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迈斯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8-23 20:00:05 同花顺
新闻摘要
威迈斯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相关电力电子与电驱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是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供应商。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公司所处行业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之“新能源汽车装置、配件制造”之“新能源汽车车载充电机”、“新能源汽车DC/DC转换器”、“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等。基于技术优势的加持,公司800V车载集成电源产品已获得小鹏汽车、某头部造车新势力、岚图汽车、智己汽车等客户的定点,其中小鹏G9车型已于2022年第三季度上市,为国内首批基于800V高压平台的新能源汽车车型之一;小鹏X9车型、某头部造车新势力的MPV车型,以及智己LS6、改款LS7车型均已实现量产发货

威迈斯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相关电力电子与电驱系统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是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供应商。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C36汽车制造业”中的“C3670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行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公司所处行业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之“新能源汽车装置、配件制造”之“新能源汽车车载充电机”、“新能源汽车DC/DC转换器”、“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等。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公司属于“节能环保领域”中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

(一)所处行业及行业发展概况

1.宏观经济环境概述

2024年上半年,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但在整体宏观调控、外需回暖、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等因素的支撑下,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16,836亿元,同比增长5.0%;国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733元,同比增长5.4%。在工业生产活动方面,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2024年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环比持平。新质生产力的逐步培育成长与绿色低碳转型的持续深入,为经济发展积蓄了新动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绿色低碳产业至关重要的部分,在智能、绿色方面的表现独树一帜;并且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了经济内生动力。

2.新能源汽车行业现状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数据,2024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其中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433.9万辆,同比增长35.1%。另根据NE Times数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车载充电机(OBC)装机量为392万辆,同比增长38%。根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60.5万辆,同比增长13.2%,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虽然短期呈现放缓态势,但整车厂商依然凭借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先发优势,在海外市场持续扩大出口势能。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已由政策驱动模式逐步转向了市场驱动模式。据乘联会数据显示,在渗透率层面,从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国内市场渗透率突破30%以来,到2024年6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到48.4%,较去年同期提升约13.5个百分点;在市场竞争层面,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持续精进,高产品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新车型密集上市,国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扩大,且头部企业先发优势较强;在海外市场,欧美接连出台与中国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关税政策,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不断加码。行业发展、技术创新与复杂的宏观环境背景,既对行业相关从业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对灵活应变,积极寻求创新的相关厂商带来更多潜在的发展机遇。

(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专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域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主要产品包括车载电源的车载充电机、车载DC/DC变换器、车载电源集成产品,电驱系统的电机控制器、电驱总成,电动汽车通信控制器(以下简称“EVCC”)以及液冷充电桩模块等。

公司车载电源集成产品是公司车载电源产品业务的主要构成,产品在功率密度、重量、体积、成本控制等核心指标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中磁集成控制解耦技术、输出端口电路集成控制技术等磁集成相关技术已获得欧洲、美国、韩国、日本等21项境外发明专利。

基于技术优势的加持,公司800V车载集成电源产品已获得小鹏汽车、某头部造车新势力、岚图汽车、智己汽车等客户的定点,其中小鹏G9车型已于2022年第三季度上市,为国内首批基于800V高压平台的新能源汽车车型之一;小鹏X9车型、某头部造车新势力的MPV车型,以及智己LS6、改款LS7车型均已实现量产发货。根据NE Times数据,2024年1-6月,公司在中国乘用车车载充电机市场的市场份额为19.4%,排名第二;在第三方供货市场,2024年上半年公司出货量占市场份额约为32.42%,自2020年以来持续保持排名第一。

在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电驱系统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下,公司积极向电驱系统领域进行拓展和产业布局,已取得上汽集团(600104)、长城汽车(601633)、奇瑞汽车等多家境内外知名企业的定点,实现了电机控制器、电驱三合一总成产品和“电源+电驱”电驱多合一总成产品的量产出货,其中电驱多合一总成产品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605.24万元,同比增长368.24%。

