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特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8-20 21:26:03 同花顺
新闻摘要
克莱特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业务概要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通风机、通风冷却系统等通风与空气处理系统装备及配件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通风冷却设备、能源通风冷却设备、海洋工程和舰船风机、冷却塔和空冷器风机、制冷风机及其他特种工业通风机等中高端装备行业通风设备产品及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检修服务。公司以提供低碳冷却方案、服务未来绿色能源为发展战略,致力于提供高可靠性工业装备环境综合解决方案,公司坚持以行业联通、技术融合、销售网络在不同行业区域及上下游联通、可持续发展为中长期经营方针,打造资源共享的生态圈,同时促进技术融合驱动控制流体热管理材料研发以及细分市场行业应用经验的推广,研发智能化、包容性高、标准化的升级换代产品

克莱特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业务概要

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通风机、通风冷却系统等通风与空气处理系统装备及配件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通风冷却设备、能源通风冷却设备、海洋工程和舰船风机、冷却塔和空冷器风机、制冷风机及其他特种工业通风机等中高端装备行业通风设备产品及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检修服务。其中牵引动力系统冷却通风机主要用于牵引电机、发电机、柴油机、变流器、变压器等动力机组的通风冷却。公司以提供低碳冷却方案、服务未来绿色能源为发展战略,致力于提供高可靠性工业装备环境综合解决方案,公司坚持以行业联通、技术融合、销售网络在不同行业区域及上下游联通、可持续发展为中长期经营方针,打造资源共享的生态圈,同时促进技术融合驱动控制流体热管理材料研发以及细分市场行业应用经验的推广,研发智能化、包容性高、标准化的升级换代产品。公司面向未来,构建了“让工业世界冷却下来”的发展格局。公司秉承“向新而行、向高攀登”,以技术创新开发新市场,以国内国际市场双轮驱动,持续聚焦价值客户,延伸产业链。

截至本报告期期末,公司拥有专利135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101项、外观专利13项,同时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项。

公司产品销售采用直销模式,主要客户为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风电、燃气轮机、核电等)、海洋工程与舰船、冷却塔和空冷器及制冷等行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公司主要通过商务谈判、主动业务推广等方式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公司谈判成功后,通过与客户签署合同/订单方式开展业务。公司根据与客户签署合同或订单情况,组织采购和生产,按客户要求的参数、数量在规定的交货期内进行产品交付。

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电机、板材型材(不锈钢板、碳钢板、铝型材等)包装材料及其他标准配件(如螺丝、螺栓等)等。公司采取“年度计划采购”和“订单驱动式采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物料采购。对于常用的标准化原材料(如标准配件、辅助材料、包装耗材等),公司于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根据年度销售计划预估确定采购数量,据此与供应商协商确定采购价格后,根据销售订单及生产计划向供应商下单采购。对于定制化风机所使用的对应原材料(部分电机、板材、型材等),由生产调度中心根据销售订单及生产计划并结合公司现有库存情况进行LRP运算生成采购订单,随后由采购部门对合格供应商进行询比价,最终选定供应商并进行采购。公司结合行业国家标准和生产技术、工艺路线、产品技术指标,制定进厂原材料验收标准,采购部跟踪进度完成采购计划。

中高端通风冷却产品主要为非标特殊设计产品,公司采取按订单生产的模式,符合产品及行业特性。公司根据客户需求对产品进行设计,设计完成后根据设计结果进行物料采购、组织生产,按客户要求的参数、数量在规定的交货期内进行交付,以实现规模效应降本。公司产品在ERP中下达销售订单,通过SRM系统对外购物资进行跟踪,通过MES系统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跟踪分析,以解决瓶颈工序,同时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公司通过国内的CRCC铁路产品认证、美国铁路协会的AAR认证,制冷行业的CRAA认证,海洋工程风机通过中国CCS、法国BV、美国ABS、挪威DNV等国际船级社的认证以及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和制造许可证。

公司始终坚持满足客户需求,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开发先进产品,为不同行业领域客户提供性能优异的定制化通风设备产品及解决方案。公司研发采用专业分析软件对产品的结构参数、结构强度、叶轮疲劳强度等进行演算和分析,并对风机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潜在失效模式进行预先识别,通过研发设计进行原因消除,从根本上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及使用寿命。同时,公司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校、设计机构合作,充分利用丰富的设计资源,对产品可靠性、安全性及节能方面不断进行优化设计。在重大项目配套设备的研发过程中,吸取国内外同行先进的研发理念与技术,与公司多年研发经验相结合,提升公司研发能力。公司利用行业地位持续扩展产品品种,服务新的行业领军龙头企业。公司研发方向从为行业配套产品协同创新向预研解决方案转型,通过加强实验验证手段,提前验证研发效果,从而提升目标客户或行业迭代速度,降低客户创新风险。采用多样性冷却解决方案,实现多方位技术突破,同时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与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协同创新,向产业链上下延伸,为客户提供具有多元化、包容性强的解决方案。

