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
11 月11 日央行披露10 月金融数据,其中10 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40 万亿元,同比少增4483 亿元,同比增速7.8%,较上月末下降0.2 pct;新增人民币贷款5000 亿元,同比少增2384 亿元。
评论:
社融增速放缓符合预期,直接融资占比提升。10 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40万亿元,同比少增4483 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速7.8%,环比下降0.2pct,较年初下降1.7pct,延续今年整体融资需求增速放缓趋势。从新增社融结构来看,总体呈现“间接融资弱,直接融资强”的特征,新增直接融资占比从23 年末的34%升至24 年10 月的45%,其中直接融资主要由政府债支撑。
具体看:1)直接融资走强:新增政府债融资10496 亿元,同比少增5142 亿元,主要是去年10 月发行约1 万亿的特殊再融资债导致的高基数。政府债仍为社融主要支撑,后续以化债为主的地方专项债加速发行,以及未来更多的“宽财政”政策推出(比如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府债对社融的支撑作用将更加凸显。此外,在“924”及后续政策推出后,企业债及股票融资需求均边际有所改善,10 月企业债/股票融资分别新增1015/283亿元,同比少增幅度分别收窄至-163/-38 亿元;2)间接融资走弱:社融口径人民币信贷10 月新增2988 亿元,同比少增1849 亿元,在信贷需求走弱且金融“挤水分”的背景下,信贷增速放缓。随着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未来间接融资占比下降是大趋势,发展将更加重“质”轻“量”;3)表外融资减少:表外融资减少1443 亿元,同比少减1129 亿元,主要在减少资金空转的情况下,未贴现票据减少1398 亿元,同比少减1138 亿元。
信贷增速放缓,结构改善,居民信贷需求回暖。10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000亿元,同比少增2384 亿元。贷款存量增速从23 年末的11%降至24 年10 月的8%,虽然实体信贷需求仍然较弱,但是在9 月末的增量政策作用下,居民部门信贷需求有所回暖。分部门看,1)企业端:由于金融“挤水分”以及10 月为四季度的初月,金融机构冲量动力不足。在监管要求淡化总量目标的情况下,企业贷款需求走弱。10 月企业贷款新增1300 亿元,同比少增3863 亿元,其中企业短贷、票据融资、企业中长贷分别新增-1900 亿元、1694亿元、1700 亿元,同比多减130 亿元、少增1482 亿元、少增2128 亿元;2)居民端:居民部门对资负两端预期均改善,带动居民贷款同比多增。9 月末的多个重磅政策,既有利于稳住居民资产端的房产价值,提升股票收益,也有利于降低居民负债端的还房贷成本。双管齐下改善居民未来预期,居民信贷需求有所回暖,提前还房贷现象或有缓解。10 月居民贷款新增1600 亿元,同比多增1946 亿元,其中居民短贷、中长期贷款分别新增490 亿元和1100 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543 亿元、393 亿元。后续若股市延续向好态势、房市止跌企稳、促消费政策力度加大,则居民贷款有望继续改善。
M1 增速回升,股市成交活跃带动M2 增速继续回升。10 月M2、M1 同比增速分别为7.5%、-6.1%,环比增速分别+0.7pct、+1.3pct,M2-M1 剪刀差收窄至13.6%。M1 增速边际回升,反映出增量政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社会信心有所改善,经济逐渐活跃;10 月权益市场延续向好态势,A 股日均成交额超2 万亿元,由于证券客户保证金计入M2 中,带动了M2 回升。
投资建议:10 月金融数据既反映了真实社融信贷需求情况,又呈现了经济中正在改善的积极信号。10 月财政政策坚定有力,可以对后续经济的信心和预期更乐观一些,继续看好大金融板块表现。展望未来,金融机构从“规模情结”转向“提质增效”,继续加大支持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更为有效的支持。我们认为,在9 月底密集召开两次重磅会议的背景下,政策对于经济的定调更加积极,预计后续相应配套政策会加速落地,可以对经济的预期和信心更加乐观。若本轮政策能有效促动地产和消费回暖,看好顺周期策略空间和机会,考虑中期分红已实质性落地,当期板块红利策略逻辑未变。投资风格上建议两条主线:1)长期优选商业模式,底部拥抱核心资产,建议关注常熟银行、招商银行、宁波银行、成都银行;2)高股息策略中途未半:关注稳健大行+高股息优质区域城商行,建议关注国有大行、江苏银行、成都银行、沪农商行。
风险提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城投和地产风险暴露、信贷投放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