(1)车载电源产品

公司车载电源产品可分为车载充电机、车载DC/DC变换器和车载电源集成产品。其中,车载电源集成产品系在车载充电机、车载DC/DC变换器等前期独立式产品研发、量产的基础上,通过集成设计、共用功率器件、共用变压器、散热装置等零部件,实现了减小体积、减轻重量、降低成本,并提高了产品可靠性。公司围绕车载电源集成产品成功研发了3.3kW、6.6kW、11kW、22kW不同功率等级的系列产品,以及144V、400V和800V不同电压等级的系列产品,满足不同客户、不同车型的应用需求。

其中,车载电源集成产品是目前代表行业集成化和多功能化发展趋势的行业主流产品,也是公司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重点产品。在集成化方面,公司车载电源集成产品在功率密度、重量、体积、成本控制等核心指标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多功能化方面,公司车载电源集成产品支持逆变输出功能,可应用于V2X对外供电场景。

公司研发出的新一代车载电源集成产品除了产品重量、体积等核心指标参数将在老一代产品基础上有所提高,由于公司采用铝基板垂直散热专利,第四代产品的功率密度提升33.6%,成本进一步降低,小尺寸且轻量化既能满足空间、整车续航上有严格要求的客户需求,也符合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目前公司新一代产品已量产发货。

(2)电驱系统产品

目前,公司电驱系列包括电机控制器、电驱三合一总成产品和电驱多合一总成产品,均已量产出货。

(3)其他产品

目前,公司新能源汽车业务其他产品包括液冷充电桩模块和EVCC等。

其中,液冷充电桩模块系公司针对直流充电市场开发的创新产品,与现有交流充电的车载电源产品形成一定的互补性,满足新能源汽车市场多样化的充电需求;EVCC是新能源汽车出口必要的元器件。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60.5万辆,同比增长13.2%。随着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EVCC市场增长空间较大。另外,公司其他业务主要包括通信电源、电梯电源等。

(三)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以产定采,适度备货”的采购模式。公司根据生产计划、原材料库存等情况,制定原辅材料的采购计划。公司采购部门会根据市场整体供需情况、价格变动情况以及供应商的交货周期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生产计划所需要的主要原材料建立适当的安全库存。

公司建立了《采购与结算管理制度》《采购控制程序》《采购成本管理程序》等制度,对采购行为进行规范管理。为保证原材料库存充足,公司设置缺料预防及预警机制,储备相应的缓冲库存,防止由于客户突发性增加需求、供方市场原因导致的采购周期延长等不确定因素造成生产缺料,保障生产交付。

2.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适度备货”的模式进行生产安排。生产管理部门主要根据销售部门的销售订单安排生产计划,同时会根据销售计划以及市场需求预测进行适量的备货。

在具体生产安排上,公司采取自主生产为主、委托加工为辅的方式进行。其中,针对部分产品的表面贴装(SMT)、插件(DIP)等工序,公司实行委托外协厂商加工生产。公司与外协厂商签订了《加工合同》《外协工装及设备托管协议》《外协加工质量保证协议》《供应商保密协议》《加工PCN操作协议》《供应商文件管理协议》等,对质量要求、接收准则、过程控制要求、过程监视、服务要求、双方权利义务、知识产权说明等进行了规定。公司外协管理部对外协厂商的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等进行监督和控制,确保外协加工物料的品质。公司主要生产流程如下:

3.销售模式

公司产品采取直销的销售模式,下游客户主要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国内外知名整车厂商。

(1)订单获取方式

公司主要通过同步开发的方式获取订单,即公司为新能源汽车整车厂新开发的车型项目协同开发配套的车载电源、电驱系统等相关产品,通过客户的测试认证之后开始批量生产并销售,即在量产销售前需要通过客户的同步开发的产品认证。

公司若要参与下游新能源汽车整车厂新车型的配套车载电源和电驱系统等的同步开发,一般需要进入客户的合格供应商目录,即通过客户的合格供应商认证。公司的主要客户建立了严格的供应商认证和管理机制,其对供应商认证的考核主要包括供应商的研发技术能力、生产制造能力、检测试验能力、质量管控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等,通过认证后的供应商才能进入客户的合格供应商目录。公司通过客户的合格供应商资质认证后,才有资格参与客户新项目开发的招投标程序。