公司部分产品需要进行电镀等表面处理,公司不具备电镀等加工能力,需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外协加工。同时,基于成本控制、高效利用现有人员设备等因素,报告期内,公司存在将少量机械加工、表面打磨、表面处理等非核心生产工序进行劳务外包或外协加工的情况。

报告期后至报告披露日,公司的商业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经营情况回顾

(一)经营计划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变化,主要是设计开发、生产销售轨道交通风机、冷却塔和空冷器风扇、海洋工程和高技术船舶风机、能源通风冷却设备、制冷风机、特种工业通风机等通风与空气处理系统装备及其配件。公司坚持原创技术积累,持续打造人才聚集“洼地”,引进技术领军人才,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支持产业技术向绿色制造转型升级。公司长期坚持以中高端市场为目标市场的战略定位,致力于提供高可靠性工业装备环境综合解决方案,形成以高可靠、高效率、低噪声、轻量化为特色达成单一目标或多目标集成的通风冷却方案。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顺应时代与行业发展趋势,实施企业数字化改造,不断优化产品种类,支持客户迭代改进。公司在加强质量预防工作的提前下,不断总结过去共性问题,进行源头治理,内外部机构协同,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深入挖掘中高端应用市场及应用领域,满足不同行业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报告期内,实现了收入与净利润的增长。具体如下:

(1)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公司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较2023年度增加6.89%,主要是公司订单稳定增加,集装箱船用产品、轨道交通产品等形成的销售收入较同期增加所致;营业成本2024年上半年相比2023年度增加3.7%,主要是由于本年度营业收入增加而增加。

(2)利润:营业利润2024年上半年较2023年度增加了5.87%,净利润2024年上半年比2023年度增加了6.13%,主要原因为销售收入增加以及政府补贴收入增加的影响。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持有在手订单金额为4.48亿元。

(二)行业情况

公司长期聚焦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海洋工程、高技术船舶等中高端装备行业,为相关领域龙头企业提供通风冷却产品配套服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了各国争相发展的重要领域。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国家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还增强了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对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2024年5月,山东省印发《“十强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高端装备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为全省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计划提出,全面落实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部署,聚焦汽车、工业母机、工程机械、农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六大优势领域。公司持续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进口替代及新型节能环保领域的风机产品,研发中心研发了超静音大风扇系列、高效无蜗壳离心风机、复兴号内燃机车冷却塔、复兴号内燃机车碳纤维冷却风扇、船用高效系列风机、风电空空冷却器、风电水冷系统等多款新产品,通过提供重大装备的配套风机定制化服务,产品快速实现了精品化、系列化、集成化、多元化转型。

202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加快高能耗高排放老旧船舶报废更新,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发展。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持续开展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持续推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在此背景下,公司将牢牢抓住市场机遇,顺应市场需求,借助墨西哥子公司,加大国外市场开发力度,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引进高端人才,增加原创技术积累,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依托公司募投项目之一的新能源装备研发中心,搭建国际先进的消音室和风室实验室,提升设计、计算、验证能力。

1、风机行业发展概况

风机是工业、民用建筑、环保等领域不可或缺的设备,近年来随着节能环保政策的推动,市场对高效、低噪风机的需求日益增长。风机制造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风机的能效比和使用寿命,同时,新型材料的应用使得风机在重量减轻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然而,风机行业的技术壁垒较高,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是行业面临的挑战。未来,风机行业将更加注重绿色化与智能化。一方面,通过研发新型高效电机、优化叶片设计,风机将更加节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借助物联网、大数据技术,风机将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诊断,提升运行效

率,降低维护成本。

通风机的不断发展,预计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展望将呈现以下特点:

(1)提高效率:风机的效率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因素。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提高转换效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同时提高风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大型化:随着风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风能开采需求的增加,风机制造商不断开发更大型号的风机。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更加向大型化的方向发展。

(3)智能化: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风机的智能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未来风机可逐步实现远程监控、自动调节、故障诊断等功能,进一步提高其效率和稳定性。

(4)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未来的风机将更注重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包括风机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营和拆除等环节。风机制造商将致力于提高风机的可再生材料利用、能效等方面的指标,逐步实现环保型和可持续型的风机。

总之,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需求的不断增加,风机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向着高效、大型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向发展,这也将为全球能源结构变革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契机。

2、行业各细分市场发展情况

根据产品技术含量、成套性及其在大型工业流程中的重要性,风机产品可以划分为高端产品、中端产品和低端产品。中高端风机产品对设计、生产加工的要求较高,因此产品的附加值较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公司长期聚焦于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海洋工程、高技术船舶、冷却塔和空冷器、制冷等中高端市场。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凭借自主研发且应用于不同场景和工况的产品、优异的产品品质及良好的售后服务,获得了各细分行业龙头客户认可,且已与多家优质客户建立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市场空间受下游产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各细分领域发展情况及市场空间如下:

(1)轨道交通装备

交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具有先行引领作用。轨道交通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深刻影响了城镇化发展水平。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了现代大都市的“标配”,以地铁、轻轨和市域铁路为主的轨道交通不仅成为城市打工人上下班的重要通勤方式,也是城市提升地价和房价的有力武器,更是城市扩张之路的先导力量。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轨道交通是显著提高交通运力供给能力的方式,可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根本保障。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轨道交通正经历着新一轮厚积薄发的历程,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指出,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规模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则未来12年,高铁还有2.5万公里,普铁还有1.6万公里预计将通车,即平均每年通车高铁约2,083公里、普铁约1,333公里。随着新线路的稳步开通,未来我国铁路投资金额有望维持

高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轨道交通技术越来越发达,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得以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会议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达到4.5万公里,电气化率达到73.8%。根据“十四五”时期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主要设施网络指标,2025年铁路营业里程预期达到16.5万公里,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预期达到5万公里,未来三年CAGR至少达到5.8%,到2025年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占比将达到30%左右。

截至2024年6月30日,中国内地共有58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路11,409.79公里,其中,2024年上半年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194.06公里。2024年上半年共新开通运营车站132座,新增运营线路6条,新开后通段或既有线路的延伸段4段。新增的194.06公里城轨交通运营线路共涉及3种系统制式,其中,地铁146.40公里,占比75.44%;市域快轨30.40公里,占比15.67%;有轨电车17.26公里,占比8.89%。

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其中提出,稳步推进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干线铁路提供城际列车服务,优先利用既有线网资源开行市域(郊)列车,沿通勤客流主廊道有序新建市域(郊)铁路,推动小编组、公交化运营。探索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向周边城镇延伸,鼓励采用大站直达等停靠方式。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实现“零距离”换乘和一体化服务。加快建设都市圈公路环线通道,全面畅通都市圈内各类未贯通公路和瓶颈路段。

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73亿元,同比增长10.6%,创历史同期新高。这一趋势预示着对车辆采购需求的积极拉动,以及装备招标采购额的增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资料显示,预计到2026年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537亿元。同时根据银河证券研报相关分析,设备更新+客流复苏+大修周期三重逻辑演绎下,轨交行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景气向上。

铁路客流复苏超预期,假期单日旅客发送量屡创新高,高铁动车组新造需求有望向上。受疫情影响近三年出行低迷致新车采购量偏低,动车组数量存在较大缺口,未来有望逐步释放新增通车里程及车辆采招,2023年新增高铁通车2,776公里,累计通车4.5万公里,预计2024-2025年年均新增将保持在2,500公里上下,若维持当前配车密度,未来年均动车组需求量将超200组。

铁路车辆庞大存量存在更新维保需求,按修程修制和谐号部分车型6年进入大修期,前期受疫情影响而推迟的维修需求有望逐步释放。2024年高级修首次招标323列超预期,其中三级修28列,四级修93列,五级修202列。从动车组高级修的招标规模来看,动车组高级修市场已提前进入高增长期,预计未来需求将保持高位并仍将小幅提升。

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交通运输设备和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持续推进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支持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和动力电池更新换代。5月31日,交通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明确老旧铁路内燃机车报废运用年限为30年,到2028年重点区域老旧机车基本

淘汰,实现新能源机车规模化替代应用。截至2023年,我国铁路机车保有量2.24万台,其中内燃机车7,800台,其中老旧机车占比约一半。

轨道交通装备作为高端装备领域的重要分支,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科技领域,也是交通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政府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交通强国建设纲要》要求推广应用交通装备的智能检测监测和运维技术。加速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耗低效交通装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单位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意见的通知》提出建立自主可控的技术装备体系,提高系统装备和技术标准的通用性,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国家铁路局贯彻落实“双碳”国家战略,推动铁路装备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支持新能源铁路机车替代运用,预计在政策利好的影响下,在行业政策的支持下,公司将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国际合作推动公司在轨道交通行业的市场地位,未来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作为轨道交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2)新能源装备领域

新能源装备领域主要包括风力发电、核电及燃气轮机等相关通风冷却产品,上述行业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1)风力发电

风电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范围内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以及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能源底座”,海上风电以其高技术含量、高发电量、对产业链的高质量带动备受行业青睐。无论是单机容量、装机规模,还是技术水平,中国海上风电都已走在世界前列。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0.7亿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4.7亿千瓦,预计2024年底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会突破5亿千瓦。回首过往,中国风电装机规模已经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基地、分散式、海上、海外风电开发迎来新的增长周期,风光储多元化应用正成为新的增长点,市场“蛋糕”不断扩大,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风电行业在运营管理、并网消纳、市场化交易、“走出去”等方面也面临着挑战。

