占据全省出栏量的38.37%,剩余产量均匀分布在四川盆地内的其他地区,川西北高原的生猪产量较少。巴蜀文化驱动四川成为生猪产能大省。四川是美食大省,川菜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力,这种饮食习惯促进了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四川有独特的腌腊文化,制作腌腊制品的传统习俗需要大量的猪肉。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许多农户积累了丰富的生猪养殖经验,并进行代代相传。
四川猪肉供给充足,省内需求变动
省内生猪供应充足,价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是生猪养殖大省,生猪产能强大且稳定,出栏量常年领先全国。2023年全省生猪出栏6662.7 万头,出栏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省内猪肉产量大于省内猪肉消费量,猪肉供给充足,猪价受到压制。2022 年四川居民人均猪肉产量为57.08 公斤,人均猪肉消费量为38.29 公斤。近一年内四川商品猪出栏均价为15.96 元/公斤,略低于全国商品猪出栏均价16.15 元/公斤。四川猪肉外调地区广泛,外调数量规模可观。四川猪肉外调的主要地区包括东部沿海省份、中部地区以及部分北方省份。省内居民消费习惯升级,猪肉需求变动。居民饮食结构多样化,健康饮食观念增强,对猪肉消费有所减少,影响猪肉的长期需求。
集团场产能占比提升,农户代养模式趋于成熟集团场产能占比提升,生猪市场规模化程度提高。四川生猪养殖市场经历了2023 年猪价长期走低,以及2023 年10 月至2024 年初的疫病,省内竞争格局改变。生猪产能由集团场30%、规模场20%、散户50%转变为集团场40%、规模场20%、散户40%。中小散户退化明显,产能占比下降。中小散户由于资金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中小养殖场数量和产能占比逐渐下降。相对成熟的农户代养模式,助力规模场集团场进行扩张。在四川地区“公司+家庭农场”的农户代养模式已经相对成熟。不只是向农户提供仔猪,还存在由公司与农场主合作饲养能繁母猪,并生产断奶仔猪的独特模式。德康农牧集团采用该模式实现了以轻资产模式扩大其能繁母猪规模,并通过分散养殖来保护其能繁母猪生物资产。
集团场引领产能恢复,农户代养模式加速地区扩张
四川能繁母猪存栏数量近期出现了较大的数量波动。2023 年猪价持续低迷,2023 年10 月至2024 年初又遭受疫病影响,能繁母猪存栏量在2023 年降至369.0 万头。集团场积极补栏,引领地区产能恢复。集团场凭借自身规模优势以及技术优势,积极进行能繁母猪补栏,而规模场和中小散户则受到规模与技术等因素约束,没有及时进行能繁母猪补栏。
2024H1 四川省生猪出栏3049.9 万头,能繁母猪数量存栏368.9 万头,根据生猪10 个月的养殖周期推算,此次集团场补栏将会补充四川省2024Q4 至2025Q1 的生猪供给。我们预估集团场能发挥自身规模和技术优势,从外部市场冲击中恢复自身产能,并通过“公司+家庭农场”的农户代养模式利用中小散户的闲置产能,进行扩张并提升地区产能占比。
风险提示
生猪养殖行业疫病风险;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风险;产业政策变化风险;猪价上涨不及预期风险;饲料及原料市场行情波动风险;宏观经济波动风险;产能扩张不及预期风险;生猪养殖补栏情况不及预期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