综上,公司获取新客户订单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客户认证,一是合格供应商资质认证,二是同步开发的产品认证。

(2)订单的主要结算方式

在直销模式下,公司与整车厂商客户主要存在两种结算方式,包括寄售方式和非寄售方式。其中,在寄售方式下,公司根据客户要求将货物运送至其指定的VMI仓,并按月根据客户从VMI仓领用的产品情况与客户核对确认销售数量及结算金额,核对无误后确认销售收入;在非寄售方式下,公司按月根据产品的到货签收情况与客户核对确认销售数量及结算金额,核对无误后确认销售收入。

4.研发模式

鉴于公司车载电源、电驱系统产品系面向新能源汽车行业众多整车厂商、众多新开发车型的应用,具有需求定制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公司建立了以客户定制化需求为导向和以技术平台为基础相结合的研发模式。

(1)以客户定制化需求为导向的同步开发模式

公司的产品研发主要采用以客户定制化需求为导向的同步开发模式。公司研发活动主要是结合新能源汽车行业下游整车厂商新开发的具体车型项目的定制化需求,同步开发配套的车载电源和电驱系统等相关产品,通过客户的测试认证之后完成研发活动。同时,公司结合新能源汽车动力域产品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情况,与下游整车厂商保持紧密的技术交流,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技术动态以及客户潜在需求,进行前瞻性研发,储备创新性的技术和产品平台。

(2)以技术平台为基础的产品开发模式

公司围绕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在硬件开发、软件开发、系统设计、测试验证、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等方面构建了系统性的电力电子产品共性技术体系和扎实丰富的技术平台,并积累了16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持满足目标产品的快速开发、量产,可高效满足众多客户、众多车型的多样化同步开发需求。

其中,公司技术平台主要包括硬件开发、软件开发、系统设计、测试验证、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等六大技术平台。

在前述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公司以电力电子产品共性技术为依托,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趋势在具体产品开发过程中进行综合应用、改进创新、提炼总结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的核心技术。

公司产品平台是利用技术平台和核心技术研发完成的并经提炼总结的、符合客户共性需求的产品或产品方案储备,包括不同功率等级的车载电源集成产品平台,不同电压等级的单电机控制器和双电机控制器产品平台,不同功率等级的电驱三合一总成产品平台、电驱多合一总成产品平台以及液冷充电桩模块产品平台等。

在前述技术平台、核心技术以及产品平台基础上,公司在进行新车型同步开发时可快速的进行模块拆分重组以及改进创新,可高效满足众多客户、众多车型的多样化、定制化需求,从而提高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研发活动始终围绕客户需求及市场发展趋势进行,以实现技术产业化为目的。在产品集成化、高压化和功能多样化等发展趋势下,公司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形成了16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涵盖电路拓扑、算法控制、结构工艺和生产工艺四个领域,与主营业务产品密切相关。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取得授权专利439项(其中境内发明专利62项、境外发明专利21项),以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41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主要系公司加大研发投入,研发人员人数及总薪酬有所增长所致。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公司上半年的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77,106.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93%;实现营业利润25,601.3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570.6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4%;报告期内,受益于新一代产品的推出上市及公司的精益化管理,公司车载电源产品在市场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保持稳定,整体综合毛利率为20.63%。

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终端销量持续增长,受此带动电驱动系统同样保持快速增长。在集成化技术方案的推动与新能源汽车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公司电驱多合一总成产品快速放量;同时,作为行业内最早实现向境外知名品牌整车厂商出口的境内厂商之一,2024年上半年,公司重点推进海外客户拓展与新客户、新车型定点,实现境外主营业务收入约26,754.90万元,占本报告期主营业务收入的10.26%。

(二)主要经营工作总结

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持续增长,行业渗透率不断提升。公司专注于新能源乘用车业务,且得益于客户定点车型SOP放量及公司交付保障,收入规模持续增长;