全球海风装机步入快速发展期,欧洲市场增量瞩目。根据GWEC统计及预测,2023-2028年全球新增海风装机将由10.9GW增长至32.8GW,CAGR为24.8%,2028-2033年将由32.8GW增长至66.2GW,CAGR为15.1%,其中亚太地区到2030年前在新增海风装机市场仍占主导主位,欧洲市场预计于2025年开始快速增长,并在2030年前后有望成为全球海风装机增长的核心引擎。

2024年风电行业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受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并随着国家补贴取消政策落地,国内风电实现平价上网,市场需求阶段性不足、原材料价格波动、项目开工不及预期,风电机组招标价格也随之下降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风机产品毛利率下降,根据国联证券(601456)研报显示,2022年三季度以来,风电行业受海风重点项目开工延缓、“单30”政策、海风招标及建设不及预期等不利因素影响,导致产业链的排产交付与盈利能力不及预期。

从新型储能首次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到国务院部署2024年工作任务时提出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再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称实施好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和光伏基地建设,从开年以来整个光伏行业可谓是政策利好暖风频吹,为2024年风电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调。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这为“内卷”严重的海上风电指明了发展方向。

展望后续,中信证券研究分析称一方面随着陆上风机进一步大型化进程或将放缓,各环节价值摊薄效应将逐步减弱,另一方面受益于风电核准和风机招中标规模超预期,风电新增装机规模有望加速增长,行业有望迎来量利拐点。

2)燃气轮机

燃气轮机具有高能量转换效率、低污染排放、低噪声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燃气发电、船舰和机车动力、管道增压等能源、国防、交通领域,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燃气轮机已成为能源行业绿色变革的“引擎”。2015-2020年全球燃气轮机市场规模呈现不断上涨趋势,2020年全球燃气轮机市场规模达到了225.4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6年,全球燃气轮机市场的规模预计将达到283亿美元。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燃气轮机已不再是单纯的动力装置,而是成为能源行业绿色变革的“引擎”。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燃气轮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引领着能源行业向着更加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燃气轮机,这位“绿色舞者”,在技术的驱动下,不断跳出更加优雅的舞步。其低排放、高效能的特性,使得它在能源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而随着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上升,燃气轮机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公司产品高效率、高可靠性这一特性正与燃机的低排放、高效能的特性相吻合。

2022年12月31日,中国首台国产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点火成功,实现了重型燃气轮机从设计到制造的自主化,标志着中国将开启自主燃气轮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中国燃气轮机市场进入高速扩张阶段。同时,中国能源局大力推进中国燃气轮机零部件及整机国产化,表示在2025年前中国F级燃气轮机国产化率预期可望达到90%,首次引进技术的H级燃气轮机国产化率预期可望达到50%,中小型燃气轮机将基本实现自主化制造,中国企业将逐步收回由西方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因此预计2023年至2027年中国燃气轮机市场规模以年复合增长率18.1%高速增长。

结合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燃气轮机市场新一轮热潮即将来临,有望形成爆发式增长。国内燃气轮机市场的发展取决于两大因素,天然气供应的增长和天然气价格。由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结构调整,以及分布式能源发展的需要,我国天然气供应量在不断上升。

燃气轮机应用领域广泛,并且具备突出的燃料灵活性,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预计燃气轮机产业未来将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3)核电

核能,作为安全、经济、高效、可靠的清洁能源,在推动能源变革、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中国核电(601985)产业在自主化发展道路上取得显著成就,从最初的技术引进到模仿学习,再到现在的自主研发和创新突破,中国核电技术目前已拥有完整的产业链,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国务院总理李强2023年7月3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山东石岛湾、福建宁德、辽宁徐大堡核电项目。此次获得核准的项目分别为山东石岛湾核电厂扩建一期工程项目1、2号机组,福建宁德核电项目5、6号机组及辽宁徐大堡核电项目1、2号机组,总计6台机组。据大致估算,上述获批的新机组总投资近1,200亿元。自2019年核电项目审批重启以来,2019-2021年我国每年核准4-5台核电机组,2022年国常会共核准了10台核电机组,较2021年数量翻倍,审批明显提速。本次国常会再次一次性核准6台核电机组,预示着核电项目高速审批趋势延续,且在十四五期间有望继续保持稳定核准态势,带动核电装机和发电稳步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国核能产业链各环节有望进入密集开工交付周期。

2023年12月举行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8)上,22个国家签署了“2050年将核能发电增长到2020年基准的三倍”的联合宣言。目前,全球核电装机规模约4亿千瓦,根据全球主要国家核电发展规划统计,预测2050年全球核电装机规模将达12亿千瓦,核能将在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发挥更重大的作用。

2023年12月29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核准广东太平岭、浙江金七门核电项目。会议强调,核电安全极端重要,必须坚持安全第一,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和要求,稳步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加强全链条全领域安全监督,确保绝对安全、万无一失。要进一步加大核电产业创新发展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核电装备及相关产业竞争力。这是继2023年7月31日山东石岛湾、福建宁德、辽宁徐大堡三大核电项目核准之后,我国2023年第二次核准新核电项目,2023年合计核准5个核电项目,共计10台核电机组。2022年以来,国内核电机组项目加速核准,其中,2022年和2023年分别核准10台核电机组,在数量上创过去十年新高;同时,单体机组容量均超1,200MW,侧面反映了国内对于核电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20个核电基地,其中在运机组55台、装机5,691万千瓦,核准在建机组36台、装机4,343万千瓦。预计到2024年底,全国新投产的核电机组将带来400~500万千瓦的新增装机容量。

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底,中国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55台,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居于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法国,在建机组26台。中国“十四五”规划的目标是,到2025年,将核电装机容量提升到7,000万千瓦。《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3)》预计,中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有望在2030年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2023年,我国核准10台核电机组。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运、在建、已核准待建核电机组共有93台,总装机容量10,143.794万千瓦,首次位居全球首位。我国核电机组分布在东部沿海8个省份25座核电站。8个沿海省份自北向南依次是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其中,漳州、惠州、霞浦、三澳、徐大堡、廉江、金七门等7个核电站为新建核电站,目前尚未有建成投运的核电机组。

山东省核电发展规划:

中国核能发电行业发展趋势

2024年3月2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坚持积极有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深入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落实双碳目标,积极安全有序推动沿海核电项目核准,建成投运山东荣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广西防城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4号机组等。

6月23日,山东省能源保障网建设行动计划发布。计划提出,积极构建核能“3+2+X”开发格

局。打造胶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进海阳、荣成等核电厂址开发建设,积极做好新厂址前期工作,加强储备厂址保护和研究论证,适时启动开发建设。到2025年,核电装机达到570万千瓦;到2030年,达到1,300万千瓦以上。稳妥推进核能综合利用。

据国内有关行业机构研究指出,未来15年是我国核电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预计到2035年前后,我国在运及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亿千瓦,核电发电量占比达到10%左右,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2023年,我国核准10台核电机组。按照国家目前每年8~10台的核准速度,2027年以后,每年最高峰将有50台以上机组同时建设,核电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

综上所述,在"双碳"目标和能源安全的双重驱动下,全球核电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全球核电大国,中国核电行业已进入新常态,未来发展空间广阔。预计到2060年,核电将成为我国电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电行业也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公司将借助山东省能源发展规划的政策,在海阳、乳山等地设立公司,大力开展核电业务,把握行业趋势,提升核心竞争力,争取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3)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领域

海洋工程装备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海洋工程装备是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各国争夺海洋权益、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核心工具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海洋工程装备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提升和拓展,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将迎来广阔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有力支撑了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全年实现营收872亿元,比上年增长5.9%。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行业营收将达到950亿元。

自今年年初,集装箱船队的运力增加了160万标准箱(TEU)。与一年前相比,运力增加了11%,达到2950万TEU,是15年来船队增长最快的一年。2024年上半年,新船交付量再创新高。造船厂共交付了264艘船舶,总运力达160万TEU,比去年上半年创下的纪录多出三分之二。尽管创下了新纪录,但船东们仍在继续订购新船。今年迄今为止,共订购了63艘船舶,总运力达40万TEU,订单量与船队的比率仍高达19%。目前,船厂新造船订单中已经包含了2028年才能交付的订单,2025年至2027年期间每年平均计划交付150万TEU。

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在全球新造船市场持续活跃的背景下,我国海洋船舶工业发挥竞争优势,增长势头强劲,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共有14种船型新接订单。我国船型研发与设计能力不断提升。上半年推出甲醇双燃料动力6.45万吨散货船、氢燃料动力预留阿芙拉型油船等多型绿色环保新船型,并获得国际船级社的原则性认可证书,这些前瞻性船型以甲醇、氨和氢为主要动力,为我国船企未来接单打下良好的基础。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速回暖,上半年我国船企获得多个超级大单,海工新承接订单金额是上年同期的3倍。海洋工程装备在海洋油气、海洋清洁能源、海洋渔业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工业和信息化部7月16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造船完工量2,50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4%,手持订单量17,1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8.6%。在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中,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多的国外船东把订单投向了中国船厂,全球每10份造船新订单,就有超过七成流向中国。我国造船出口额持续增长。

根据东吴证券今年6月份的一份报告,由于全球船队的平均船龄已达到13.7年,船舶更新和更换的高峰即将到来,预计中国船舶制造商将继续受益于这一浪潮。而自今年4月份以来,由于红海危机带来的供应链混乱,全球航运价格持续上涨。全球航运更新换代,市场需求激增,船舶行业进入新一轮周期性增长。