在国内市场方面:1)在新车型定点层面,2024年上半年,随着研发项目数量与研发投入的稳步增加,公司与头部造车新势力、国内知名整车厂的定点项目保持增长;2)多个境内车企定点项目SOP逐步放量,包括某头部造车新势力、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等;3)销售产品呈多样化趋势,电驱系统产品持续快速放量,其中2024年上半年电驱多合一总成产品同比增速达368.24%;4)新产品平台随定点车型放量稳步提升,第四代车载电源集成产品已开始量产交付;在飞行汽车层面,公司产品也已获得小鹏汇天的定点。

在产品与研发技术方面:1)公司在持续进行产品升级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升级,如公司正在搭建车载系统安全可靠性模型,以用户安全性为起点,遵循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为首的原则,依托公司产品在市场上已有的庞大保有量为先发优势,搭建系统和部件的数学可靠性模型,同时结合多种方式形成完整可靠性方案,提前预测部件失效对系统的可靠性影响,为后续的电源故障智能预警提供基础的理论算法,更进一步保障用户的安全;2)在快充方向,公司正研究车载大功率充电核心部件,实现更小体积下的最快充电速度,持续提升用户充电感知;3)集成化、高功率密度始终是汽车零部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车载电源集成产品也是目前公司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重点产品。在进一步集成化上,公司正在研究高密模组化技术,目标是以实现更小体积下的极致充电速度,并在自定义封装形态、材料创新的基础上尝试突破传统的热阻极限,争取实现功率密度的突破。

在内部运营方面,基于全过程信息化系统管理,目前芜湖花津工厂的全自动智能立体仓库已投入使用,并且部分车间区域已实现了全自动测试、老化,并实现智能化“黑灯工厂”。顺应工业4.0的发展趋势,下一步公司将着重优化生产物流过程,以精益生产为主线,借助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将物料调度、自动化产线、智能立体仓库、AGV等全流程环节连接协同,逐步形成数字化、智能化,最终“数智化”,以实现公司整体管理运营效率、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

在“走出去”战略方面:1)公司以自有资金50万欧元投资设立法国子公司,切实贴近海外整车厂客户需求,提升公司主营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2)基于和Stellantis集团密切合作的“示范效应”与研发优势,公司正积极拓展更多海外客户,并已与多家海外知名整车厂密切交流。此外,目前公司与众多国际知名游艇厂商、摩托车厂商等进行了密切交流与洽谈,并成功与其中一家国际知名游艇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公司将始终以市场发展趋势和客户需求为导向,围绕客户创造价值,在巩固并提升国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拓展更多海外客户,探索更多可能。

三、风险因素

(一)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升级迭代和研发失败风险

车载电源和电驱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在产品集成化、高压化、多功能化以及第三代半导体应用等方面也面临升级迭代的压力。在集成化方面,在车载电源产品、电驱系统产品分别实现集成化的基础上,行业厂商积极推出“电驱+电源”的电驱多合一总成产品。在高压化方面,车载电源的高压化是解决新能源汽车面临的动力电池充电慢问题的重要技术方式。在多功能化方面,车载电源通过逆变技术发挥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分布式储能设备的功能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在第三代半导体应用方面,碳化硅功率器件取代传统硅基功率器件已成为车载电源和电驱系统产品行业发展趋势之一。如果公司未来未能准确把握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不能及时实现研发技术创新,新技术未能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研发失败,则可能出现技术落后的风险,造成公司相关产品的成本和效率等方面落后于同行业公司,使得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同时如果新能源汽车或其核心零部件出现颠覆性技术路线,而公司无法及时掌握,则公司可能面临丧失技术优势而被市场淘汰,进而对公司的业务开拓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2.技术研发人员流失风险

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产品和电驱系统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公司车载电源以及电驱系统产品主要为定制化产品,主要通过同步开发的方式获取订单,即公司为新能源汽车整车厂新开发的车型项目协同开发配套的车载电源、电驱系统等相关产品,通过客户的测试认证之后开始批量生产并销售。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公司销售订单的获取需要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技术研发人才是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若公司核心技术研发人才离职或无法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在短期内招聘到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仍可能面临核心技术人才外流的风险,进而导致公司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下降。