以中国船舶行业为代表的市场繁荣主要源于新一轮周期增长,其中原因也是多重叠加,原因一,全球船运迎来了新一轮更新换代。根据克拉克森对2024年上半年数据的分析,商船使用寿命一般为20-25年,而全球船队的平均船龄在增加,34%的船舶船龄超过15年。此外,根据国际海洋组织提出的航运业碳减排行动计划,到2050年将实现碳排放量减少50%,所以一大批船舶面临着更新换代的需求。原因二,从全球需求市场看,随着疫情带来的影响逐渐消退,散货船和集装箱船订单数量都迎来激增。此外俄乌冲突爆发,也导致了LNG船与油船需求增加。因此,全球航运市场的稳定发展和运价的上涨反映出船舶行业的积极态势。2024年全球海运需求将保持正增长,克拉克森预计海运量增长幅度在2%左右。

市场需求的增长再次证明船舶行业的景气度正在上升。截至6月底,克拉克森新造船价格指数较年初上涨5%。2024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订单与去年同期持平,保持非常好的签单节奏。分船型看,油轮新

造船订单持续升温,LNG运输船订单受批量项目投资推动保持强劲,受益于运费市场的火爆,集装箱船船队更替节奏加快。特别是在中国,造船企业的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都显示出超高的成绩。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认为,在经历了10多年的调整后,我国船舶工业也再次进入到高景气度区间。

根据《“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政策,接下来的几年时间,中国将着力提升海洋工程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持续发力。未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在坚持技术引领、智能制造的情况下,中国海工装备技术水平将不断提升,全球市场份额不断加大。根据历史数据和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到2027年中国海工装备市场规模将达到824亿元。

展望未来,海洋工程装备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在坚持技术引领、智能制造的情况下,我国海工装备技术水平将不断提升,全球市场份额不断加大,不断由海工装备制造大国向海工装备制造强国转变。我国在绿色船舶方面也有相关支持政策,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提出,到2025年,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初步构建。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表示,未来两年是我国船企交船高峰期,也是大型LNG船、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船舶的集中交付期,应加快船舶工业产品体系、制造体系、供应链体系绿色转型,加快船舶企业“智改数转”。绿色低碳已成为船舶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领域,包括集装箱船、海上钻井平台、LNG船舶、豪华邮轮等均有风机产品应用,随着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下游领域的不断发展,预计将进一步带动相应品类高端通风冷却产品发展。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司海洋工程与舰船领域业务规模将保持增长。

(4)冷却塔和空冷器领域

冷却塔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的循环冷却设备,具有较长的使用历史和成熟丰富的使用经验。根据行业传统分类,冷却塔分为工业冷却塔和民用冷却塔:

1)工业冷却塔是现代工业企业循环冷却系统的重要装备,用于工业冷却水的冷却,广泛应用于石

化、电力、冶金、半导体等领域。

2)民用冷却塔一般为大型中央空调的循环水冷却装置,主要应用于公共设施、商务建筑以及数据中心等需要配备水冷式中央空调的场所。

冷却塔作为广泛应用于工业及民用领域的散热装置,往往是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的伴随者,主要受以下行业、领域影响:

1)、石油化工产业是支撑我国工业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而在石油炼制中,冷却塔广泛应用于常减压、催化重整、加氢精制、延迟焦化、气体分馏等各个工序,石油化工领域的投资额将有效支撑冷却塔的需求。

2)、半导体行业。根据CINNO数据,我国2023年半导体行业的投资规模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2023年中国半导体产业项目投资金额达11,701亿人民币,同比下降22.2%。但在投资细分中,和制造更相关的晶圆制造领域投资金额达3,962亿人民币,占比约为33.9%,同比增长114.2%。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高温会对生产设备和半导体材料造成损害,影响产品质量和产量。因此,冷却塔在半导体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长期看,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5G通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浪潮,半导体需求将持续增加,半导体领域的投资仍将拉动冷却塔需求。

3)、造纸行业。造纸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在造纸过程中,蒸煮、干燥、加热等工序会产生大量热量,需要冷却塔进行散热。

4)、数据中心液冷冷却系统。冷却塔是数据中心液冷冷却系统的必备设备。全液冷系统由一次侧与二次侧两部分组成,一次侧指连接冷却塔到CDU,液冷机柜的循环水系统,也称为一次管路,包含冷却塔和(可选)冷水机组等部件;二次侧指连接CDU到液冷机柜中的液冷元器件的冷却循环水系统,也称为二次管路。目前,二级市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二次侧,聚焦于液冷冷却方式,包括间接接触型液冷(冷板式液冷)和直接接触型液冷(浸没式液冷方式、喷淋式液冷)。但无论采用哪种冷却方式冷却塔都是必不可少的设备。相对于数据中心液冷产业链的其他板块,冷却塔细分赛道的竞争格局较好,目前主要被BAC、马利以及益美高三家美资企业垄断,国内公司鲜有入局者。公司的ECL630-1型数据中心用离心风机产品成功入选国家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能耗优于一级,是目录中推荐的30款风机中唯一的一款数据中心用离心风机,在广阔的市场前景、公司的技术优势以及产业政策的支持,未来公司在IDC领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5)制冷行业

冷库是制冷设备的一种,通过人工手段创造与室外温度或湿度不同的环境,主要用于食品、液体、化工、医药、疫苗、科学试验等物品的恒温恒湿贮藏。它是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食品、乳制品、肉类、水产、禽类、果蔬、饮料等产品的存储,以确保这些物品在低温环境下的质量和安全。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海鲜、水果等需求日益旺盛,这推动了冷库市场数量和规模的增长,特别是部分水产品与预制菜销量的提升,为冷库租赁市场带来了部分需求。

近年来,得益于冷链物流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国家对冷链物流行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中国冷库

容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据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冷库总量约2.2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6%。随着冷链基础设施政策的引导和企业布局的完善,全国库容量基数较大,增长率有所放缓,但冷库容量的绝对值仍在持续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冷库容量将达2.47亿立方米。

未来,中国冷库行业市场规模将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原因在于:

1、预制菜行业发展向好带动增加冷库存储需求。预制菜可分为直接成品和半成品菜肴产品,其中以冻品和易变质食材为主。这说明,预制菜缺少冷库的冷藏或冷冻存储,将容易变质。同时,为方便预制菜的冷链物流运输,冷库作为不可或缺的中转环节。伴随餐饮行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预制菜发展迅速。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值得关注的是,预计未来3-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逐年上升,并有望于2026年达10,720亿元。

2、未来冷链运输需求量加大,冷库使用量将增长。城市居民大量使用生鲜电商的“即时配送”模式,同城冷链运输规模将扩大。由于冷库作为生鲜供应商和冷链物流的存储中转站,未来将有更多冷库新建。2022年,中国即时配送订单超400亿单,同比增长约30%,市场规模达2,000亿元。京东到家作为中国知名生鲜电商平台,通过提供沃尔玛超市及山姆会员店“即时配送”服务,吸引城市大量活跃用户。2022年,京东到家的年活跃用户为7,860万人,相比去年增加1,630万人。此外,以顺丰速运为例,顺丰速运为满足大量的生鲜配送需求,已在中国建立82座食品冷库,其容量达55万平方米。可见,未来中国将有更多冷链配送需求,推动冷库容量的扩增,进而冷库市场规模增加。

3、医药行业增长,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及医疗技术的进步,医药行业对冷链物流和冷藏设施的需求也在增加,冷库市场在医药领域有望获得更多的机遇。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制冷设备行业将持续提出新颖、高效率、节能的产品。譬如,新兴制冷设备、智能操控技术、高效压缩机等科技的出现及运用,将提升设备的能效比和稳定性,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为制冷设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此外,随着制冷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应用,诸如太阳能冷气机、热泵空调、冷热水机等新型制冷设备的普及,将有助于提升制冷设备市场比例。智能化已然成为制冷设备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智能化制冷技术将使制冷设备更为便捷、灵活,以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制冷设备行业将实现更高效、精确的设备管理、运行和维护,提升行业整体的服务质量。

在当前背景下,制冷设备产业正面对诸多深远而重大的发展机遇。鉴于全球经济不断攀升以及公众日益提升的生活品质追求,制冷设备的市场需求必将保持稳定且持续增长之势。与此同时,新兴能源技术及智能化制造业的迅猛崛起亦为制冷设备产业带来全新的发展契机与增长动力。尽管如此,该产业仍然深受一系列严峻挑战的困扰,诸如技术演进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激烈无垠、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等等。因此,制冷设备相关企业有必要深入推进技术研发创新,努力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准,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消费者需求的变迁,从而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公司制冷领域风机产品广泛应用于制冷设备、食品加工行业。公司的制冷风机产品具有风机排风量大、制冷效果好、噪声小、结构简单、重量轻、电耗省、运行平稳等特点,已与烟台冰轮、四方科技(603339)等知名冷冻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综上,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等政策的推行与落地,未来公司将通过提供专业“工业世界冷下来的”综合解决方案和服务与客户进行深度联融共创,塑造品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超边际化成本,触达客户核心需求,强化内控制度,优化内部治理生态,应用精益化管理方式促进内部结构的标准化、专业化,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及管理意识,锻造高效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产业体系竞争力,发挥墨西哥公司辐射优势,加大对欧洲和北美市场服务。以通风机产业链为载体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生产要素资源联动效应,与客户、供应商深度融合,提供本地化服务、服务贸易及全球服务能力,实施国际标准的国内转化等,增强国际经济合作和产业竞争新优势。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下游市场需求变动引起的业绩波动风险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公司产品应用领域涉及轨道交通、海洋工程、高技术船舶、新能源装备等多个领域,相关领域受国内外宏观形势变化及国家产业政策影响较大。其中,公司轨道交通领域产品主要提供给中国中车(601766)等厂商用于配套生产高铁、动车及地铁,产品需求量受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影响较大;公司新能源装备领域产品主要提供给明阳智能(601615)、东方电气(600875)、金风科技(002202)等风电主机厂商、GE等燃气轮机主机厂商及核电领域建设厂商,产品需求量受上述新能源领域投资规模及产业政策影响较大;公司海洋工程及舰船领域产品主要提供给招商工业、中集来福士、中国船舶等船舶制造商,产品需求量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及国际海运形势影响较大。如果宏观经济增速下滑或下游产业政策发生重大调整,从而减少下游市场对公司通风机、通风冷却系统产品的需求,将存在公司经营业绩下降的风险。应对措施:公司制定了多元化的销售政策以及丰富的产品线,在市场需求波动的背景下,企业的产品需要不断创新和差异化,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获得竞争优势。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功能,推出新产品或改良现有产品,以提高市场占有率。