3.核心技术泄密风险

经过十多年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积累了16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公司采取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物理隔离涉密办公场所和生产区域、实行内外网隔离等多种措施防止核心技术泄密,但上述措施并不能完全防止核心技术外泄,仍存在相关技术、数据、图纸、保密信息泄露而导致核心技术泄露的风险。一旦发生核心技术泄密事件,公司生产经营将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4.直流充电技术对公司产品的替代或冲击风险

新能源汽车充电主要包括交流电充电和直流电充电两种充电电流形式,一是当新能源汽车使用交流电充电时,由于动力电池输入端口要求为直流电,需使用车载充电机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二是当新能源汽车使用直流电充电时,直流电可直接适配动力电池输入端口,此时无需使用车载充电机。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不排除直流充电方式实现了其不足的改进与优化,使得直流充电桩获得越来越多的建设和使用机会,从而可能使得车载充电机、车载电源集成产品被替代或冲击,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二)经营风险

1.相关认证到期后不能通过复审风险

公司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标准,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此基础上,公司建立了涵盖IQC、IPQC、OQA等全业务链条的全面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标准,在满足汽车行业IATF16949标准的基础上,通过了QSB+、VDA6.3、BIQS、ASES、PSES等全球知名整车厂商的体系认证,在公司市场开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在上述认证到期后持续通过复审并保持资质,但如果公司获得认证不能通过复审,将影响公司在主要客户的供应商资质认证,从而对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2.快速扩张带来的管理风险

随着公司资产规模与营收规模均快速增长,公司业务、机构和人员的规模扩张,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资源配置和内控管理的复杂度不断上升,对公司的组织架构和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为了提高对下游整车厂客户服务配套能力的需要,公司积极在上海、芜湖设立异地子公司和生产基地并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对公司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公司不能进一步健全完善管理和内控制度,及时适应公司规模扩张对市场开拓、营运管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多方面的更高要求,则可能削弱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将存在规模扩张带来的管理和内控风险。

(二)财务风险

1.税收优惠政策变化风险

威迈斯、深圳威迈斯软件及芜湖威迪斯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报告期适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15%。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00号)规定,深圳威迈斯软件、上海威迈斯软件对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可以享受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部分即征即退的优惠政策。如果公司及子公司未来不能继续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复审,或者国家对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鼓励性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公司及子公司无法享受相应的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则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三)行业风险

1.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自产自用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厂;二是传统燃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凭借在传统燃油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技术积累和整车厂资源,积极开发产品进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三是电力电子领域厂商,凭借在电力电子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其它应用领域的市场经验,逐步转型进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

随着一些垂直一体化整车厂商凭着多年的技术创新、品牌积累以及优质创新车型的推出,其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对公司市场份额产生了一定的“挤占”效应;在此基础上,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愈发明确以及市场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主体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特别是全球传统燃油汽车巨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加快,全球传统燃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将随之加入竞争,同时也不排除更多国内电子产品厂商等第三方厂商积极参与市场研发与开拓,从而导致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综上,受国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积极参与市场的影响,如果公司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将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四)宏观环境风险

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这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客观不利影响。全球经济增速仍然疲弱,叠加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都可能对新能源汽车的“出海”节奏产生影响。国内外多重影响因素叠加,或将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增长以及公司的业绩表现。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研发创新优势

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设有CNAS实验室、广东省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技术产业化工程实验室以及深圳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并参与起草多个电动汽车有关国家标准。自设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经过多年的投入与积累,形成了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

公司在自主研发上保持高比例资金投入与人员投入,成为增强研发创新活力的有力支撑。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金额为17,871.10万元,较去年同比增长62.43%;同时公司拥有一支具备先进的研发理念、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域产品自主研发和创新的技术人才队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行业经验。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共有研发人员741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为21.62%,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574人,占研发人员的比例为77.46%;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取得授权专利439项,以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41项。