因公司产品质量问题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通风冷却设备产品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工艺设备,需要在高温、腐蚀、磨损等各种复杂环境下长周期不间断运转,对产品质量、性能及可靠性要求极高,产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下游客户装备运行安全。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及舰船、风电、核电等高端装备领域,对安全品质要求更高,风险因素也更高,且上述领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往往会造成较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引发社会关注。若因公司产品质量问题引起下游客户重要设备过热烧损,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将给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应对措施:公司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机制,确保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通过定期培训让员了解产品质量对公司重要性,同时公司注重强化供应链管理,确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安全,从源头杜绝质量问题发生。

国外市场政策风险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公司境外销售主要出口地区为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2018年以来,美国相继公布了一系列对进口自中国的各类商品加征关税的贸易保护措施。除美国外,欧洲、日本等出口国未出台针对公司产品采取禁止、限制进口和加征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未来,若公司主要海外客户或主要海外市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贸易政策等发生较大变化或经济形势恶化或我国与这些国家或地区之间发生重大贸易摩擦等情况,均可能对公司的出口业务产生不利影响。虽然公司已探索并采取了应对措施,并在墨西哥成立公司,但仍存在国际形势不确定因素导致的国外市场风险。应对措施:公司积极主动识别国外的法律法规环境,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法律法规条文,结合日常经营内容,查明涉及自身的法律风险。同时积极进行海外业主、合作方、资金方全方位的合规筛查等工作,以确保经营安全。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公司生产经营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为电机、板材、型材等,如果上游供应链的供求状况发生重大变化、价格有异常波动,将会直接影响公司的生产成本和盈利水平,若公司不能将价格影响向上下游客户供应商传递或者通过技术研发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将影响公司盈利能力。因此,公司仍存在由于主要原材料价格发生变动而导致的经营业绩波动的风险。应对措施:公司相关部门及时跟进大宗物资价格信息,大宗物资价格上行带来供应商涨价的影响时,对已经确认的销售订单所需原材料采取预订、锁单等措施,确保消除或减少涨价带来的影响,保障采购材料的价格稳定并改进工艺和生产配方,提高现有材料的利用率,严格控制生产成本。

应收账款余额较高的风险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公司长期聚焦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高技术船舶、新能源装备等领域,主要应收账款客户为明阳智能、中国中车、东方电气等企业;除了可靠性等技术性能要求很高、质保期较长以外,受宏观政策调控和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存在客户项目延期、停单、弃单的风险。如果未来公司应收账款管理不当或者由于某些客户因经营出现问题或客户信用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公司仍将面临坏账损失增加的风险,一旦发生大额坏账,将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应对措施:公司均与客户签订明确付款期限明确的购销合同,定期与客户进行对账工作,对于逾期的应收账款,公司加强催款力度,逐年减少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

实际控制人控制不当的风险

重大风险事项描述:本报告期期末,公司实际控制人盛才良家族直接及间接控制公司51.61%的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占据绝对控股地位。如果实际控制人利用其控制地位,通过行使表决权等方式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人事、财务等进行不当控制,可能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为避免控股股东、实际控股人不当控制,公司已制定《公司章程》、三会议事规则等制度,且根据中国证监会以及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要求制定了相关制度。但因控股权集中度高,公司仍存在实际控制人控制不当的风险。应对措施:公司将不断强化“三会”职能,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并贯彻实施。确保股东会和董事会规范地行使相应权利;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在监督制衡公司经营、提高公司科学决策、提供专业咨询等方面的作用。在涉及公司发展的重大事项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公司未来的发展。通过系统的法规培训不断增强实际控制人和管理层的诚信及规范意识,督促其切实遵照相关法律法规经营公司,忠诚履行职责。

(责任编辑:贺翀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有问必答- 持牌正规投资顾问为您答疑解惑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