在研发设施方面,公司重视研发实验中心的建设,已在深圳南山、龙岗和上海闵行等地建立多个设施完善的实验室,拥有多套核心试验装备,具备多种高难度的测试环境和实验能力。公司建立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研发实验室,能够开展车载电源EMC测试、电性能测试、软件与交互性测试、环境与可靠性测试,达到汽车级产品质量标准。较为先进的研发实验中心使公司初步形成了安全性、功能性能、可靠性耐久性、NVH、EMC等五大板块的实验测试能力,不仅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和电驱系统产品的实验认证能力,更能为公司进行技术创新、探索行业前沿技术提供有力的基础。在研发管理方面,公司按照车载电源、电驱系统产品等不同领域分别在深圳、上海等地组建了分工明确的研发团队,并对研发项目进行全流程管理,建立了高效的研发创新体系,并通过了ASES体系认证;公司于2024年5月通过了ASPICE CL3认证,于2024年6月通过ISO/SAE21434汽车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公司产品支持通过加密算法实现安全刷写、安全启动、安全通讯、安全诊断等功能,产品信息安全特性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规范;同时还建立了完善的对生产、漏洞监控及响应的网络安全流程规范,确保在产品使用期间持续的网络安全防护。

2.技术积累优势

经过十多年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公司围绕电力电子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在硬件开发、软件开发、系统设计、测试验证、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等方面构建了系统性的电力电子产品共性技术体系和扎实丰富的技术平台,并积累了16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持满足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要求的目标产品的快速开发、量产,可快速、高效满足众多客户、众多新开发车型的多样化、定制化同步开发需求。

在硬件开发平台方面,公司不断改进完善形成了电力电子拓扑标准电路库、标准化接口电路库、标准化功能电路库等,并建立了各类器件的设计与降额规范、测试规范等,可以快速响应客户的定制化需求,提供硬件设计解决方案;在软件开发平台方面,公司基于ASPICE开发流程和AUTOSAR开发架构,按照规范化软件功能划分,采用模块化编程方式,快速完成产品基础软件、通信逻辑及控制算法等功能的实现和验证,具备很强的可移植性,保证软件开发质量和效率;在产品结构平台方面,公司形成了不断改进完善的产品结构设计规范、材料选型及应用规范、结构强度设计及仿真规范、热设计及仿真规范、模具设计规范、测试规范等,提高了产品结构开发效率;在生产工艺平台方面,公司形成了不断改进完善的PCB设计规范、器件加工工艺规范、整机组装工艺规范、工装设备设计规范、测试规范等,提升了自动化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随着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集成化发展,车载电源产品的集成化需要通过创新的硬件拓扑架构、算法控制,实现功率器件、磁元件等材料的复用与共用,从而简化产品结构。公司通过集成化技术,使得车载电源集成产品使用功率器件、驱动芯片、控制芯片、高压接插件等原材料数量明显减少。基于研发创新、技术积累等方面的优势,公司在产品性能上实现了较强的竞争力。公司新一代产品的体积功率密度在前一代产品基础上继续提高了33.6%,并已量产发货。

3.生产制造优势

经过十多年的生产经验积累和工艺研发创新,公司自动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产能规模持续扩张、质量管控提质提效,形成了较强的生产制造优势。

(1)自动化生产优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整车厂商对供应商的大批量稳定供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亦将产能规模作为考察供应商的重要因素,将物理、数字系统与人工智能结合,实现各项新技术的融合,推行自动化生产技术成为行业趋势。自动化生产并非只是简单购置使用自动化生产设备,也对行业厂商的产品设计开发、产线柔性切换以及产线操作维护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司作为车载电源生产企业实现了高水平的自动化生产,产品设计开发环节需按照自动化生产的要求配套进行自动化生产的工艺开发;产线柔性切换环节在满足品质稳定性的基础上实现产线快速切换,及时响应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实现产线在不同品类产品之间快速高效的生产调度、调试、切换,提高产线的产能利用率和运营效率;产线改进操作环节需要对自动化设备进行适配性改进并进行科学操作,实现精细化管理。

公司以精益生产为基础,借助制造执行系统(MOM)将自动化产线、智能立体仓库、自动导向车(以下简称“AGV”)等资源相互连接,将设计与制造进行数字化融合。同时通过全过程信息化系统管理,作业账实时同步,在提升公司管理运营效率的同时,快速推进厂区向“黑灯工厂”迈进。公司凭借已有的优秀工程师团队和生产管理团队,在丰富细致的操作规范基础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便于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优化,并能够满足高水平自动化生产需要。

(2)产能规模优势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的产能规模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公司通过自动化生产以及深圳宝龙工厂、芜湖创业园工厂及芜湖花津工厂的建设,实现了生产出货规模的持续增加;在生产供应稳定性方面,公司通过自动化生产以及前期投资扩产建设,形成了领先优势的生产规模,并具备快速扩产能力,在保障客户供应链安全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生产规模经济性方面,公司不光通过产品数量增加分摊固定投入方面的成本费用,还利用采购规模优势以及与供应商的良好合作关系,一定程度上降低主要零部件或原材料的采购成本。稳定的生产供应能力与可观的生产规模经济性为公司构建了较强的生产规模优势,强化产品竞争优势。

(3)质量管控优势

公司通过生产全流程管控实现了强大的质量管控优势。公司部署信息化工厂制造执行系统,对“操作人员、操作机器、使用物料”实现全方位追溯,实时监控生产进度和质量状况。公司部署了SRM系统,实现对供应商原材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公司部署了SAP系统,从采购、仓储、生产调度、质量控制等环节与关键设备对接。公司通过推行精益化和信息化管理,提高了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控制水平,强化了生产制造能力。公司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标准,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此基础上,公司建立了涵盖IQC、IPQC、OQA等全业务链条的全面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标准,在满足汽车行业IATF16949标准的基础上,通过了QSB+、VDA6.3、BIQS、ASES、PSES等全球知名整车厂商的体系认证,在公司市场开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在车载电源行业深耕多年,致力于建立多元化、分散化的客户群体,以分散经营风险。公司凭借研发创新、技术积累、生产制造以及产品品质等方面的竞争优势,积累了大量具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整车厂客户资源。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公司已与小鹏汽车、某头部造车新势力、合众新能源、零跑汽车等造车新势力以及上汽集团、上汽通用、吉利汽车、奇瑞汽车、长安汽车等众多知名企业建立起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凭借着丰富的技术开发经验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公司在多家整车厂客户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并多次获得了主要客户颁发的各项奖项荣誉,如来自上汽集团的“杰出开发供应商奖”、“杰出创新供应商奖”、“杰出质量奖”,来自某头部造车新势力的“战略合作伙伴”奖项等,来自吉利汽车的“战略合伙人”等,以及来自长安汽车的“深蓝贡献奖”等,体现了国内知名整车厂对公司的认可。同时,公司正在与上汽集团、某头部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零跑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众多整车客户合作开展后续新产品的定制开发,为未来新车型的量产上市进行产品配套储备。

在海外市场,公司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参与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向海外知名车企Stellantis集团实现车载电源集成产品的量产发货,并取得雷诺、阿斯顿马丁、法拉利等海外车企定点,是行业内最早实现向境外知名品牌整车厂商出口的境内厂商之一。2023年,公司荣获Stellantis集团2023年度“中国区年度供应商奖”荣誉,是对公司持续创新能力和价值的认可,是公司车载充电机集成产品在海外市场深受客户好评的重要体现,对公司产品的品牌全球化和海外推广、布局起到积极作用。

公司与众多新能源汽车整车品牌客户的合作,建立了强大的客户资源优势,构筑了进一步发展的市场基础:1)下游整车客户一旦将电驱系统和车载电源产品等零部件供应商纳入核心供应商名单,会与其形成较为稳定的互信合作关系,有利于供应商形成较强的客户粘性和稳定性;2)环境问题和“碳中和”受到全球普遍愈发重视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面临着全球市场的有利机遇,公司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通过开发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厂商的海外市场订单,实现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出口,抢占全球市场机会。

5.管理团队优势

公司致力于成为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动力域产品供应商,创始人暨主要管理团队具有丰富的动力域产品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相关行业经验,能够对市场变化及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判断,并在把握行业和公司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战略和经营规划。

综上,本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变化。

(责任编辑:张晓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有问必答- 持牌正规投资顾问为您答疑解惑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